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于坚诗歌再批判之《高山》

侍仙金童3周前 (11-01)大家论战55

tmjs.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高山》

 

高山把影子投向世界

最高大的男子也显得矮小

在高山中人必须诚实

人觉得他是在英雄们面前走过

他不讲话  他怕失去力量

诚实  就像一块乌黑的岩石

一只鹰  一棵尖叶子的幼树

这样你才能在高山中生存

在山顶上走

风暴  洪水和闪电

都是高山中不朽的力量

他们摧毁高山

高山也摧毁他们

他们创造高山

高山也创造他们

在高山上人是孤独的

只有平地上才挤满炊烟

在高山中要有水兵的耐性

波浪不会平静  港口不会出现

一摇一晃之间

你已登上峰顶

或者堕入深渊

一辈子也望不见地平线

要看得远  就得向高处攀登

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旧是山峰

无数更高的山峰

你沉默了  只好又往前去

目的地不明

在云南有很多普通的男女

一生中到过许多雄伟的山峰

最后又埋在那些石头中

 

1984年

 

这是于坚三十岁的作品,我的判断还是及格的作文诗,如果按照我对真诗的要求必须要有灵机一动来看,于坚这首还在作文阶段,还没有像石头玉化成才的境界。这里的高山可以理解为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于坚自己,修辞上并没有制造出特别的效果。语言制造的语境也没有跌宕起伏状,表达的是人在生活中的感悟,也没有特别醒目的语句,除了“他们摧毁高山,高山也摧毁他们;他们创造高山,高山也创造他们。”回环有一丁点的韵味,其他语句都是表现平平。于坚如此大篇幅用墨的效果,还不如汪国真的语言干净利落精炼的效果好。陈仲义抬举这首诗,是看人不看诗的,这就是名人效应,如果一个评论家是这样衡量作品的,那么按理说就只能干干小作坊自给自足,可是每个阶层都有这个习惯,大都是重人轻诗的,所以陈仲义的诗论也被抬举起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个死循环。这些人互相吹捧互相提携,于是本应留给优秀的诗歌和诗论的通道就被堵塞了。可以计算下,每个月国内那么多诗歌刊物需要多少诗歌填充,而每个月中国能产出多少首真正的好诗呢?这肯定是供不应求的市场,在这么多编辑读者等着粮草下肚精神粮食入脑的情况下,供应还必须跟上,哪怕是发霉的生虫的也得提供,劣质食品总比饿死人要强。那么既然诗歌成为了商品,而且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阵地,政治和资本自然都会关注,于是诗歌政治化和商业化也就成为必然,于是隔一段时间就推送几个诗歌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就成了政治和资本的必修课。而由于评审能力的欠缺,所以官方民间就只能推送出鱼龙混杂的诗人,不过好在诗神也没有要求一夜进入诗歌理想社会,她也希望大家有玩的心态对待诗,所以诗歌界红脸白脸黑脸的生旦净末丑就都有机会上场了。在这种大环境里,如果你的诗写得确实好,即使有诗神终审判决的那种好,你也要有参与这个正反派都有的剧情中去,哪怕你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诗歌和其他艺术一样,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伟大崇高性,你要放下身段放下执着放下姿态,把诗歌写作当做一件普通如煎饼炸虾的行为,是打发我们无意义的人生的手段。我这样说一通,就是提醒读者不要被评论家的过度解读迷惑了,他们故意拔高一首诗的动作其实大多是背离诗本身的。以普通人的身份写作和解读才能抵达现场,而于坚这种诗人在写作时习惯地提前将自己拔高了神化了,他们试图让每一首诗都迎合评论家的崇高论意义论,这与自己的现实身份是不匹配的,这就是在写作初始已经脱离现场,这样就会产生虚假感空谈感强说愁感。在众多诗外因素共存的生态环境下,尤其是政治和资本掌控大局的氛围里,有些事是不能较真的,有些诗也是不能较真的,要有一个旁观其变静观其变的心态。

我搜了一下新诗典顶尖好诗和中国顶尖好诗,没有写高山的,在搜了一下伊沙的《中国诗歌扳道夫》,找了《崆峒山小计》和《富士山词》,因为是口语诗仅粘贴下编选时的简评

 

《崆峒山小记》

 

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

是非常不同的——

 

上去的时候

那山隐现在浓雾之中

 

下来的时候

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像是两座山

不知哪座更崆峒

 

不论哪一座

我都爱着这崆峒

 

因为这是

多年以来——

 

我用自己的双脚

踏上的头一座山

 

2006

 

简评:好像这是伊沙争议最多的一首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说无益。

 


《富士山词》


头顶的雪化了

白色峨冠飞走

山体黝黑

火山灰烧铸的

身体上

有一条青筋之路

吸引登山者

迈向一个民族

燃烧的


曾经

我以为她是浮浅的

没想到她是深沉的

甚至是神秘的


(2018)

 

简评:除掉军国主义,日本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选两首古诗,比照于坚可以看出他既没有继承也没有超越。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自选几首与山相关的作品,对比于坚的看各自不同的切入点,以及叙述方式及主题提炼归纳的不同。孰优孰劣,如何评判交给读者:

 

《吴越古道》

 

从宁国境内的吴越古道登顶

就能看到千顷山顶上的天池

天子如果要登千顷山

可以直接走天路飞上去

朝廷重臣要登千顷山

只要一道批文

就可以把金光大道修到天池

芝麻官要登上千顷山

可以用轿夫的腿轻松登顶

商贾要登上千顷山顶

出资修条十里台阶即可

平民要登上千顷山顶

只能蛮力用山石铺一条

那些鼓吹自由之路的人

如果要登上千顷山顶

会有几个敢走

飞禽走兽才敢走的

自由之路荆棘之路

回顾几千年

自由之士大都装腔作势

不过就是想

借平民的力借商贾的财

借县官的势借京官的权

最后完成自己一飞冲天

的登山梦天子梦而已

当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路超级耐磨的垫脚石

还在山上

做这几千年都没醒的梦

不过事实远比这要复杂

做梦的石头里

有些真睡着没醒

有些装睡着不敢醒

有些醒了就粉身碎骨

还有些半梦半醒的

正做着自己的

石头王之梦

 

20160326

 

 

 

 

《两个病人登山》

 

一个挑几千斤水泥沙土上楼

损伤了半月板

一个吃几千斤美酒佳肴下肚

安装了心脏支架

相约登山爬吴越古道

你在上山的路上有点气喘

我在下山的路上杵着树拐

你是守着矿山日进斗金

我是守着金姓活像矿工

你说要买个新车去刨地越野

我能把破车回头率开过宝马

两个病人登山

我看塘岭的身上长出了

那么多凉亭厕所木桥和房屋

引来的蝴蝶蜜蜂飞禽走兽少了

引来的一身现代病的人却多了

不需要仪器检测

你肯定也病了

世界病了会传染

一个都跑不掉

 

20160326

 

通过对比回看于坚的《高山》,应试教育的作文感更强烈了。也可以联想到我们常见的素描训练,于坚在看到高山时确实有用色块线条将其完整转换到画布的能力,光影处理也符合透视效果等基本规则,但是艺术性呢?艺术性表现在哪里呢?这个点在《高山》、《流水》里是缺失的。那么什么是艺术性,笼统地说就是要抽象要写意,而于坚的《高山》、《流水》企图面面俱到,所有具象都收纳进诗,这就是机械地搬运,不加拣选就有不识货的嫌疑。艺术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变形处理,就如从山上挖来一棵金弹子,除了修剪还要用铁丝缠绕固定枝条的造型,这就属于艺术处理,当然这还是浅层处理。而于坚就是把金弹子从山上挖来放进花盆里就完事,连这种处理都看不到,整首诗太平,没有拔地而起的内容。用盆景说明于坚的作文式还不全面,还要联系绘画,于坚还是停留在写实阶段绘画的初级阶段,与古体诗比还可以看出他的语言细节的处理上也缺少锻炼,没有很好地继承,更别说突破了,因为突破是要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的,于坚的基础是不扎实的。伊沙这两首诗艺术性虽然不高,但是和于坚比,胜在简洁脉络清晰上,速写的能力高过于坚。从这个能力可以推测出伊沙捕获灵感的能力是强过于坚的,而且从于坚的作品看,他对于灵感的认识还处于无的状态,他的诗更多的是一种知识认识的惯性力,没有灵性成分。但他也有寻找灵感的意图,这在我批判他的第一首诗《骑烟的邮递员》里能感觉到,这个骑烟的处理就有于坚艺术处理语言的意识,但是没有成功效果很差很搞笑,这是天赋问题,于坚再努力也很难获取。

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比,于坚的诗镜头缺少变化,只是不调焦地扫描扫视高山,而且想要尽可能多地收入囊中,表现主题的东西太多反而弱化了主题,满招损欲速而不达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李白仅仅选取了庐山的日照、香炉、紫烟,如果于坚写他会把自己看到的都写进诗里,《高山》里影子岩石尖叶子幼树风暴洪水闪电弄一堆。擒贼先擒王,写诗也要抓重点,字词就是诗人的千军万马,如何用兵去擒王,在于坚这里还是个没解决的技术难题。李白在通过香炉的紫烟写完庐山日照之后,立即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于是这首诗的主角瀑布就登场了,没有于坚的拖泥带水,于坚是什么都写进诗结果什么也写不好。于坚认为写高山就是要把它的全部写进来,而稍微有点艺术常识的都知道要表现一个宏大主题或对象,应该以点带面精要地写,抓住特点写面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而于坚恰恰是事倍功半,面面俱到地写,结果一个点的印象也没给读者留下。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的手法写庐山瀑布的落差大,夸张是艺术处理的一种方法,效果是能够将画面烙进读者脑海。而于坚仅仅是用平实的词汇来表现,如风暴洪水和闪电都是高山中不朽的力量中的不朽,李白能够用三千尺表现瀑布的长,于坚要表现的不朽同样是长,他却对艺术处理这个长束手无策,仅仅一个词汇一笔带过,这就是缺少传承缺少古体诗尊重的结果。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他看到瀑布实景之后展开的想象,而从于坚的你已登上峰顶或者堕入深渊一辈子也望不见地平线可以看出,他的想象力还在地上,还在目所能及的地方。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多角度观察对象,每个角度都成像有来归纳,凝练有效地传递了观察结果。于坚观察高山看得也多,但是要点不突出,所看的点也没有具体收的词汇对应,显得观察很散漫,而汇总归纳所看的目的是表现主题的,于坚如此一散也让主题散光了。而且于坚整首诗说教的意味很浓,这种自抬身价的潜意识并不是好的写作策略,反而会引起反感。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他的自悟,这个自悟是跳出外观庐山内观自己的灵感,我们不识自己的真面目,不也是因为我们官思之心在我们的身体里么!这就不是陈仲义那样的过度解读,虽然苏轼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说来自他的潜意思也天衣无缝。这种跳出实景反观的悟在于坚的《高山》也是没有的,于坚的悟还停留在实景,在石头里面:一生中到过许多雄伟的山峰最后又埋在那些石头中。说实话,如果于坚前面的铺垫围绕着最后这句来艺术处理,是有可能成为优秀作品的,可惜于坚缺乏这个能力,所以本该很亮的点睛之笔也被遮蔽了。

    我的《吴越古道》是来自于灵感的,并不是很努力地谋篇出来的是突然冒出来的,我感到它的价值后立即就将其导流进了诗容器,所以来自灵感的成诗都很快,容错而且很少修改。我是通过不同阶层的登山方式来反映人类社会,焦点是放在最底层的自由之士一飞冲天梦的思考上,粗略地表现了这个梦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聚焦在人性上。这里写的是吴越古道所在的海拔一千多米的天目山,相对于于坚的看山是山,我看的就不是山也不是登山了,虽然于坚所看可以用隐喻来解析,但他的艺术处理细节上还是很弱的,这是一个综合能力,单靠隐喻弥补不了。我的《两个病人登山》还是写天目山的吴越古道,但是角度完全不同于《吴越古道》,这和于坚的《高山》、《流水》的同一模具的工业化商品的感觉是不同的,我的诗来自灵感,成诗过程有自带的天然性,就是常说的天工开物。我是借自己的现场感和身体感来写诗,和于坚的借助非我幼树风暴洪水闪电来表达情感不同,更利于同读者产生共振效果而被有效接受。我的《两个病人登山》现实意义比于坚的《高山》更具体可感,贴近生活的语言也更自然。为了避嫌自卖自夸就不再赘言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788.html

分享给朋友:

“于坚诗歌再批判之《高山》” 的相关文章

伊沙: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

伊沙: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

点击下载电子版让你看看:什么是“盘峰论争”?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伊沙关于“导火索”的问题       现在我手边放着两本书:一本叫《1998中国新诗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杨克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一本叫《岁月的遗照》(系洪子诚、李庆西主编“90年代文学...

《格瓦拉》——  伊沙

《格瓦拉》—— 伊沙

点击下载   最近老是提到这个人。四月底棉棉挺着大肚子来西安签售,在本市雅人扎堆的恒河沙书店搞了一个作品研讨会。那晚上本市著名的雅人基本都来了,一些发言令我难忘。   A激动不已地用双手搓着自己的大腿说:“这是诗啊!这是诗啊!反正这是诗!”他在盛赞棉棉小说《糖...

一张弓专论《伊沙是“一鲨”鱼么》

一张弓专论《伊沙是“一鲨”鱼么》

点击下载   “大禹是一条虫子”,这句话是从鲁迅《故事新编》里捏出来的。   伊沙是一鲨鱼,这是我从网上看出来的。   伊沙是中国网络诗歌最显赫的人物,官刊、纸刊、民刊三栖诗人,在人们的唾骂和赞叹中声誉鹊起,在人们的白眼和眼红中走红发迹,围...

《我整明白了吗?》——伊沙

《我整明白了吗?》——伊沙

点击下载伊沙:我整明白了吗?             ——笔答《葵》诗刊的十七个问题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请描述当时的景况。答:1983年。我读高一。我的同学姜雁飞在《语文报》...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擂台边上的战书    盘峰之争,硝烟散尽。    在此我要向仍然不明真相的人重申:“知识分子写作”与“中年写作”是自谓(慰),源起于欧阳江河等人90年代以来一系列用于自我吹捧与自我吵作的“学术文章”,其旨是...

《有话要说(2008) 》伊沙

《有话要说(2008) 》伊沙

点击下载有人命定将与众神为伍!    有种“底层关怀”这个命题下的填空写作,好比丐帮的硬乞之术:朝着自个儿胸脯拍砖,看你给不给钱!    自以为能看透人心——其实,看到的是自己的脏下水!   ...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