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点才子 > 正文内容

《诗歌擂台见》之十三:沈浩波 、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侍仙金童1年前 (2023-04-05)评点才子193

微信截图_20230404092457.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诗歌擂台见》之十三“父母”

守擂:沈浩波  攻擂: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本期守擂诗人:沈浩波,当代诗人。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世纪初席卷诗坛的“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出版有中文诗集《心藏大恶》《文楼村记事》《蝴蝶》《命令我沉默》《向命要诗》《花莲之夜》等。曾获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中国首届桂冠诗集奖、首届“新世纪诗典”金诗奖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等。2016年创办“磨铁读诗会”。 

 

父亲的手掌

沈浩波

 

在福建宁德

我特地去李师江的老家

看望他的父母

走的时候

师江的父亲

一直送我到村口

(继杨黎、臧棣、西川之后,我休息了两天,预留的是陈先发、沈浩波、李元胜、张二棍,今天将新诗典云诗会的视频整理好全部发到网站后,我又想,横向与这三位比过后,干脆纵向与古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比一比。人是善变的,下午我又折返,还是选沈浩波。陈先发与臧棣西川差不多,比不出新意可放到以后再说,而且杨黎、臧棣、西川我没有任何交集,评得恣意妄为胆还不颤。陈先发是安徽省文联主席,他岳父是我们宁国市的首富之一,他有没有前三位的肚量很难说,哪个世道,都没有纯粹的文斗。诗江湖终归是个江湖,江湖就是恩怨情仇交织的地方。之所以选沈浩波,首先是认为值得写,跟前三位一样都是值得写的,但哪个点值得写其内容又不一样。不啰嗦,且看诗,诗镜头给的是沈浩波顺道看望老友的父亲,临走,李师江父亲送他到村口。这个镜头本来没有太多的代入感,但是今天是清明节,加上读诗前刚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男孩患绝症,为了不连累女友以父母不同意的理由与她分手,视频里是托博主在他死后联系女孩,告诉女孩原因。女孩哭得稀里哗啦。)

他和我说话时

手掌轻轻搭着我的胳膊

粗糙而干燥的掌心

温热得发烫

积攒了一辈子劳动的热量

(父爱是无言的,象一座山静静地守护着村庄那样守护着家。父亲的掌心是粗糙干燥发烫的,父亲的爱也是粗糙干燥发烫的,身为这位父亲儿子的朋友,沈浩波感受到了父爱。就像我们去到山城,看到了一座座山,环抱着小山村,默默地任大风吹,吹他那粗糙的山石、干燥的枯草、发烫的山坡。诗镜头聚焦到父亲的手掌。父亲积攒了一辈子劳动的热量,或许预示着父亲的大山,会给沈浩波带来一场情感火山的喷发。且往后看。)

那是一张父亲的手掌

是一张父亲

抚摸儿子的手掌

(父亲的手会去摸刀摸斧摸锄头,但在沈浩波眼里,这是一双抚摸儿子的手掌。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臧棣和西川,按他们的诗创如何写?肯定又是一顿乱摸,不着边际。沈浩波前面的镜头还是及物的,在物中切换移步换景的,但在这里,由“抚摸儿子”的臆想,将镜头的切换及情了。沈浩波目之所及的性质发生变化了,这也就预告抒情自然启动,火山开始活跃,火山岩浆开始涌动了。)

我自己的父亲

从未对我如此亲密

他对我太严厉

难以靠近

(我们为什么面对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内在原因并不是喜怒哀乐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别人的喜怒哀乐唤醒了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原来至所以沈浩波感觉到了朋友父亲手掌是抚摸儿子的,正是因为唤醒了自己对父亲的记忆,唤醒了自己认为的缺失的父爱。李师江父亲的手是发烫的,自己父亲的手是严厉的冷酷无情的,巨大的温差在沈浩波的意识里翻滚,堪比火山涌动的岩浆。)

那一刻我甚至有了

我就是李师江的错觉

我怀疑师江的父亲

也有这样的错觉

要不为什么

我会如此强烈地感受到

父亲对儿子的亲昵呢

那时阳光灿烂

我真想喊他一声“父亲”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错觉,就是一瞬间的,但被我们的意识捕捉到了并存照,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文字里或者闲谈中。父亲大山沉默的另一面,展现在了儿子之外的儿子眼前。这里不是用纯形容词来描绘心理变化,而是用借位法让观众也及己地呼应到了这种感觉。为什么用观众而不是读者呢?因为沈浩波这数行下来,就是小说里常见的文字,他是带我们看电影呢!那这还是诗吗?我的理解,诗人就算写得是长篇小说,那也是诗,压根就没有体裁之分,那种分法本质上是对诗性的破坏,是不懂诗的外行说的话下的定义。)

回到北京后

我把这种感觉说给李师江听

他愣了一会儿才说:

“但他从来没有对我这样!”

(两个儿子一碰面一对帐,结果一样,他们的父亲在儿子的记忆里意识里都有一本“欠账”,而且分毫不差。那么回看这只手掌,答案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答案就在我们的心里,沈浩波已经带我们去一个叫人性叫父爱的地方看过了,既然看过了,就不要再追问向导答案。没有答案才叫诗意,这些分行也才是诗,如果有答案,这就是电影,答案就叫谢幕。李冬梅,你懂没?这首诗表现手法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对父爱的理解也缺少让人恍然大悟的,也许父爱因为每个人都感受过而显得太普通了,也因此要在这个题材上出彩是有一定难度的。7分。)

 

2007-10-26

 

 

附李锋评诗:(本诗摘自李锋评诗第一首,说明我选守擂的作品随机性很强,这也是他们不沾光的地方。)

真好!这是一读完立马能让我惊呼的好诗,我太爱这类有着隐秘的人性发现的诗作了。这首诗写出了父子关系里的人性隐秘,儿子对慈父之爱的内心渴求,以一种错位的方式得以体验,当他以为朋友一贯享受着这种让他羡慕的慈爱时,这才发现他的这份偶然的体验也正是朋友一贯缺失的!中国的父子关系常常因严厉的管教而呈现对抗和扭曲,我也曾无奈地跟父辈们说过:如果你们能用对待孩子的朋友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就会是最美好的亲子关系了。

 

 

伊沙《回答母亲》

 

和母亲坐在一起

看电视  这种景象

已经很少见了

 (本来是把主题设为“父爱”或者“父亲”,但是翻看到伊沙这首诗,我决定用母爱去对比父爱,可能效果更好。小时候,儿子最黏妈寸步不离,这里很少和母亲坐在一起看电视,说明伊沙不是妈宝男。生活细节,总会让我们觉得写不写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这其实也是滋生小瞧口语诗的心理。)

电视里正在演一位

英雄  在一场火灾中

脸被烧得不成样子

 

母亲告诫我

“遇到这样的事

你千万不要管……”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在身边一样担忧,那个被烧得不成样的英雄,在母亲眼里,就是儿子的一次演练的主角。在母亲的眼里,儿子和英雄是不能等价交换的。)

久久望着母亲

说不出话  这种景象

也已经很少见了

 (和母亲讲大道理吗?驳斥她的意见妈?说不出话,很少见。我们也很少见伊沙有说不出话的地方,伊沙展示给你看,这里属于伊沙的软肋部位。母亲是伊沙的软肋,就像伊沙是母亲的心肝。)

母亲早已忘记了  曾经

她是怎么教育我的

怎么把我教育成人的

 (教育,突然就撞 了生活的南墙,教育难道要回头吗?一个人折身是分分钟的事,一台大型设备转个身需要半小时,这么大的教育系统回个头,不知道需要多少年!)

“妈妈放心吧

甭说火灾啦

自个儿着了我也懒得去救”

 (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就能看到一个人的智慧和幽默,“自个儿着了也懒得去救”,让回答不牵强不强硬,孝顺就得顺着,但又不能妥协,所以巧妙地让母亲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有误的地方,毕竟推理下去,儿子着了也不救吗?这样的交流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而不是针尖对麦芒地辩论。和妻子讲理是失败的,和母亲辩论也一样下场,家就是家,它的特殊属性就在这里。)

这样的回答该让她

感到满意  看完这个节目

她就忙着给我炖排骨汤去了

(如此回答母亲自然满意,伊沙也满意,因为这既迎合了母亲不去救,又给救留了一个母亲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估计伊沙母亲心里摆摆手:算了,斗嘴皮子的事我也干不过你,我还是进厨房做你干不过我的包饺子皮炖排骨的事吧!伊沙跟沈浩波同样是写日常生活,伊沙更细腻更有情趣,这是很直观的。我个人主观臆断,同样的场景如果换成臧棣和西川来写,不知道会有多少个意象掺杂进来,我都不敢想象,他们会用什么手法将生活中白白净净的诗意刷出什么花色。这首诗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不逐句品读咀嚼,可能咂不出这么多味道来,分数可能也就8分,但是细细品味,9分不虚。)

 

1995

 

 

伊沙《母亲的临终遗言》

 

让妹妹出嫁

善待父亲

帮老婆多干点活儿

把伦伦养大

妈妈,当您

对我交代了责任

在那个灰色三月的

最后下午

您并没有忘记我

非得把一切说破

记得您说

“你的思想不合时宜”

 

 

1999

(这首诗也是写母爱,不做攻擂用,给它命名为母爱的终极版也很贴切,因为母亲在人生最后一刻,说出对伊沙这位有着特殊背景的诗人最重要的话。这句话一直在母亲的心里在母亲时时的担心里,但是她一直没有说出来,因为她了解儿子,轻易说出来没有任何实质效果,所以母亲在人生最后一刻说了出来。这句话的分量就最大化了。母子连心,伊沙之后的表现,回答了母亲,母亲是满意的。这首诗换做普通诗人也就6分,但是在伊沙所有诗中,这首诗的分量是最重的,是超过十分的。品读完才想起今天清明节,我想我的品读伊沙母亲也会认可。)

 

 

 

南人《寻人》

 

母亲去世不久

我想写篇悼念文字

十几年的电子文档全都收集齐了

我把“母亲”设为关键词进行查找

几分钟后

电脑屏幕上打出来一行文字

 

“没有找到‘母亲’”

 

2016-06-14

 

(南人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自责,母亲最爱儿子,而儿子却最爱诗,但是儿子最爱的诗里却没有最爱儿子的母亲。这一首也不是我刻意去找的,我就是在《你是谁》按顺序找的第一个,前面也没有写父亲或母亲的,这是第一首。今天清明节,我信这是老天的安排,包括安排《中国诗歌扳道夫》和《你是谁》,相信这种安排是有益的,就像我们这样做就会相信普普通通的文字能够生养出诗意来一样。母亲是普通的,父亲是普通的,文字是普通的,但只要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生养了文字,诗意就会笑会唱歌,像我们那样。这首诗能够给9分,但是为了配合南人的自责,我觉得8分南人会更心安。而沈浩波败在了写父爱上吗?其实诗歌擂台见并不是要武功见分晓,皮必开肉必绽的武斗,这就是我们笑我们闹的一种方式。)

 

 

金拥军《我的一家人》

 

我的老家在向南30公里的宁墩镇

在临河的中街

要穿过一条两人宽的窄巷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曾经幸福地生活在那个草丛深处隐秘的兔窝里

 

如今

我、妻子、女儿

住在宁国这个县级市一个叫中溪花苑的小区里

95平米三室二厅

60多岁的爸爸、妈妈和我们不住一起

在离我们约500米远南山半腰

教师进修学校的大院里

80平米三室一厅

100岁的爷爷、奶奶

他们住在客厅墙上并排紧挨着的两个相框里

整日地用微笑叙说着他们现在的安详和幸福

 

品读到此即兴口语一首:

金拥军《妈妈教我洗衣服》

 

回忆起来大概也就七八岁

妈妈会偶尔会带我

去大河里洗衣服

那时候乡镇还没有自来水

我还记得自己认真的样子

棒槌捶几下再把衣服折一下

也还记得妈妈纠正我

不要每次都在一个地方折

那样会把这个地方捶破的

记忆是很神奇的程序

 

2023-4-5

 

综上,本次擂台赛亮分如下:沈浩波7伊沙9分、南人8分(本人陪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666.html

分享给朋友:

“《诗歌擂台见》之十三:沈浩波 、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的相关文章

五人多维品南人《猫正看着蓝天白云》入典诗作

五人多维品南人《猫正看着蓝天白云》入典诗作

 点击下载猫正看着蓝天白云 南人 屋里的猫蹲在窗台上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看了很久终于站起来扒着窗户怕它掉下去赶紧把窗户关上这时候我才注意到 猫的眼睛是蓝的猫的毛色是白的 2022-08-31 伊沙推荐语:诗与人之关系,或对称,或补尝一一南人其...

诗解李庭武12首顶尖好诗

诗解李庭武12首顶尖好诗

李庭武,1969 年生于安徽广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诗,诗歌见于《诗刊》《星星》《作品》《诗歌月刊》《江南诗》等。入选《中国顶尖好诗》理由:李庭武朗诵会一首《入味》打动了我,造像有术,传情有道。自言有数万首习作,铁杵磨成针,这首《入味》可算是针尖尖了。诗真正的妙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只能妙悟的...

诗解伊沙12首顶尖好诗

诗解伊沙12首顶尖好诗

原名吴文健,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著译编作品共一百余部。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文诗歌创作及英译奖金、韩国"亚洲诗人奖"以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世界各国各地对其作品高度评...

参悟解《​文心雕龙·原道第一》1

参悟解《​文心雕龙·原道第一》1

下载:《中国超技巧写作流派诗展》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南北朝刘勰创作的文言文 《原道第一》是《文心雕龙》的首篇,通过“文”、“自然之道”和“圣”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人文”的起源及其发展。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1),以垂丽天之象;...

参悟解《文心雕龙·征圣第二》1

参悟解《文心雕龙·征圣第二》1

下载电子版《文心雕龙》征圣第二 【题解】 《征圣》篇从不同侧面论述“征圣”之要义:第一,论述圣人为文的基本原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并列举史实证明圣人历来重视“文”的作用.直接把“文”与社会生志联系起来了.从原则上把“文”与“质”的关系,即今之所谓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了出来并明确化了...

参悟解《文心雕龙·征圣第二》3

参悟解《文心雕龙·征圣第二》3

下载电子版《文心雕龙》征圣第二原文: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