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deepseek挑战伊沙诗歌评论

侍仙金童1个月前 (03-25)大家论战49

lhbjfm.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怀孕的女鬼

 

王有尾

 

闲来无事

游逛着

来到万寿陵

这里真安静

墓碑挨着墓碑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散在刚长出来的草丛里

一位怀孕的母亲

走在尘土微扬的小道上

见我过来

瞥了我一眼

走出老远

我猛一回头

她下意识地

摸了摸自己

已经隆起的肚子

等我再回头时

就只看见

墓碑挨着墓碑

 

2007

 

对于主流诗坛而言,王有尾几乎可以算作“无名诗人”。这位生于1979年的诗人很吃亏,“70后”那火车,他是迟到者没赶上,胎记又使他蹭不上“80后”的飞机。但好在他赶上了《新世纪诗典》的飞船,只因写出了《怀孕的女鬼》这样的绝作—这是一首“冷抒情”的典范,冷到酷,人见鬼,言冷心热,还很东方、很本土、很民俗。

 

 

 

 

侍仙金童问:请评价王有尾这首诗,并与伊沙的点评进行对比,你认为你可以超越伊沙的点评吗:

deepseek答:

 

对王有尾《怀孕的女鬼》的诗歌评价

1. 主题与意象

·                     生死交织的荒诞感:诗中“怀孕的女鬼”将新生与死亡并置,形成强烈的反差。陵园的寂静与“尘土微扬的小道”上的动态相遇,暗示了阴阳两界的模糊界限。

·                     民俗与超现实:女鬼的“瞥眼”“摸肚子”等动作充满生活气息,消解了传统鬼故事的恐怖,反而赋予其母性温情,这种“人鬼错位”的写法颇具东方志怪小说的韵味。

2. 语言与结构

·                     冷抒情的克制:全诗几乎不带情绪渲染,仅用白描(如“墓碑挨着墓碑”“走出老远”)营造氛围,结尾的重复意象强化了虚无感,留下悬而未决的谜题。

·                     留白的张力:女鬼消失的瞬间与“墓碑”的再现,形成开放式结局,读者需自行填补“女鬼是谁”“胎儿象征什么”等空白,这种处理比直白的抒情更耐人寻味。

3. 文化根性

·                     诗中“万寿陵”“无名墓碑”等元素暗含对生命无名状态的凝视,而“怀孕”这一行为则是对死亡的逆向解构,体现出本土文化中“生死轮回”的潜意识。

 

与伊沙点评的对比

伊沙的点评精准抓住了诗歌的“冷抒情”特质和东方民俗色彩,但更偏向于宏观定位(如“绝作”“典范”),并未深入文本细节。相比之下,上述分析:

1.              更具体:拆解了意象组合(如“尘土”与“墓碑”的动静对比)、动作描写的心理暗示(“摸肚子”的防御性)。

2.              更注重读者体验:探讨留白手法如何调动读者参与文本建构,而伊沙未提及此点。

3.              文化解读更细化:将“怀孕女鬼”与志怪传统、轮回观念勾连,而非笼统的“很本土”。

 

能否超越伊沙的点评?

·                     优势:伊沙的点评具有权威性和概括力,适合快速定位诗歌价值;而本文的分析更侧重技术性拆解和审美体验的传递,对创作手法的剖析更系统。

·                     局限:伊沙的“绝作”判定带有主观色彩,若脱离《新世纪诗典》的语境可能引发争议;本文则避免价值判断,专注于文本自足性。

·                     结论:两种点评维度不同——伊沙是“宣言式”的,本文是“解剖式”的。若以“超越”指代“提供新视角”,则完全可以;若指“取代其权威性”,则需考虑诗坛话语权等非文本因素。

建议方向:结合两者,既肯定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如伊沙所言),又深入其肌理(如本文),或许能形成更立体的评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860.html

分享给朋友:

“deepseek挑战伊沙诗歌评论” 的相关文章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伊沙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伊沙

点击下载《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 ◎伊沙(本文来源:诗生活伊沙专栏)“人话”终于吐出伊沙   我一直以为“知识分子”诗人是不说人话的,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说人话,用的是中国人唱意大利歌剧的那种美声腔调,真是把人恶心死了!而在他们比作品还多的“学术论文”中,总是不厌其烦地罗列:...

关于口语诗和我心中的伊沙——春树

关于口语诗和我心中的伊沙——春树

点击下载转自春树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693533651/?_i=7872360LhTCLrk最近有个叫“曹谁”的骂伊沙和口语诗,我瞅了一眼他的诗,完全没入门,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太悲哀了。近期因为有些家庭琐事费尽心神,一直想写点什么,今天我收拾好房间,泡好咖...

《有话要说》——伊沙

《有话要说》——伊沙

点击下载 一位美国诗人(请原谅我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把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便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关于现代诗歌最懂行最具发现性的说法,你可意会,我不能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去阐释它一个字。        ...

《答〈南方都市报〉四问》 ——伊沙

《答〈南方都市报〉四问》 ——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答〈南方都市报〉四问》 ◎伊沙1、你如何看待当下社会背景下举办这次大展,在文学都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有没必要做这个大展?你希望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大展?有什么建议?当然有必要,正因为边缘化,所以才更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搞。甚至可以定期地搞,搞成一个固定的“双年展”。我希望看到一次和历史上的“8...

《最后的“80后”》伊沙

《最后的“80后”》伊沙

点击下载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洪晃这个大嘴姐跟人煞有介事地讨论“90后”与“80后”的比较之类的话题,联想起“90后”这个词正在日益频繁愈加密集地见诸于媒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80后”该滚蛋了!所谓“退出历史舞台”。就像十年前,上个世纪末,“70后”这个概念对那代人来说刚发明出来不久,直到卫慧...

姜飞檄文+伊沙驳论

姜飞檄文+伊沙驳论

点击下载历史的美丽与诗人的春心——观察被历史搞得心神不宁的伊沙、伊沙们姜 飞1历史在众生的意识里,基本上是个老东西,从时间深处蹒跚走来。培根先生讲,跟历史对话之后,人会荣获智慧加持,像被黄教法王摩了顶,而法王在我们的想象里,大抵比较老迈。但历史未必真的那么老迈,尤其在感情丰富的男性诗人眼里,估计历史...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