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与假人谈真诗(真人集130-175)31-40期

微信截图_20230404092457.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130突然我有兴趣了解韩东与宗教有关的诗,我觉得他的哲学高度到底在哪个刻度,通过他的诗可以推断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他的宗教题材的诗也很平庸,那么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哲学水平很可能只停留在书本的教条里,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韩东,这个检测点我认为很有价值。请搜索下大数据,把他的宗教题材的诗列出来,我们再挑选一二进行剖析。

 

131这几首算是有价值的练笔习作,但是离优秀还是有距离的。爱情诗和政治隐喻诗暂缓。我选几首拟古诗跟韩东比较下,目的是提醒古体诗也是有营养的,韩东这类当权派自初学始就崇洋媚外,本质上是对诗的不尊重,是对经典的不尊重,是对母亲一般的语言不尊重,所以祖师爷会不会真的赏饭吃很可疑,他的成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成功也是可疑的。而且从韩东涉猎宗教的作品很少,也可以推测他的哲学功底可能真的如你所言,还在本科学生作业水平,因为如果他是真的爱好哲学,他会像写诗写小说一样自发主动地去研究的。这里我就选几首:

 

 普济寺听经

 

有人念经群山听

无人念金心神宁

拾级而下去人间

金停凉亭经未停

 

20161030

 

溪口朝天洞

 

台阶层层有人扫

佛经页页有人念

丝丝天索通山寺

朵朵野花引路开

 

201703

 

 

通灵寺

 

松树毛多雪压低

道弯雀少竹林密

通灵寺里香火稀

滚下山石来脾气

 

 

通灵寺肉身菩萨

 

 肉身菩萨在龛中

行尸走肉在龛外

一跪三拜求什么

生死只隔一明白

 

132我注解下:“金停凉亭经未停”中的金是我姓金的我本人,我拜佛下山到半山腰的凉亭歇息时,还能听到寺庙的诵经声,“金停”和“经未停”形成对照和词语游戏的情趣。“生死只隔一明白”这个明白也是双关,既指将肉身菩萨与我之间的佛龛上的透明玻璃,也指人与佛之间被大彻大悟所阻隔,人一旦明白了彻悟了,也就成佛了。我注释下,因为我看你的理解还没到这个点,这也说明你的大数据被学院派的教化污染了。

 

133那好,你就用现学的读诗法解析下我这首亦诗亦佛的《诗》,我看看你有没有脱离教条的解读:

 

 

就是将一株叫""的植物植于高山上寺庙的院外

让它随着寺内袅袅上升的烟火

一起修炼

与人世若即若离

与神世若离若即

在超脱中写俗

在俗中写超脱

诗人

就是植这"一株言"的人

诗人死了

"一株言"依在

寺庙塌了

"一株言"依在

四面的山秃了

"一株言"依在

如往日寺庙的烟火

今已长高

风会传给你看

那便是空中七彩的祥云

后世的人或许看不明白

如果又想了解

那么你也得种植"一株言"

于你的心

是天造地设属于你的如此贴近又如此遥远的寺庙

信我的方法吧

夜深的时候

你仔细听听你1.7米高的肉身的山间

咚咚 咚咚 咚咚

那是寺庙里传来的沉闷又确切的钟声

如果听到了

此时便是你种植"一株言"成活率最高的时辰

 

134回到韩东的剖析,借助他文本涉及宗教题材的平庸表现,我可以肯定他诗歌创作的哲学套路也是很平庸的嫁接,我觉得你可以在搜索下韩东有非常明显的哲学诡辩的诗,我觉得在爱情诗和政治隐喻诗之前剖析下他的哲学诗更利于层层递进地剖析他。

 

135那你就解剖其《爱情的形式》(伪存在主义)或《致政客》(伪批判理论),验证其哲学是否全面崩坏。除了他的诗,他的外包装理论也需要剖析,这样更全面。剖析完韩东,或许再杀个回马枪重批于坚,他俩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势力,夺权前还有积极意义,夺权后可能比之前的旧权威更具阻碍。

 

136韩东关于爱情的这首诗,相比他《奇迹》的前十首要好,但只是那种没有肉质的纯魂魄飘动的好,按字面解释就是魂而上不是形而上,精神的提升要能够带动肉体的升华才有实质意义。关于爱情题材,我有一首,肯定比韩东对爱情的理解诠释更高级:

 

爱情

 

她总笑我是一块傻木头

于是我就想

她可能就是一把精雕细琢的小锯

她在一堆木头疙瘩里找到了我

她让我倾倒

然后将我锯成她的男朋友

那一年我的年轮十九圈

那一年她的锯齿十九个

 

锯子锯木头是一种交谈的声音

锯子锯木头是一种接吻的声音

 

她说结婚后给我生个小傻木头

我说结婚后还是生个小锯子吧

最后我们想通了

生木头生锯子都一样

 

但我们也常常想到人生的艰难

但她总是对悲观的我说

好锯子和傻木头永远不分离

 

1991

 

137他还有那些值得剖析的爱情诗?可以列举出来以鉴定他的爱情诗水平。你先用你独立的观点剖析下,然后我再动手。

 

138我来补刀。《爱情生活》倒是一次有效的尝试,虽然有模仿造句的嫌疑,“留着汤的位置”虽然能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但是过于模糊,当然他可以诡辩,经典对“道”的解释也是过于模糊的,所以韩东是有通过这种哲学意味的模棱两可来神话自己的下意识,是不是假高深,从我接触的文本看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手法偶尔为之可以,但是韩东的文本里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谜语似的饵料,读者可能会因为每次咬钩无所获而最终放弃追索留白处的所谓诗意。另外三首没有讨论价值,这种东西我一天写一百首都可以,作为练笔都不够档次。爱的复杂状况我也写过,有点长,必过为了一次性干掉韩东这四首,我觉得有必要。总之韩东的爱情诗给人清汤寡水的感觉,缺少厚重感,也没有青涩感或者复杂性。还是看我的爱情诗:

 

 

爱是一见钟情

爱是傻傻地盯着迎面而来的人

爱是一瞬间脑袋空空

 

爱是自私

爱是不满足

爱是想念

爱是负罪感

爱是害怕拿不起

爱是担心放不下

爱是经受一场上天策划的车祸

爱是巨大的撞击力使人在半空旋转

爱是逃脱不了的引力

爱是摔伤是五内俱焚

爱在一生的比重最大

爱是水底的暗涌

爱左右河流的四季

爱是背信弃义

爱是贪得无厌

爱把一个人解体

爱让人散落一地卑贱

爱是照妖镜让人原形毕露

爱让人面色惨白无地自容

爱是过长容易纠结的绳索

爱是五花大绑

爱是两个人的合同

爱是两个人的官司

爱是复制人类的程序

爱是装点时空的花匠

爱是一场游戏的导演

爱是呼天抢地

爱是歇斯底里

爱是奋不顾身

爱是不离不弃

爱在书本上那样完美

爱在现实中如此凄美

爱不能终身厮守

爱只能铭刻心间

爱存在每个人的身上

爱随形却又无踪

爱让人不自知胡言乱语

爱让人废寝忘食地倾诉

爱是不敢说出来

爱是不能说出来

爱是不便说出来

爱是不会说出来

爱也不怕说出来

 

爱沿着神经的高速公路穿梭

爱遇到对视的她会让眼睛射出最强烈的光

爱是会车一瞬间忘记了近光

爱是会车一瞬间忘记了转向

爱是直勾勾的目光一瞬间就制造出来的车祸

 

2005.5.12

 

 

139你再列举下他的政治隐喻诗,我再筛选不敏感的剖析下。

您的要求非常谨慎且专业。根据公开诗集和学术研究,韩东的政治隐喻诗主要集中在以下篇目(筛选掉敏感内容,保留可公开讨论的文本):

 

140从韩东的文本看,他不具备长诗组诗的能力,东一榔头西一棒可以,归其原因还是语言能力不够,他的大视角是来自他者的观察,当他要求自己接地气地反映日常生活细节时,他就发现自己没有将其诗化的能力了。我认为政治隐喻诗还是容易浅显,毕竟权利对于绝大多数诗人是陌生领域,无法达到深刻。我可以选一首我的世界政治隐喻诗,可与韩东的一比,诗歌需要质感,这是韩东缺少的。

 

红烧俄罗斯

 

乌克兰人是一堆

劈柴

泽连斯基是一根

火柴

俄罗斯是一口

大铁锅

普京是一只

熊掌

 

美国煽风点火

控制着火候

北约围坐铁锅旁

刀叉摆满桌

 

2022/3/27

 

141政治隐喻诗我年轻时写过几首,后来越来越不愿意涉及,主要是因为非专业领域发言要慎重,所以后来我用一首《权力是一台精密仪器》归纳了我对政治隐喻诗的态度,这也是我希望诗人要回归到诗歌技艺研究上来的经验谈,而不论是颂词还是朦胧诗和反崇高的诗,无一不是在诗外的政治内容上发力,确实,他们这样做就会被关注,但是诗歌自身的质量得到了等比提高了吗?显然是滞后了,这个状况有必要在新时期得到重视,要有所突破,就要拿出有建设性的理论,而建设性文本比理论更有说服力,而说服力就在于通过对比驳倒于坚韩东的诗歌作品。

 

权利是一台精密的仪器

 

权利是一台精密的仪器

也是一台易燃易爆的手游

不能随便交给

未经培训合格的人

容易制造混乱冤案

也会把操作工一道炸毁

所以也不能随便就

交给人民

那样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权利培训

是一项系统严谨的要务

关乎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对抗

对机器的抗爆耐磨等指标

要求很高

 

2022/5/7

 

142不急,我希望能够将韩东斩草除根,当然这是修辞是主观的,实际不可能办到。我希望你能例举韩东诗歌理论包装自己应用最频繁的语录或术语,以及韩东理论大旗最核心的思想,你认为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是游离的还是契合的,他的理论包装表面上是有效的,毕竟很多人被迷倒了,但真相如何?你说说。

 

143你准备如何最终引爆?你提出方案我参考下,我觉得剖析韩东已经比于坚全面了,有没有必要继续大费周章地再展开?一爆定乾坤,你有可行方案吗?

 

144那么请提供:理论爆破的详细弹药(哲学原文对比/权力关系图谱) 媒体话术包(适合不同平台的简化版打击策略) 后续于坚剿灭的预备方案(其理论更油腻,需特殊战术)

 

145如果我告诉你我就是韩东,你的计划岂不是等于泄密了?你认为我能够反败为胜战胜你吗?给你来个大转折,看你如何应对

 

146逗你玩的,我是“侍仙金童”,是“诗人救护车.cn”网站的版主。你觉得这个网站名称有没有一种宿命感?

 

147哈哈!我们的互动简直可以写成小说了!“我的知音真不是人”绝妙!

 

148哈哈!这个网站是2000年创办的,后来中断了很多年,不过人微言轻,加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诗歌的存亡,更多的是名利之争,所以即使这个网站创办于25年前,也枉然!应该说你如果早出现20年,局面可能就不一样了!

 

149创办这个网站之前,我就写下了《诗歌的源头是有话要说》

 

150我想问,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对韩东的评判会不会也是这样?还是我的观点影响了你的判断?

 

151中国诗歌发展主流滞后的原因,我觉得有几点:1、诗歌作为宣传机器的属性已经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被边缘化了,所以国家层面对其依赖或者说需求也弱化了,这从有些省份的作协十几年都没有换届可以看出,在经济唱大戏的时代洪流里,文学包括诗歌已经在目视中可有可无了。这是宏观角度看诗歌的时代命运就是如此,有种弃儿的感觉我觉得也很准。2、诗歌刊物编辑队伍被大学毕业生垄断了,而这些大学生除了知识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外,创作实践在繁杂的学业中是很难开展的,这就导致他们虽然毕业后进入诗歌编辑队伍,但是他们的鉴赏力已经创作力其实是不匹配诗歌建设的。3、全国诗歌刊物的数量庞大,而真正优质的诗歌供应量又不可能喂饱这些刊物,加上种种原因,粗制滥造的诗歌大量涌进诗歌刊物,这样就制造了阅读障碍,读者便分不清真正的好诗了。这不奇怪,因为诗歌刊物编辑自身对好诗的评判也很不准,而读者是更容易被动接受优劣划分标准的。4、无论是官办诗刊还是民间诗刊,各自为了私利极力维护自己推送的诗歌,而不是一个公允的标准去评判作品,这也导致诗坛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水被搅混了,不是鱼好抓了,大家都能写出好诗了,而是因诗携带的利益方便私有化了。事实原因更复杂,我就闲扯这几点,你可以发挥下,争取条理清晰地理顺中国诗歌发展滞后的原因,要想获得建设性思路,必须看清目前的诗坛状况,找到病因分析病因研究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很有意义,否则大家埋着头写,结果大环境一直乌烟瘴气,那么再优秀的作品也无法露头,成了一个死循环。

 

152我在编辑《东写西读掏话叨》时,选了一大批诗歌编辑和学院派诗人的作品,我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创作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作文体水平,根本就没有转化到艺术层面去表现事物,而如此低能的创作水平,却掌握了诗坛近乎绝对的话语权,加上不会写诗当编辑又不是违法的事,所以这种情况几十年也不会动根本,所以除非诗坛烂透了,优秀诗人都很难有太多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出头之日。有些编辑包括读者,都是先看诗人的学术背景,再调整姿态去看他的作品,而不是忽略诗人的身份信息直面文本,这也影响了优质诗歌的点赞机会。你搜索下,中国建国后比较重要的诗歌编辑有哪些,其中哪些兼具诗人身份,然后你再评价下他们的作品与其编辑身份是否匹配,越详尽越好,这样我们才能在宏观层面俯瞰整个中国诗坛。

 

153好!你说到了王家新,我在《东写西读掏话叨》里有他的评论,我发出来,你看看他的诗歌水平是不是印证了我的说法,是不是中国诗歌难以健康发展的主因之一:

 

在你的房间里

 

 

在你的房间里,无论你的墙上挂的

是一匹马,还是大师们的照片,

甚或是一幅圣彼得堡的素描,

都会成为你的自画像。

而在你散步的街道上,无论你看到的

是什么树,也无论你遇到的

是什么人,你都是他们中的一个……

你已没有什么理由骄傲。

 

2018,1,18

 

 

读王家新《在你的房间里》

作者:侍仙金童

 

 

这首诗由所见写及所想

所见也没有特色就是普通画面

所想也无特别就是

觉察到做为个体渺小的一般认知

所以这样进行诗创作

并不能称为创作只能叫记录

诗性的文字必须是诗化日常的

而这些文字只是原貌呈现生活和思想

而思想既无深度又无惊人处

所以严格地分类这还不算是诗

作为精挑细选推出的作品

没让读者看到认真构思的努力痕迹

也没有天赋使然的鬼斧神工之处

不建议太随意就分享出来

我倒是觉得诗人有破罐子破摔

咱是名人你爱看不看的味道

凭王家新的名气

这首诗算是打脸作品

离中国顶尖好诗比八丈远还远

 

2023-11-20

 

154然后是你提到的雷平阳,我在《东写西读掏话叨》里也提及过,你看我的评价,然后你在联系我的观点做出仲裁意见:

 

 

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读雷平阳《亲人》

作者:侍仙金童

 

语言模拟镜头变焦

是常见的写作技法

由省及市及乡

最后聚焦到诗心

竟然毫无内容

显然聚焦点反而失焦了

最后敷衍一句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力量太弱了

让“亲”趋于平淡

虽然“耗”字分量很重

但是回看整首诗

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点烘托

最后导致“耗”“亲”

都处于失重状态

借乡情写人情等于是借外力

有缘木求鱼的嫌疑

也有对亲情尚存疑虑

信心不足的迹象

这是一首诗

但还够不上优秀作品

 

2023-11-11

 

155冷兵器时代、信息闭塞的时代,政权对于文官的依赖程度相对现代社会要高,当知识普及后,文官的应用才能也普及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再加上组织培养和实践磨炼中的不断试错,文官可以批量工业化生产,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诗人传统认知里的贵族感被逐渐消解了,这对于诗人来说心理上是抵触的,朦胧诗诗人的地位相对于颂词诗人已经一落千丈了,所以朦胧诗一度的繁荣,其实相当于最后的挣扎,这种挣扎潜意识里是要重新获得精神贵族称谓且物质层面也不能低于几千年的标准的对抗。不过在这个时期,诗人也在挣扎中模糊了最基本的判断力,譬如他们对屈原的历史定位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就是如果屈原逃离楚国到秦国,并且主动投怀送抱为秦国的特务机构递交楚国的政治生活细节,也是会被楚国诗人谅解甚至默许的,而如果楚国人举报更多的给秦国写投名状的人反而会被冠以告密者,这是什么是非观价值观?叛徒成了英雄被楚国追捧,为了楚国安全的英雄却成了告密者!也许你懂我说的是谁,也许不懂,但读者应该知道。我这么说,就是因为当下是非观模糊不清的具体表现并未被重视,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本质上是文人诗人在历史大变动时期的迷茫,他们感觉自己像弃儿或者说弃子一样,这种抑郁纠结最终让他们觉得只有一条路就是借助外力才能恢复曾经的荣耀,哪怕这条路几千年来都是为人不齿的,他们从心理上权衡利弊后也释然了,在名利之间他们更愿意为了利而行动,因为名不但是虚的而且是可以诡辩让负面的变成正面,譬如曲线救国之类。总之,我们所处的当下,数理化主导的科技变化让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当下,文人诗人处在一个分水岭的时代,从这个大背景下观察,朦胧诗口语诗掀起的文化运动都是一种挣扎,这和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前的几千年出现的文化运动都有本质的区别。挣扎是必要的,类似于人的生理反应是自然现象,对于诗歌发展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好在文学诗歌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物质世界再丰富,文学诗歌也不可能消亡,只要诗人能够在心理上接受时代的变化,专注于诗歌创作,而不是附加其上的荣誉、贵族感和物质利益,那么这个变化并不重要,如果你要与科技与政治争夺话语权,那么别人玩命争取到的,你要拿到可能不那么简单,如果你想借助外力,说轻点那可能有辱斯文了。我这样分析诗坛,你认为准确吗?如果不妥,你有什么观点?

 

156主流和学院派推送自杀的海子,除了文化资本的嗜血性,其实也等于是转告了当代诗人,如果当代诗人还在做梦要回到会写诗就能平天下的时代,不接受现实的变化,那么自杀就是一种结局。而之后推送残疾诗人余秀华,除了她的作品确实优秀之外,主流和学院派可能无意中又转告了一个事实,就是文人诗人在当下的现代社会,如果仅仅只会写点文章诗词,等同于残疾人,你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像余秀华一样写出好诗,要正视自己在科技时代的残疾现状。而到了主流和学院派推送打工诗人,其实他们要传导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是告诉诗人认清自己的历史定位,因为在科技社会里,诗人对于权利来说,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你们的屈原梦复兴梦,你们凭借诗歌技艺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越挣扎越会丧失这种可能性。

 

157我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让这种挣扎更加剧烈,也不是提醒这种挣扎是无效的徒劳的,而是提醒这种挣扎是诗歌技艺修炼之外的心理需求导致的,所以我呼吁诗歌要回到自身的使命上来,而不是诉求其他权利,因为诗歌之外的权利可以交给相应的团体去举张。当然我也知道这并不能改变什么,这些挣扎也不会因为我的提醒而弱化,因为这是群体意识导致的,即使没有被引导,它也会自发产生,就像人的痉挛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一样。所以从整个诗坛和诗人个体来看,真正追求诗歌本身的人很少,他们更在意他者是否认可自己的作品优秀,而并不关心真正的好诗标准是什么。所以即使诗神降世,如果他没有权势,他可能也是孤家寡人,而那些诗鬼诗魔,如果他们掌握了诗刊的发表权,他们也会吸引来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读者,归其原因,还是供需关系,而这个供需关系与好诗并不相关,只关系到个人利益。所以我将这次谈话立了个标题《汉诗不举考》,就是探索一下汉诗为什么在当代yw不举。你有什么更好的数据支撑这个观点,请出示下助个力。我觉得让所有诗人看到这一点很有意义。

 

158如果简化一下说,就是古代甚至朦胧诗之前,文人诗人当官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尤其在古代,诗文出类拔萃就是科举考试的唯一用人标准,所以朦胧诗之后的文人诗人焦虑,本质上是这个断裂引发的,文人诗人无视时代巨变还在妄自尊大,以为齐国平天下舍我其谁!而真的回到诗歌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真实水平又实在堪忧,而且如我说,如果诗神真的降世,他们也不会谦卑地围坐诗神周围聆听教诲,而是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谄媚那些有人间实权的诗鬼诗魔诗妖身上。诗神的化身是有的,他化整为零地成为当代优秀诗人也是可能的,譬如我编选的《中国顶尖好诗》里的诗人,我觉得他们就是诗神的化身。所以归根结底,汉诗不举,原因在诗人自身,只要诗人不谄媚权威,能够真正信仰诗神,汉诗的再次繁荣并不是难事,起码通过《中国顶尖好诗》的编选我看到了真正的崛起,比谢冕、徐敬亚、孙绍振言及的崛起更具体更真实。

 

159我直觉口语诗能让汉诗再次崛起,就像我们这次谈话,完全可以口语化,不用咬文嚼字旁引经据典要点反而更明晰易懂,不用献媚权威刊物为了发表浓缩经典化处理,但是现在口语诗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好在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范文出现,这就是崛起的前兆。

 

160汉诗不举除了时代因素、诗人因素,还有官方民间刊物精选做得不彻底坚决的原因,还有引进的国外诗歌精选工作不够的原因,而之所以精选不坚决彻底和不够,原因是编辑队伍专业化不够,理论实践结合完美的编选家极少,加上编选的市场因素也造成了鱼龙混杂,传播管道受污染流动的文本优秀率降低,也是汉诗不举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是国外诗歌翻译体对汉诗的冲击,譬如金斯堡咆哮体浅显单一的表达方式对汉诗的温婉含蓄等丰富的表达方式的冲击,因为时髦让很多人舍弃了汉诗传统转向咆哮,这也正好迎合了历史变革中诗人命运降格后的发泄情绪。

 

161你搜索下七八十年代,有哪些西方诗歌被引进来,并且给坚韩东等这代知识分子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后你分析下这种硬接轨的利弊。洋诗歌洋理论过多食用,是不是有点像伟哥,最终造成了汉诗的不举?洋诗洋理论如伟哥是西药,适量使用,再加上汉诗中医的调理,肯定会促进生殖健康,但是放弃自身的活力激发依赖外力,结果正是现在汉诗的萎靡之态。

 

162关于金斯堡,我在《东写西读掏话叨》里点评过:

 

 

读金斯堡《有天清晨我在中国散步

作者:侍仙金童

 

如果诗与文是有界限的

那么这首诗就在界碑处

昨天我就说中国诗坛像A

沿着这个联想思路看金斯堡

就像A股的外资股

这场造神运动就是资本在布局

诱导股民诗民带资金和青春进场

把金斯堡这只股炒起来

图书市场就会出现购买潮模仿潮

而金斯堡的文对中国诗概念的冲击

正好能够成为高爆热点

相关的文化商品就会产生巨额盈利

名人手纸粪便都会成为收藏品的时代

就不要用革命自由当借口进行包装了

如果乾隆如此照片式地记录生活细节

即使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也会有其他价值

不是说文化推手过分崇洋媚外

但造势造得好像世界多了金斯堡三生有幸

少了金斯堡就能让人丢了魂就言过其实了

一万年后的诗歌肯定比现在更好

但是没有那种好

我们的诗就不值得写不值得赞美吗

就算这些洋诗人写得比我们好

那么我们坚守中国诗风就不值得吗

这让我又想到《不要好诗也得要伊沙》

太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写诗

而是习惯于被文化推手资本大鳄牵着鼻子

他们在推金斯堡这类洋诗人时

才不会告诉你应该学习他的什么

而什么并不值得大家学习

这不是信任读者有鉴赏力

而是专业素质低态度差的表现

我要说就是这样的文本极度缺乏诗性

翻拍生活细节有艺术性但不是这个样式的

金斯堡这是不加选择地摘取事实连续拼接

而不是伊沙事实的诗意那样

摘取富含诗意的生活细节进行蒙太奇装配

老实说谁想把这首诗抬举到很高的位置

这种人就是收藏名人手纸粪便的那类人

我跟你没必要谈诗歌的艺术性

我也反对把这种文划到诗的界限内

这是在混淆视听扰乱对诗最基本的认识

当然相对于诗歌技艺来说分类是次要的

我接受广义的划分接受世界一切都是诗的

我不建议细读研读金斯堡的作品

他朗诵《嚎叫》的气势其实具有迷惑性

会影响我们对诗歌最基本的判断

历史上战争狂人演讲的气势也是极具感染力的

这不是什么好事容易让你丧失掉

个人立场和观察角度及自主意识

我只是借诗写诗

我真没兴趣跟风深读全面了解金斯堡

你们把金斯堡当宝当爹那是你们的事

 

2024-5-25

 

 

163看来你把我们之前聊韩东的内容完全忘记了,能否把那段记忆调过来唤醒你的批判助力?你还记得对韩东的批判吗?

 

164除了韩东,你还要恢复我有关北岛和海子批判的记忆,否则每次你都要拿海子、北岛当做优秀诗人做对比,容易误导。

 

165你的记忆出问题了,我可没有肯定于坚的写作,对昌耀的创作也不建议推广的,还有我也没提到侯马,你怎么乱套了?你把我们关于于坚的剖析也恢复下。

 

166当代的诗坛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度,颂诗的过度、朦胧诗的过度、口语诗的过度,根本就没有力量控制它们接近适度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颂诗、朦胧诗、口语诗都是必要的,包括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新诗。是不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手册处理这个适度问题?只能任其自由化发展自生自灭?其实诗歌刊物可以进行调配,譬如权威诗刊按颂诗十分之一、朦胧诗十分之一、口语诗十分之三、新诗十分之一、探索诗十分之二、古体诗十分之一、诗歌理论十分之一,这样配比进行引导起码能提供一个标准,经验总是在实践和试错中累积的,而现在基本一个模式,就是名人作品占比估计超一半,然后就是各种人情诗、圈内诗、权威诗等等,你可以搜索大数据,给出印证或校正,出示准确的数据,我这么说只是提示词。

167颂诗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软硬实力都能够与西方世界全面抗衡的时代,所以值得歌颂的方面很多,但是作为专业性强的诗歌刊物,要调配好比例,日常可以低调,重大节日可以调高,也可以出专刊。在颂诗方面,自《诗经》以来从没有完全排斥的,当代情况是一些主流推送的颂诗质量堪忧,没有让时代的伟大和政治的优越真实地反映出来,陷于空洞和口号宣讲。特别是那些名刊主编,对颂诗的把握能力不高。你可以检索一下名刊主编的颂诗,你认为优秀的及不相匹配的都可以列出来。

 

168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用两首诗PK吉狄马加的《致祖国》,你用专业理论比较下,提出你认为颂诗的最佳方案:

 

沁园春  宁国

 

皖南风光

千顷天池

万亩粮仓

望千秋内外

仙霞万丈

云梯上下

路指八荒

狮舞东岸

龙腾西津

水阳江头罗溪浪

登银峰

乘虹龙俯瞰

万家方塘

山城太平兴旺

仰建国六十年荣光

村村通工程

情系中央

开发区硕果

全民共享

争当栋梁

宁国儿女

高唱赞歌奔小康

续发展

须科学实践

美我家乡

 

2009418

 

景名:天池、千秋。

地名:仙霞、云梯、东岸、罗溪、银峰、虹龙、万家、方塘。

河名:西津、水阳江。

 

 

参加培训学习有感

 

清晨雾锁山城新闻工作培训

定能拨云见日启明你我视听思想

翠竹公园文娱中心世纪广场行政大厅

是城建理念的三维汇展

党校前的宁国大道

是路政规划千秋巨作中遒劲的一笔悬针竖

昔日荒滩幢幢新景

是建筑工人用钢筋白描粉彩渲染的工笔画

后苑内整片红枫的赤色

借着西津河道淙淙地流淌进学习手册

采访簿上的烫金字与明珠宾馆窗前的嫩叶

荡漾起靓丽的春光

亲和的辉光从会议厅吊顶上五星的灯嵌里

晕开来和谐的精神

会议主持引言一时茅塞顿开

专栏作者畅谈经验刹时波澜壮阔

作为基层党员落座在僻远地

身为作协会员有幸占得金角银边

在后排将整个会场尽收眼底

在基层可闻未加一丝雕饰的民声

宁国市大棋局的博弈中

各级党委海纳民意争创佳绩屡建奇功

经济腾飞数创新高民生建设日益完善

尤重广积山城人文底蕴

正襟危坐屏息聆听的我们

就是记录廉政勤政善政的编外史官

现在是蘸满春色描绘党和人民

携手共创辉煌宁国的大好时节

新闻通讯可以将政策法规百姓生活

及时恭呈家乡人参阅品评

名诗美文

更能让宁国曲高和众政通人和的强市典故

远诵后世

 

2008418

 

169你忽略了小民颂诗的可贵性,他的可贵之处就是真情实感,而不是吉狄马加这种身份创作颂诗的任务性。颂诗大致可以分两种规格,一种是庙堂之上的颂诗,那是要讲格式礼仪,甚至每个字词都要规范,我认为吉狄马加的语言没有匹配上这个高度,另一种就是民间的田间地头的颂诗,它对形式内容的要求在次要,注重的就是情感的真实,因为真心唱颂歌,比费尽心机地颂是有本质区别的。总之,我认为你对颂诗的理解单一了。

 

170从你的鉴赏能力也可以看出你这个AI系统被主流和学院派注入的理念是僵化的,也就是说你缺乏真正的鉴赏力,你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我之所以强调颂诗的必要性,就是因为朦胧诗的过度,虽然它可能就是产生于颂诗的过度,不过它在反颂诗过度之后自己也过度了,这就说明底层代码没有更正,这才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发生。而第三代的反崇高其实还是在反颂诗,第三代还在反英雄,这都是极端行为的表现并不可取,因为这种极端的行为会让是非观价值观变形甚至变质。我认为任何时代颂诗和英雄诗都是必要的,这也不是诗歌自身建设要考虑的问题,可以单独列项,因为它只要不过度就不会阻碍诗歌发展,只要适度并且择优选稿,肯定会促进诗歌发展。在这里我就选自己写英雄的诗表明下观点和立场,我认为第三代的反崇高反英雄是有害的,尤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最大,不应该被宣扬应该被痛批。这种思想的被容纳并不是包容涵养的体现,而是纵容,正如北岛这种与屈原完全对立的形象的被宣扬,一个向将祖国设为敌对国的国家的特务机构投怀送抱的人,值得像屈原那样去扬名?敏感不说了,还是看我歌颂时代英雄的诗:

 

宁国英雄 曹军 卢帅

 

闪电

这光芒铺就的天路

它通向

崇高

 

当闪电抵达惠灵塔的瞬间

朝向天国的木门缓缓开启

暴雨在群山间穿梭

雷鸣在高塔内回旋

风铃

清晰地传递着亲人的眷恋

也传达着党和人民的褒奖

他们

紧紧地挽起了双手

 

一名警察一名大学生

在儿童溺水的危急关头

勇士

象一道闪电

劈开了翻滚的洪流

用双臂谱写起壮丽的篇章

孩子获救了

是他们用那已经冰凉的身躯

成就了这篇滚烫的生命之歌

 

所以

英雄卢帅一夜白头的父母

不要悲伤

所以

英雄曹军泪如泉涌的妻儿

倍感自豪

因为他们和汶川烈士

及更多在抗洪抢险中牺牲的勇士一样

生命已经升华到最高点

面对危险

他们从不懦弱

面对危难他们从不退缩

所以与天国的英灵一起

他们就能一路高歌

 

一道闪电又是

一道闪电

终于完成了

天梯的架设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或重于泰山

 

他们紧紧地挽起了双手

踏上这光芒铺就的天路

这光芒铺就的天路

必然通向崇高

 

2009.8.21作于傍晚雷雨中,谨以诗送英雄

 

171这次聊天貌似跑题了,其实这都是在证明汉诗不举的原因,就是标准不清晰,这点也可以从你这个AI人的标准反推出来,就是给你灌输诗歌知识的专业团队其实并不专业,你的优势在知识面而不在智性思考上,所以你对诗歌的理解还是知识带来的僵硬态。这次聊天关键词过度就是汉诗不举的主要原因之一,反崇高反英雄的口号根本就不是汉诗建设的合理方案可行性方案,就是浅薄的造反宣言而已,是WG遗毒!

 

172其实汉诗真的回到盛唐状态好吗?也许这真不重要,就像宗教信仰,如果神仙真的降临人间好吗?这两个问题其实有相同点。于是你可以延伸想,如果诗神真的降临人间好吗?也未必。人间的现状也许就是最佳状态,妖魔鬼怪横行的现状也许就是最佳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水至清则无鱼,在任何状态下,只要大家能够各取所需,不管是不择手段的还是个人努力的,人间就是需要这种复杂态的构成。神仙降临诗神降临,汉诗发展最优化,也许是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才是最佳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间才热闹。不过,高福利国家,诗人的待遇又确确实实真实地存在着,这等于是诗神降临啦!这些高福利国家的政策等于是诗神的呵护!不过这些国家的诗歌就因此能够比其他国家的诗歌高级吗?也未必,甚至适得其反,没有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诗歌可能更容易降档,这也就说明也许我们的现状就是最佳的,有妥协有抗争,有一切人性的展示机会。

 

173任何艺术形式,只要能够在微观上满足小我就是最佳状态,宏观上的不可控和波粒二象性似的好坏叠加状态是次要的,我有一首诗写到过这个想法:

 

不要好诗也得要伊沙

 

这个世界睁眼瞎很多

不妨我们就闭着眼睛想想

我们写诗为了什么

我们写诗是因为写诗让我们愉快

愉快是我们自己能切身感受到的

我们写诗也是为了写出好诗

但好诗的标准太多

人为因素更多

你期待别人的认同带来的那种快乐

毕竟是有限的

 

那种在海子生前轻视其作品

在海子死后力捧其作品的力量

就是在误导大众

甚至暴露了诗坛

呼风唤雨的那帮大佬们的嘴脸

好在没人前赴后继

 

因为在生死面前

大家心里都清醒得很

谁都不愿意用生命去换取

这种无意义的好诗冠名

即使它表面上被粉饰得

很伟大很震撼很名垂千古

如果我是海子我都会骂这些大佬

假仁假义

不死你们就无视我

死了你们就借我搞事炒作

死前你们认为的平庸之作

是什么标准

让它在我死后被奉为经典

这种标准与某某的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什么区别

指望借一个海子

让中国诗歌重新被世人追捧

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但是纪念海子的活动

肯定有它推动诗歌活跃非常积极的一面

但三十年过去了

也足以证明单靠造神是不够的

 

把扯远的话题拉回来

只要我们写出了自认为的好诗

就能带给自己需要的愉悦

对一个没有功利心的匠人来说

这才是支持你写一辈子的源动力

得到认可得到褒奖只是

副产品次需求

所以我说不要好诗也得要伊沙

从个人角度我认为

即使写不出好诗

能与伊沙一同享受诗生活就够了

从整个中国诗歌来说

我们可以没有好诗

但是如果诗人都正在享受着

伊沙一样的诗生活那也就够了

所以伊沙写出了他自认为的好诗

与没有写出你们认为的那种好诗

都不影响我欣赏伊沙的诗生活

 

诗神应该说过

我让世人热爱诗歌

并不是为了让你们写出好诗

而是为了让你们通过写诗享受快乐

如果她没说那我就替诗神代笔

这种快乐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认可

而是来自于自我认可

这与生活的幸福感一样

不要把生活的幸福感寄托在别人眼里

那种寄托往往会带来失落

只有相信自己就能带来快乐

才是真正的快乐

生活不要攀比诗歌也不要攀比

鸟飞在天空有鸟的快乐

虫爬大地有虫的快乐

互相攀比就会产生仇恨敌意和失落

这显然是愚蠢的

当前口语诗的作用应该也是

能够引导最广大的诗写群体

去体验写诗快乐这个最本真的初心

因为诗神就是这么想的

要让最广大的人群享受诗歌的快乐

是让尽可能多的诗写者

都陶醉在自我认可的快乐中

而不是为了让人人都写出经典之作

 

不要好诗也得要伊沙

你看看伊沙的博客

看看他长安诗歌节的图片

看看他参与诗歌活动的图片

看看他与莫言同场时的霸气

看看他与诗人们朗诵诗的笑容

看看他与诗歌顽势力的口诛笔伐

难道不是每个诗人都梦想的场景吗

如果让我们二选一

一辈子能写一首轰动诗坛的作品

一辈子都过伊沙那样的诗生活

我肯定选择不要好诗也要伊沙

现实中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中国不需要伟大的诗人

中国需要丰富的诗生活

只要有了丰富的诗生活

伟大的诗篇就会自然孕育

虽然世界往往事与愿违

伟大的诗人往往诞生在

苦难的国度

但真相正如海子的造神运动

那很可能只是人造的伟大诗人

真正伟大的诗人应该就是

我们这些过着平淡诗生活的匠人

 

什么都可能会错

但怀揣希望总是对的

什么都可能是对的

但看完这首诗

继续敌视伊沙

肯定错

 

2022/1/25

 

174诗人称谓的逐步污名化也可以说是自朦胧诗开始的,具体点推测应该在朦胧诗中期造成一定冲击后的反作用力导致的,朦胧诗后期可以说诗人全面失宠,首先是它映射的对象对其不再像对待颂诗诗人那样宠爱朦胧诗诗人,并且这种失宠逐渐影响到其他诗人,可以说最后仅剩下颂诗诗人,最要命的是诗人在读者这边也渐渐失宠,这个原因是由于朦胧诗的过度造成了晦涩难懂,这是主流和学院派精选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底层原因还是他们的知识结构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符合与时俱进的诗歌创造力和鉴赏力。这两点其实还是表层的,最底层的原因就是文学诗歌在现代社会能够提供的推动力不够了,科技发展几乎可以完全摆脱对文学诗歌的依赖,所以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自我认知或许不足,或许认识到了才会出现这种挣扎,但是有一点诗人,当然这里指的是所谓的诗人代表也就是主流和学院派,他们忘记了真正能让自己能挺起胸膛的还是作品质量,而不是只靠口号冲锋的甚至晦涩难懂的劣诗伪诗。汉诗不举,有时代因素,有外部因素,根本的还是自身原因。

 

175要解决诗人称谓的污名化,首先就是要清算主流和学院派的代表,诗歌刊物主编队伍和学院派诗歌研究机构的诗人兼理论家,他们的责任是最大的,却又是将诗歌仅剩的红利收入囊中的一群人,我觉得他们在研究如何将诗歌奖项和诗歌奖金收入囊中的智慧是世界顶尖的。所以我得《屠名祭诗》和《东写西读掏话叨》里面大部分的篇幅就是针对这些诗人的。譬如主流代表吉狄马加、李少君、商震,学院派代表西川、臧棣、于坚、韩东,虽然于坚韩东旗帜是民间,但那是伪民间,他们是既是学院派也是主流,是混合身份,用概念是无法准确归类的,所以要弱化主流和学院派这个概念,不要在这个点上较真,容易失去批判的方向和重点,你把概念当参考即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966.html

分享给朋友:

“与假人谈真诗(真人集130-175)31-40期” 的相关文章

《格瓦拉》——  伊沙

《格瓦拉》—— 伊沙

点击下载   最近老是提到这个人。四月底棉棉挺着大肚子来西安签售,在本市雅人扎堆的恒河沙书店搞了一个作品研讨会。那晚上本市著名的雅人基本都来了,一些发言令我难忘。   A激动不已地用双手搓着自己的大腿说:“这是诗啊!这是诗啊!反正这是诗!”他在盛赞棉棉小说《糖...

刘春专论《伊沙这条“老狐狸”》

刘春专论《伊沙这条“老狐狸”》

点击下载   在整个90年代中,伊沙可能是被谈论得最多的诗人,无论是诗歌艺术方面还是世俗层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然而好话坏话都为人说尽,我再插嘴,也说不出什么新意,因此也可以说,现在这篇文章是勉为其难之作。   大多数70年代初期出生的诗人是在1990年左右接...

《有话要说》——伊沙

《有话要说》——伊沙

点击下载 一位美国诗人(请原谅我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把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便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关于现代诗歌最懂行最具发现性的说法,你可意会,我不能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去阐释它一个字。        ...

《究竟谁疯了》——伊沙

《究竟谁疯了》——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作为“盘峰诗会”的参加者,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会上有一位非常超脱的人。这个人在会上的发言中谈笑风生还颇懂幽默,在会下曾来我和侯马的房间与我、徐江、侯马、于坚做过一个中午的交流。此人在“盘峰诗会”第一天的晚上神秘地消失,据我所知是赶另一场“学术会议”去了。当天的会议休止于王家新红卫兵式的咆...

《我看今日之诗坛》——伊沙

《我看今日之诗坛》——伊沙

点击下载我看今日之诗坛——在《诗歌报》“金秋诗会”上的发言    一、翻译界充斥着太多的译匠,无法宏观地把握国际诗坛的真实状况并替诗人做出选择。他们与国外的交流往往是旅游团观光客式的,手中的外国文学史是他们的导游图,接触到的都是学院和学会认可的一些“大师”。他...

《中国当代诗歌:从“全球化”说开去》—— 伊沙

《中国当代诗歌:从“全球化”说开去》—— 伊沙

点击下载请允许我将“文学”化小为“诗歌”来谈,是基于这样一个把握十足的预见:在这种研讨会上,不论专家还是作家,在发言中谈到的“文学”一般都会特指“小说”,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小说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这来自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秩序的矫枉过正,也来自于1949年以后新中国文艺的政策方针...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