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大家论战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deepseek用大数据解剖名诗人系列置顶

侍仙金童7天前38
deepseek用大数据解剖名诗人系列
点击下载电子版1、本站与deepseek论战:于坚篇(纯学术讨论)2、本站与deepseek论战:韩东篇(纯学术讨论)3、本站与deepseek论战:北岛篇(纯学术讨论)...

谢冕!你能当中国诗坛理论界的大咖吗?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26)135
谢冕!你能当中国诗坛理论界的大咖吗?
伊沙:你有本事,你在海子活着时,你也认为海子写的是诗啊。我把这话送给中国诗坛理论界的大咖——北大的谢冕,海子活着时还去找过你,跑到北大教工住宅家属区,据说是没找到还是怎么着。你作为一个北大老师,你在海子活着的时候(他起码在业界已经有点小名气了),你怎么不说海子写得好?海子都死了多少年了,你再来说什么...

盘峰论争:中国诗坛九十年代“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始末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26)277
盘峰论争:中国诗坛九十年代“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始末
盘峰论争:中国诗坛九十年代“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始末 《为何这般折腾——“民间”与“知识分子”的论争》是荷兰著名汉学家柯雷,以发生在20世纪末的盘峰论战为研究对象,精心考察而撰写的一篇深度诗歌评论。作者从文本(诗歌作品)、语境(诗歌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元文本(关于诗歌的各...

死不过顾城,活不过海子 | 8位重要的中国当代诗人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26)119
死不过顾城,活不过海子 | 8位重要的中国当代诗人
死不过顾城,活不过海子 | 8位重要的中国当代诗人 “但我死不过顾城,活不过海子”,这是诗人卧夫在他的诗歌《初冬的玻璃》中的一句诗。顾城和海子大概是中国当代诗人中最有名气的两位了,想要超越他们实属不易。但事实上,除了顾城和海子之外,当代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打动人心、触及...

伊沙在访谈中谈及海子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26)117
伊沙在访谈中谈及海子
伊沙在访谈中谈及海子11/ 张后:不知什么人学问大如牛,竟将诗歌化分成口语诗歌和抒情诗歌两个部分,看来好事与无聊者多矣,你几次参加国际诗会,他们如何化分诗歌?我意思是说,按国际惯例咋个分法?其实我这话问的也有毛病,诗歌就是诗歌,干嘛非要化分呢?我被那些伪知道分子搞晕头了,伊沙你就在此给个说法吧?怨不...

走向沉潜:伊沙的“本城写作”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26)140
走向沉潜:伊沙的“本城写作”
点击链接阅读:https://www.wenmi.com/article/pllg6103rnj5.html...

伊沙《纪念海子:一去十年》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26)135
伊沙《纪念海子:一去十年》
伊沙——纪念海子:一去十年 作者: 伊沙          海子的诗           新娘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   许许多告别   被你照耀   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   让别人去说   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   ...

向伪诗宣战(七)——“口语诗”要有诗性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11)153
向伪诗宣战(七)——“口语诗”要有诗性
向伪诗宣战(七)——“口语诗”要有诗性 对于用意象说话的“意象诗”而言,在经过了一代代人几千年的反复论证推敲后,群众基本都对其有了约定俗成的认识,对好诗、劣诗的鉴定基本都定格在“形象化”和“意境”上,或者说所谓“意象诗”其实就是用形象化抵达意境的一门艺术。但对于以叙述为主体的“口语诗”而言...

口语诗论争中的伊沙:口语诗人是日常的革新者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11)204
口语诗论争中的伊沙:口语诗人是日常的革新者
口语诗论争中的伊沙:口语诗人是日常的革新者 诗人伊沙仿佛是一个多重性格组合的复杂个体:既有菩萨低眉的柔情,又时常显现出金刚怒目的剽悍。他可以悲悯地关注医院角落里睡在地板上的“人民”,也可以在一次论争中快意恩仇地将对手骂得体无完肤。他是作家莫言口中“徘徊在食堂和厕所之间的一位诗人,堪称地狱诗...

口语诗论战是一次选边站队吗?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11)137
口语诗论战是一次选边站队吗?
口语诗论战是一次选边站队吗?人面鱼诗歌 1.    口语诗论战是一次选边站队吗?当然是一次选边站队。选的是诗歌的立场,选的是先锋还是陈腐的立场,选的是真诗还是伪诗的立场,选的是写作个体对自身写作理念或写作信仰的认知立场。站的是诗歌的队,是文本的队。如...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侍仙金童1年前 (2024-03-09)147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几乎伴随着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对朦胧诗的批评就没有消失过。在朦胧诗出现几年后,对朦胧诗的批评就越来越强烈了。最初的批评声音,主要来自于民间。这种持续不断的,来自于民间的,反对朦胧诗的力量,被统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虽然都是反对朦胧诗,但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