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最后的“80后”》伊沙

侍仙金童2年前 (2022-11-12)大家论战105

点击下载

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洪晃这个大嘴姐跟人煞有介事地讨论“90后”与“80后”的比较之类的话题,联想起“90后”这个词正在日益频繁愈加密集地见诸于媒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80后”该滚蛋了!所谓“退出历史舞台”。就像十年前,上个世纪末,“70后”这个概念对那代人来说刚发明出来不久,直到卫慧、棉棉的突然畅销,才从评论家的口中走向社会,但说完就玩转瞬即逝,因为社会已经在“80后”的名头下很快便找好了韩寒、郭敬明这两个垃圾人选。现在该轮到“80后”了,“90后”的垃圾人选一旦找好包装完毕推向市场(恐怕这一切早在进行中),你就玩蛋去吧!玩概念是以追新为驱动力的,所以就这么残酷无情,所以,笔者在此谈论“80后”恐怕已是最后的“80后”,是“80后”的青春祭,再不谈就没机会啦。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笔者在此谈论的是只是作为文学现象(一种青春文学或非文学的现象)的“80后”,其他方面和更多的背景不做涉及。即便如此,有一种时代性的尴尬将不可避免,那便是在今天不论你谈什么都要从垃圾谈起,因为往往垃圾才是你通达读者的重要媒介——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顾彬说卫慧、棉棉是垃圾,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尝过韩寒、郭敬明这两个纯种垃圾(中国制造),就让我从这两个垃圾说起。
2006年,我等一彪诗人与这姓韩的小垃圾曾有过一场网战,起因是网民共戏梨花诗,韩小垃圾顺从民意适时向那位妇女同志踏上一只脚,并借此发出癫狂妄语:“我的观点一直是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现代诗的最多价值只能作为歌词的一个小分支存在。既然没有格式了,那有写歌词的人就行了,还要诗人做什么。”——此言一出,诗人们群起而攻之。回想起来,笔者当时也是义愤填膺破口大骂!其实这只小奶嘴聒噪什么,我本从来不听,他不天天在那儿搜寻着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再放点简单逆反思维外加童言无忌的小臭屁吗?谁有兴趣搭理他?只是当时我意识到:这个无知无耻的小儿说出的是广大愚众的心声,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继而会形成一种可怕的“灭诗”风潮,使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嘴脸变得更加丑陋不堪,便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记得在当时的帖子里,此子大言不惭道:“从上学开始我看见图书馆里的现代诗集就是这观点,永远不会变了,如果数学习题册像现代诗集那样排就好了,打草稿的地方全有了。在我所有的小说里,每本都不忘要讽刺现代诗一下,然后自己写一首,还真有没看明白的读者以为我喜欢现代诗。”——真是大言不惭啊!他竟将他的“长作文”称之为“小说”?就算“现代诗”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长作文”也不会直接等同于“小说”吧?有一次遇到韩小垃圾的一个老粉丝(说“老”是因为年龄着实不小了),我质问这个还算懂文学的老韩粉道:“他写的那是‘小说’吗?”老韩粉明显心虚闪烁其词:“我不看他的小说,我喜欢的是他的杂文。”我再异议道:“那是杂文吗?是博(克)文吧?”老韩粉额头冒汗道:“也许我喜欢的并非是他的文字,而是他这种敢说话的精神。”——在那次网战中,笔者曾有言道:“这是时代这个富婆所包养的一个小面首”,今天我想说:他还是性商店里一个敢于说话的充气娃娃,一些老哥哥将它买回家去可做自慰之用,他们年轻那会儿没敢上好时代,憋屈了一肚子话,想说又不敢说,这个充气娃娃奶声奶气地替他们说了。
至于那个郭小垃圾,可是法院判定抄袭惯犯。时代真是不同了,原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抄袭就等于自杀,我还记得叶蔚林的例子,当年那个《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的中篇小说写得不错,人物、故事也是自己的,就因为抄袭了契诃夫的风景描写,一下消失了很多年,等到再次复出又抄袭了一个无名作者,这回便彻底消失了,郭小垃圾也是惯犯,但却没事儿,非但没事儿,越抄越红,这也完全可以作为反证:其实大家没把他当成作家,不是“作家”只是“偶像”,不是“作家”就犯不了作家的罪,“偶像”抄不是罪。在电视上看见这个人(还有上面提到那个韩小垃圾),我有一种无法自抑的生理反感:这哪里是什么“作家”呀?分明有一颗娱乐的心和戏子的嘴脸!在某所大学的文学讲座上,我直陈自己对台下“80后”的不理解,提及了郭的身高,一个女生勃然而起,险些跟我拼命,怒斥我道:“你崇拜的鲁迅也就这么高!”——是啊,是啊,都一般高,所以,郭和韩,才可以成为仅此于鲁迅而位列在孔子之前的“文化偶像”——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主要拜“80后”的网民所赐!
曾有爱护“80后”的好心人提醒我:“这两个的确是垃圾,你看看张悦然。”于是我就看了张悦然。昨天才过三八节,我本来也不会骂妇女。但是,你要让我承认这是文学,那是休想!正如有人曾想让我承认安妮宝贝一样,一些“思想进步”的老头子会承认,我这个文学终极标准的保守派绝不承认!如此情调的东西,你就是把文字绣成花,也不会成为我眼中的文学。别说她们了,对张爱玲我都爱不起来,对春上春树我都有保留意见……
提到村上春树,那就说说春树。怎么说呢?我对妇女嘴软,对与诗沾边的人抱有好感,对朋友——春树是我的朋友,怎么说呢?还是咬着后槽牙把实话说了吧:春树的“小说”不是小说,春树的诗歌还是诗歌——并且是不错的诗歌,在新世纪之初,曾经是“80后”前卫诗歌的先声和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但是我也必须指出:一晃七、八年过去了,不是说她本人无进步,而是进步的幅度太小,她现在的诗即便是在“80后”的诗人方阵中已不居于前列,“60后”代表性的女诗人贾薇有诗云:“是我受的教育把我变成了现在这副样子”——我想春树后来的情况应该是:是我得到的承认把我变成了现在这副样子。人在年轻时的可塑性是多么强啊!《时代周刊》把你塑造成中国所谓“新新人类”存在方式的代表人物,你就得很符号化的那么活;《北京娃娃》售出的外文版权多,你就得那么一路娃娃下去。我注意到她在诗中开始很有革命的激情和词汇,但却都是符号化的使用并无精神上的背景,这样的东西像是在追逐西方的时尚,不懂诗的外国记者喜欢?而在我看来,如此的不真是最伤诗的——跟某些爱玩文化符号的老诗人一样。
还有个李傻傻,也曾跟诗沾边,曾被包装成“实力派”,当年吹得那个凶啊!媒体称其为“小沈从文”,我怕年轻人被吹晕了信以为真,还在评点其诗的只言片语中做过善意的提醒。想当年,这个“实力派”玩的也是跨文体写作,我以为其诗、散文和不多的短篇小说还不错,长篇不是小说,那种靠心血来潮的情绪推进的长篇一看就不是“实力派”的搞法。果然很快就没下文了,不出活儿叫什么“实力派”?多年以前,我曾有幸见到过这位尚在西北大学就读的光头青年,脑门上有个刀疤,说是小时候打架留下的纪念,聊起诗来不甚懂却自信,多年不见,再见又是在电视上,在本省电视台一个知识分子过嘴瘾的谈话节目中,见其头发长了,人秀气了,还是很自信什么都敢说,只是全使用的是社会标准词汇,思维方式已经庸俗不堪。也难怪,毕业后去了广州一家媒体供职,现在是报人——那个城市那家媒体在我看来是诗人、作家的饭堂,也是诗人、作家的坟场!
大约三年前,我在著名诗评家陈仲义(大名鼎鼎的舒婷的老公)口中头一次听到“郑小琼”这个名字,尚且还没来得及看东西,已被“打工妹诗人”或诸如此类的包装倒了胃口,在“鲁豫有约”的电视节目中见到的本人也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不知道是装傻还是真傻?再往后,她又迅速沦落为一名“得奖专业户”和“签约作家”,我就更觉得没必要看她的东西了。近两月我在编一部大型诗书,专门辟出时间读了好多诗,尤其是此前我不掌握的诗人的作品,此女便是其中之一,我发现其诗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打工妹诗人”之类的包装简直是对她的侮辱,其诗有云:“我一直坐在南方的黑暗中央|目睹在化学物品丧失生育的姐妹们,她们的叹息成为||时代缔造的伤口,中国特色的绷带裹住了真象|一千个失语症患者在充当国家的发言人,他们开始|在报刊电视上练习对口型,以保持这个古老国度的|团结的优良传统,它的耳朵封闭,但我必须说出|哪怕我的话只是沉默的延续,但我不断拒绝骨头里的嚎叫”——真是没想到,“时代的强音”竟由一位“打工妹诗人”发出,但她完全可以更好,是她对“诗”的有限理解限制了她,如果她不挺身而出替“姐妹们”代言,如果她不登高一呼发出正确的抗议,如果她转过身去直面生存现场的细节,如果她不使用这些大词和生硬的标准诗语,她完全可以更好——当然,那就得不了奖签不了约,也得不到中国文坛老少爷们儿们的喜欢了。
文学内部诸种文体的生长周期是各不相同的,诗歌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长篇小说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但是在市场上能够占据较大份额的只可能是长篇小说,所以是市场在诱惑时龄二十来岁的一代人拿出他们的长篇小说,结果拿出的是一些“长篇作文”、“长篇自白”、“长篇日志”……能卖就成,与文学无关。真正令人担心的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当能卖的都是言情、玄幻、恐怖、军事等类型小说的时候,谁还会执著于纯文学?谁还会笃信文学亘古不变的那些标准?正是根据文学生长的自身规律,笔者以为“80后”目前惟一可能有所建树的是在诗歌方面,所谓“诗歌的事业是青春的事业”——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有心人已经做过统计,结论是:一个诗人在28岁以前还没有写出自己的代表作的话,就基本上没戏了——如此说来,“80后”的诗人们倒是该有些紧迫感了。好在不是一片空白,好在有一批对于社会而言有些默默无闻的“80后”的诗人们正在精研诗艺埋头写作健康成长,不为诗外的因素所左右,持续不断地创作出好作品,我在近期为编书而做的仔细阅读中更加确信了他们中的佼佼者是:叠水、李异、发小寻、西毒河殇、艾蒿、王彦明、刘天雨、莫小邪、、人面鱼、张紧上房(崔征)、封原、杨叉、嘎代才让(黑人)、李勋阳、刀口漫步、八零……这些名字已经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群英谱,他们才是“80后”这代人目前在文学上的尊严和脸面——当然,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知道的,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它诞生的时代里,都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或被误读的色彩——这是真理。
我不是庸俗的进化论者(文学尤其不相信进化论),更不自欺欺人地以为每代人都会产生大作家、大诗人,纵览中外文学史——它的残酷无情在于可以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地制造空白,也可以在某个朝代或国家让群星闪耀群峰并峙,绝不搞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指出这一点,不仅是对“80后”的提醒,更是对我自己的提醒。每代人所处的环境都有对于文学写作而言的优劣因素,对天降大任者从来没有生不逢时这一说。那就让求市场的得市场,让求永恒的得永恒吧!但愿行将消亡的只是“80后”这个庸俗的概念而不是一代文学新人,但愿在很久以后个把光耀世界的文学大师名下写着:198X年生……


转自诗生活伊沙专栏:https://www.poemlife.com/index.php?mod=showart&id=53601&str=126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294.html

分享给朋友:

“《最后的“80后”》伊沙” 的相关文章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那时他们/朝前走着/一个女人/跟着他们/又说:“谁能看出/他们是一群/伟大的天才”——伊沙《非非当年》昌耀或许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三月才是真正残酷的。在这一年的这个月份,从无数个电话听筒里传出的是身患绝症的昌耀先生自高楼扑向大地的消息。我是在前一年的冬天就得知昌耀先生将不久于人世的,他托...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点击下载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2001网上论争回视伊沙   大概在两三年前,在中国当代诗人各个圈落的聚谈中还有斥“网虫”为无聊的语言习惯。也就在这近两三年的时间里,诗人们却纷纷上网,加入了虫子们的行列。网络进入了诗人的生活,并进而成为诗人展示新作、交流诗艺的一个重要场所,数十家当...

《回答朱白》——伊沙

《回答朱白》——伊沙

点击下载回答朱白伊沙一、关于批评与被批评:朱白:在您提及“第三代”的一些言论中,可以感到您的一种“烦”的情绪,您能就这个问题具体谈一下好吗?或者说解释一下。伊沙:呵呵!“烦”——概括得好!也很微妙,还就是“烦”。你比如说我在早些时候读到朵渔写的一篇文章,呼吁“70后”向“第三代”学习,该文还论述了为...

《究竟谁疯了》——伊沙

《究竟谁疯了》——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作为“盘峰诗会”的参加者,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会上有一位非常超脱的人。这个人在会上的发言中谈笑风生还颇懂幽默,在会下曾来我和侯马的房间与我、徐江、侯马、于坚做过一个中午的交流。此人在“盘峰诗会”第一天的晚上神秘地消失,据我所知是赶另一场“学术会议”去了。当天的会议休止于王家新红卫兵式的咆...

《世纪末:世人为何要打仗》——伊沙

《世纪末:世人为何要打仗》——伊沙

点击下载关于“导火索”的问题现在我手边放着两本书:一本叫《1998中国新诗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杨克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一本叫《岁月的遗照》(系洪子诚、李庆西主编“90年代文学书系”之诗歌卷),程光炜编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刚刚过去的“盘峰会议”上,正是这两本书被论争双方反复提及...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擂台边上的战书    盘峰之争,硝烟散尽。    在此我要向仍然不明真相的人重申:“知识分子写作”与“中年写作”是自谓(慰),源起于欧阳江河等人90年代以来一系列用于自我吹捧与自我吵作的“学术文章”,其旨是...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