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看看“鲁奖诗人”臧棣的诗歌水平?

侍仙金童6个月前 (09-23)大家论战103

tmjs.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看看“鲁奖诗人”臧棣的诗歌水平?

作者:无枪的将军

 

有关于臧棣诗歌的问题,网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他的诗是思想与境界的集大成者,是当代诗歌执牛耳者”,也有人说:“臧棣的诗就是枯燥、乏味的低级废话文学产物。”

我并不认识臧棣其人,只知道他是“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在我看来,能获得中国诗歌重量级奖的诗人,其作品应该具有我辈“遥不可及”的高度。

最近,有人给我发了几篇与臧棣相关的文章,因而,才发现了藏棣的诗歌,原来被人诟病已久,尤其是他所推崇的“入门体”与“简述体”,更被一些批评者看为诗歌创作的一种“倾向性”错误。

当然,无论是支持他或者是批判他的人,他们用的都是一种“自主式概念语言”(这里的所谓自主式概念语言是指以主观性的大概、含糊、笼统方式表述或评价,毫无说服力),因此,仅仅从他们的评语中,我们是无法看到,臧棣诗歌真正的水平及问题所在。

下面,我们就以解构的方式,来探讨一下藏棣诗歌中的经纬之道:

 

人在莫奈花园 

从阳台上眺看,九月的青岛

安静得犹如命运的筛子。

幻象很真实;有没有被

不同的层次感单独隔离在

一个角落里,也很挖掘

你身上的灰尘到底有多厚。

海浪的音量已被固定好——

从东边来,烟云及时散尽,

反光的海犹如一个崭新的道具,

起伏很好看;时时刻刻,

蔚蓝从未辜负过湛蓝,

一点也不像上岸后,

人的沉浮里有太多的

影子的挣扎。落脚在太平角,

此花园非彼花园,莫奈

不过是秋天的海边的

空气的别名;每一次深呼吸,

底牌都会被轻轻掀动。

其他的迹象也不少。朦胧的

睡莲被挂在墙上,就好像

宇宙的印象已完全静止在

一个激进的美妙中;旋涡很活跃,

从你身上的海,突然就旋转到了

闪烁在阳光下的海。

 

——赠谢颐城

 

2022103

 

从这首《人在莫奈花园》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就是过多(多余)“的”字句不合理运用(如:人的沉浮里有太多的/影子的挣扎等之类似),虽然,也能读得通顺,但是,“节奏感”却表现得并不完美、舒适,反倒让读者在阅读中出现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不说他三种标点符号错落运用的杂乱无序,仅仅是用字就已存在一些问题了)

从诗歌“语法”来说,这种频繁性“助词”的运用,实际上会造成句式的不连贯性,以及画面的颤抖和加大不确定因素,因而会给人产生一种类似于“废话”的啰嗦和累赘感,当然,我们不知道,是诗人不明白其中的关系?还是他有意为之,借“以平庸的大俗来书写神性的大雅”?(这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大多数作品皆有此现象)

另外,从诗体构建关系来看,《人在莫奈花园》也存在着“意象的随意性”(这里是指诗人没有主题建构思维,想到哪些,就写出哪些),当然,也有人把这种“随意性”比作是一种所谓的“智性”创作。

[很多评论家(诗人),往往对某些诗歌的难以理解,就会臆造一些高深莫测的词汇、语句来形容,以期达到拔高诗歌的目的,反正一般人又看不懂,随便他们怎么吹嘘,这才是最可耻的]

但是,我们则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谬解,确切的说,“智性”在诗歌中应该是柔性(诗体形式)、灵性(语言)、共性(情感)三者的融合。

而,这首《人在莫奈花园》,最多,给我们表现出的,只是一种“侃侃而谈的平庸”(之所以说它侃侃而谈的平庸,是因为诗人生硬的融入了过多莫奈的创作元素,刻意去营造一种毫无意义的“杂合”(堆砌、混合)氛围,所以自然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别扭的阅读感受),当然,即使形式给人感觉非常“平庸”,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它仍然是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只是,这种“思想”,并不是有些读者认为的“纬度哲思”,它反而是诗人自身“生活化”的一种碎片式情景再现,只不过,这种所谓的“情景”披上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某些外衣元素后,就被强迫演变成了一种“高度印象”的诗景。

虽然,臧棣曾说过:“我诗歌中的深度,在当代诗界也没多少人可以企及。”(网传),但是,作为一个评论人,我还是得说,藏棣诗歌所谓的深度,其实,只是一种在“借鉴式的融入元素(比如:名人、历史、事物等)与知识点的堆砌”下,所产生出的“随性”(随着性情、感觉、不加修饰,类似于意识性创作)写作而已;他说别人不及他的深度,这倒是对的,因为,他诗歌中的深度,只是一种封闭且自我认知的情景氛围,简单说,也就是活在自嗨当中。

为了写这个评论,我们特别去查阅了臧棣曾刊发的一些诗歌(本来想找一首代表作出来,可惜查阅了无数资料,都没找到,其实,一个诗人,尤其是著名诗人,没有代表作是很可悲的,这相当于,一个人没有姓名,别人想到你的时候,对你无法用具象化作表述,自然也就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说起你,好像你什么都会,又好像你什么都不会),发现多数诗歌都会存在或多或少“语法和诗意”的问题,而,最让人不懂的,是这类具有明显“语法运用”及“诗意建构”问题的诗歌,竟然会受到一帮人(专家、教授)吹捧,甚至追捧(这里指对诗歌本质理解不够的无知者)。

更有甚者,还把他归类为当代诗歌的领军人物,把批评他诗歌的人,嘲笑为不在一个认知层次!(这里我倒可以理解,毕竟,批判就违背了臧棣说的:“诗歌批评的责任在我看来就是尽量去挖掘诗人的优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仅有些好奇,现代诗歌就该是这个样子吗?

在这些吹捧者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懂,又有多少人是在不懂装懂?

——我并不敢想象……!

 

(来源:评诗论道)

 

转自:https://cul.sohu.com/a/700606868_12165289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743.html

分享给朋友:

“看看“鲁奖诗人”臧棣的诗歌水平?” 的相关文章

伊沙:《访谈及讲话录》

伊沙:《访谈及讲话录》

点击下载电子版附一:吴投文访谈伊沙谈话录附二:访韩发言稿:中国诗坛流派及未来趋势附三:只谈问题|伊沙在重庆两江诗会告别场的讲话吴投文:很多读者知道你的本名吴文健,但不知道伊沙这个笔名的来历。请谈谈。伊沙:其实吴文健先前也并非我本名,而是学名。我本名叫吴一砂,是我祖父给起的,我祖父在我两岁(1968年...

刘春专论《伊沙这条“老狐狸”》

刘春专论《伊沙这条“老狐狸”》

点击下载   在整个90年代中,伊沙可能是被谈论得最多的诗人,无论是诗歌艺术方面还是世俗层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然而好话坏话都为人说尽,我再插嘴,也说不出什么新意,因此也可以说,现在这篇文章是勉为其难之作。   大多数70年代初期出生的诗人是在1990年左右接...

《有话要说》——伊沙

《有话要说》——伊沙

点击下载 一位美国诗人(请原谅我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把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便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关于现代诗歌最懂行最具发现性的说法,你可意会,我不能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去阐释它一个字。        ...

《为自己创造传统 —话说伊沙 》——于坚

《为自己创造传统 —话说伊沙 》——于坚

点击下载电子版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诗歌体制中,要否定伊沙这样的诗人很容易,并且可以由此获得“诗歌正确”和道德的优越感,甚至可以拉近你和海子这样的诗人的距离。但是,要肯定他却需要勇气和创造力,伊沙的诗不仅是对体制化诗歌美学的挑战(我指的不是文革时代已经死亡的诗歌体制,而是最近正在中国大学与全球化弹冠...

《饿死诗人,开始写作》——伊沙

《饿死诗人,开始写作》——伊沙

点击下载饿死诗人,开始写作“饿死诗人”的时代正在到来。这时代给我们压力,“压”掉的更多是坏的东西。遗老遗少们在感叹和怀恋……从来就没有过一个文学主宰的时代。凭什么非要有一个文学主宰的时代?有人讲的“汉诗”是否真的存在?“汉诗”和“纯诗”正在成为一种借口和企图。我在写作中对“胎记”的敏感,竭力保留在对...

《我看今日之诗坛》——伊沙

《我看今日之诗坛》——伊沙

点击下载我看今日之诗坛——在《诗歌报》“金秋诗会”上的发言    一、翻译界充斥着太多的译匠,无法宏观地把握国际诗坛的真实状况并替诗人做出选择。他们与国外的交流往往是旅游团观光客式的,手中的外国文学史是他们的导游图,接触到的都是学院和学会认可的一些“大师”。他...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