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大家论战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李文朝诗词二十首置顶

侍仙金童4天前2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李文朝诗词二十首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李文朝诗词二十首光明网 2021-05-21 09:00作者:李文朝(一)水调歌头·红船百年(中华通韵)雾锁南湖暗,劈浪启红船。沉沉长夜犁破,艰险走千川。承载民心国梦,闯过暗礁峽谷,改地换新天。百岁青春在,沧海挂云帆。 翻身起,开富路,晋强关。长征接力,红色旗...

2024年国庆诗词作品选置顶

侍仙金童4天前21
2024年国庆诗词作品选
编者按: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中华诗词学会企业家诗词工作委员会、野草诗社、玉寿文化艺术苑等各地诗友创作了一批主题诗词,现辑选部分作品,以翔读者。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李殿仁(北京)七五春秋弹指间,江山已改旧时颜。翻身道路排千险,圆梦征途破万难。自信并非凭意造,成功而要靠登攀。复兴强国初心在...

关于口语诗和我心中的伊沙——春树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8)372
关于口语诗和我心中的伊沙——春树
转自春树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693533651/?_i=7872360LhTCLrk最近有个叫“曹谁”的骂伊沙和口语诗,我瞅了一眼他的诗,完全没入门,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太悲哀了。近期因为有些家庭琐事费尽心神,一直想写点什么,今天我收拾好房间,泡好咖啡,决定...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5)520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伊沙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切都首先用数据说话。整整十年来,《新世纪诗典》推荐诗的首数与天数是完全吻合的,一共3653首,出自1161位当代诗人之手,年度大奖一“李白诗歌奖”共评10届,系列诗会举办了104场。10年应该是3650天,为什么是36...

伊沙: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3)257
伊沙: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
让你看看:什么是“盘峰论争”?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伊沙关于“导火索”的问题现在我手边放着两本书:一本叫《1998中国新诗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杨克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一本叫《岁月的遗照》(系洪子诚、李庆西主编“90年代文学书系”之诗歌卷),程光炜编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刚刚过去...

伊沙:《访谈及讲话录》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3)285
伊沙:《访谈及讲话录》
...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伊沙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3)278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伊沙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 ◎伊沙“人话”终于吐出伊沙        我一直以为“知识分子”诗人是不说人话的,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说人话,用的是中国人唱意大利歌剧的那种美声腔调,真是把人恶心死了!而在他们比作品还多的“...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3)254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那时他们/朝前走着/一个女人/跟着他们/又说:“谁能看出/他们是一群/伟大的天才”——伊沙《非非当年》昌耀或许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三月才是真正残酷的。在这一年的这个月份,从无数个电话听筒里传出的是身患绝症的昌耀先生自高楼扑向大地的消息。我是在前一年的冬天就得知昌耀先生将不久于人世的,他托人带话向我致谢...

伊沙:口语诗越活越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潮流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3)284
伊沙:口语诗越活越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潮流
点击下载口语诗”这个概念在汉语诗歌的语境中头一次富于尊严感和挑战性的被提出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风起云涌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此前,外在勉强具备这一征候(内在追求也许南北辙)的作品,要么被当作“百花齐放”的最后一朵,要么倍受歧视地被当作“历史个案”来对待,因此我从来都拒绝用所谓“白话诗”、“民...

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伊沙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11-02)267
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伊沙
点击下载“……恰在1991年初,我与诗人王家新在湖北武当山相遇,他拿出他刚写就不久的诗《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等给我看。我震惊于他这些诗作的沉痛,感觉不仅仅是他,也包括在我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生的惊人的变动。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抑或说,原来的知识、真理、经验,不再成为一种规定、...

品读诗人吴云驾大作《抬头之际》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09-12)360
品读诗人吴云驾大作《抬头之际》
品读诗人吴云驾大作《抬头之际》  我看见灵谷寺屋顶一个捡瓦的匠人正对着天空大声打电话 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白话诗比口语诗准确些,因为老学究的口语相对小摊贩的口语,仍然是格律、文言、之乎者也的味道,但是他们的白话就相通些了。吴老师的《抬头之际》是否应该归类口语诗不重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