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如何评价伊沙所作新诗?

侍仙金童8个月前 (03-26)大家论战199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伊沙所作新诗?

1.沈浩波(诗人,出版商)

a.他是中国诗人中,自有现代诗以来,内心最自由,写作上也在最大程度上抵达到自由之境的诗人。对于这样的诗人,没有任何一篇评论能勉强涵括,遑论穷尽。他早已把自己写成了透明的多棱镜。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那种只能被评价难以被评论的诗人。

b.他使用着最炉火纯青的汉语口语。我不认为在过去或者未来还会有第二个诗人能把汉语口语运用得如此纯正和自由。他一个人刷新了一种语言。

c.他对事物的描述有神奇的效果,他是那种能在朴素的描述中呈现绚烂效果的诗人,因为他能洞悉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他总能落笔于最要命的细节,落笔于最致命的事物的本质。这既需要天才的敏感,亦需要天才的语言能力

d.他写作的视野极其辽阔,能将一切都写成诗。小到一片残雪,他只写残雪,穷极残雪,绝不放大一寸。大到国家、民族、人类、宗教,他视野虽大,落笔却轻,在最致命的细节中,呈现最根本的价值。

e.他是汉语之子。我未见赤诚于诗歌有如伊沙者。我未见勤勉于诗歌有如伊沙者。我未见不管不顾,独成一统,只写自己,唯我独尊如伊沙者。



2.于坚(诗人,学者,散文作家)

a.伊沙的诗不仅是对体制化诗美学的挑战(我指的不是文革时代已经死亡的诗体制,而是最近正在中国大学与全球化弹冠相庆现代派诗体制,这个新体制的合法性从未被怀疑过。)也是对正人君子的道德感和意义系统的挑战。

b.不只是修辞学的自由和解放,也是世界观和身体的自由和解放。

c.伊沙在一个僵硬的意义世界里开始他的挑战,他是一个直截了当地喜欢释义的诗人。这种挑战包括两个方面,摧毁僵硬死板的意义系统,把意义从单向度的死胡同里解放出来。回到原始的意义创造和宣泄的狂欢中去。伊沙的诗是解构的也是建构的。例如《车过黄河》对“黄河”这一僵化的国家意象的解构中,复苏了个人与这条河流的身体关系。例如《结结巴巴》,主流文化对身体的暴力统治被解释为一种个人话语的生理性表达障碍。

d.伊沙式的机智短平快式的重磅出击(并不意味着浅薄,而是意义的快感式的转瞬即逝,而且会在记忆里再次重现),语速风驰电挚,直扑核心,杂文风格,无休无止的批判、武断、直截了当、以我观物、投枪、匕首。相对被新潮美学津津乐道了二十年的“朦胧美”,伊沙露骨流血无耻的诗歌一点都不美。谈论伊沙,你必须用那些正确诗歌美学词汇中的贬义词,否则你无法谈论他。在细节上,伊沙诗歌中的观念并非普遍性的所谓真理,是非,而是他个人的观点,个人的是非,他自己发明的意义,有的与普遍价值吻合,有的则不。在一个被单一意义统治因此对意义的创造已经普遍麻木的世界中,他的诗歌振聋发聩。他属于波普时代的诗人,恶作剧般的写作速度取消了诗歌王国的尊卑等级,天才的民主化(丹尼尔·贝尔语)令每个人看到他作品都在诗歌建树上跃跃欲试。这种么,我也可以来一首,令人想起安迪·沃霍丝网印刷

e.伊沙诗歌出现的地方,意义碎片飞扬,春风吹又生、有的一闪既逝,有的震撼心灵、石破天惊。伊沙的存在是对海子、汪国真和他们的大量追随者为大学和高中一年纪学生准备的正确诗歌王国的严重挑战,当代诗歌教育以接纳这些诗歌为荣,并证明他们可怜的“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但界限到干净、卫生、高雅、博学、正派、天天向上为止。

f.伊沙诗歌的基调是批判而不是怀疑。他来自一个批判一切的时代,而在我看来,否定之否定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来说,恰恰是最有力和罕见的。诗人们用纯诗来与时代妥协,诗人们自我安慰地相信“象征暴力”与诗歌无关。诗人们共享着“全球化”的各种好出并把自己的诗歌做成锦上添花的“接轨牌”奶油,诗人们绝不敢拿自己的才华与时代和文学史开非诗的玩笑,宁愿在诗歌的象牙塔中,自我戏剧化,在中国矫揉造作的诗歌酒巴里获得一个优雅的蹲位。在我看来,恰恰正是伊沙,而不是那些把“知识分子”写在旗号上招摇的人们,坚持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立场。

g.在中国,我相信,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出现在当代文化以为应该出现的地方,具有如此挑战性和批判精神的诗人伊沙,被诗歌知识视为“诗痞”,正说明这个国家的知识和理解力是多么愚蠢而虚弱。伊沙正是那种“不对任何人负责”的诗人,但他对他自己负责,他要创造他个人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不是虚构,而是来自他的身体和心灵对存在的理解,感受。我把1966年的文化革命看成一场灭心的运动,我们的努力正是要重建中国世界的心灵。我们拒绝“站在虚构一边”的死魂灵,并不意味着诗歌就只是废话,只是“到语言为止”的“毫无意义”的空心橡皮擦头。在我看来,今日中国诗歌缺乏的就是立场、灵魂和对人生意义的创造与复活。伊沙的诗歌正是对死魂灵的批判,在这种充满创造力的批判中,诗歌具有了可以尊重的重量。

h.他是批判的,但不是标语,他是非诗的,但具有非凡的语言魅力。伊沙的天才就在于他唤起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写”的“非诗”的幻觉,却刷新了当代诗歌的标准。在诗歌概念上他是非诗,但在作品事实上,他激发的恰恰是诗才能产生的感动与顿悟。伊沙的诗歌非常风格化,实际上只有他可以这么写。别人无法模仿,他比“废话”有力的地方还在于,我们无法说出,在诗歌上,谁是伊沙第二?

i.当纯诗提倡者对伊沙不屑一顾的时候,他的诗歌正在丰富改造着纯诗的标准,诗歌是不知道的,谁是纯诗,不是由那些自以为掌握着尺度的国家文学史教材编写者说了算,谁是纯诗?还不知道呢!这是一个“礼失而求诸野”的时代,而伊沙的诗歌,天然就是在野。

j.伊沙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歌不是语言游戏,而是生命力的释放。他令我们看见了有血有肉的身体而不是可怜的自我和语言才华。从国家到地方到身体,从普通话到方言到口语,诗歌一步步重返它的基点。

于坚:为自己创造传统——话说伊沙,原载《读诗人》,20161017

 


3.韩东(诗人,小说家,导演)关于伊沙小说的言论同样适用于伊沙诗歌

a.他的写作属于『三言两拍』、《金瓶梅》一路,或者是伯雷拉、塞万提斯、高尔基一路,而和现代主义的传承(卡夫卡、乔伊斯等)基本无关。伊沙注重的是故事、叙述的趣味以及语言的诙谐刺激,在如今的写作环境下应该是很少见的。

b.伊沙的一大贡献就在于他重拾世俗精神

c.在我看来,伊沙并不以现实的读者为向导(那是商业文学的必然),而是以专业的严肃探寻了读与写的互动。简单的迎合和简单的固执一样,对小说的实现、功能的释放都是有害的。对小说的诚实就是承认其方式的有效性,并付之果敢的实践,伊沙做到了这一点。

d.是对生活的诚实。伊沙不写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也不写自己没感觉的东西。

e.伊沙的叙述十分的肆无忌惮,笔力雄浑。

f.在我的朋友中,我从未见过一个像伊沙这样热爱文学的人,并且只热爱文学,在最通常的热爱的意义上热爱。伊沙只爱文学,而不爱其它,也就是说他不爱文学之外或之上的东西,不爱高于文学的东西,也不爱低于文学的东西。这就使伊沙避免了知识分子式的好高骛远和力不从心,也没有落于商业写作的那种目光短浅。

g.他的这种坚韧、命大、『结结巴巴』和孜孜以求表明这是一个有着『冠军相』家伙。

h.反正我看好伊沙,他一定能以自己独特而不羁的方式奋不顾身地『跌到高处』。

韩东 | 跌到高处,原载《词与物》,20161212

 


4.罗振亚(教授,诗歌评论家)

a.论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坛,有人指认『真正称得上诗人的也许只有一个半人——伊沙和于坚,因为于坚的另一半在80年代』

b.伊沙诗歌现象本身颇为耐人寻味,它始终聚讼纷纭,毁誉缠绵,一边有很多人骂伊沙是痞子、诗歌流氓、伪诗人、诗质低俗,以至于2007第十六届『柔刚诗歌奖』评选中竟将他的《崆峒山小记》定为『庸诗榜』榜首;一边却有更多的人尊伊沙为大师、先驱、诗歌英雄、『少有的能够毫无困惑地面对「后现代」的诗人』,在公开或悄然模仿。我以为,读者的广泛关注证明伊沙在诗坛的位置显要,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而评价观点的极端对立则反衬着伊沙诗歌的丰富与复杂,所以对于伊沙诗歌不论是喜欢也好,讨厌也罢,任何研究都无法忽视、回避它的存在,否则就难以获得读者的首肯。

c.赞赏的与非议的对伊沙诗歌的态度可谓判若云泥,可二者却又一致认为伊沙乃『后现代』诗人,他写的是中国式的后现代诗歌

d.大剂量、高频率、平面化地弥漫于伊沙诗歌的抒情空间内,就蕴涵着粗粝、另类的强劲冲击力,它们将向来与美连结一处的诗歌写作的精神活动置换成了『审丑』行为,有明显的对抗传统的『革命』味道,其大胆怪异的殊相令那些审美积淀丰富的阅读者无法不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e.伊沙诗歌具有一种复杂、立体的结构特质,它有效地统一了轻松与严肃、调侃与神圣、洒脱与沉重等矛盾对立的因子,常常是幽默、戏谑其表,中正、忧患其里,在油嘴滑舌的宣泄和游戏的另一端,站着某种精神的高度,也可以说与诗人同时期的随笔杂感取向相通。

f.面对海子死后诗坛上麦子、故乡、土地意象被批量生产,诗人们纷纷拿『农业』说事儿的矫情氛围,诗人诚恐诗歌将被简单、虚假化的前途和命运,遂以一个真正诗人的良知,向众多沉湎于农业抒情和『麦子』神话的写作者当头断喝,『饿死他们』(伊沙:饿死诗人),饿死那些不说人话、只会添加精神呕吐物的诗人,事实上这种发自二十四岁诗人的年轻声音,也真的如一篇讨伐檄文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住了诗坛浪漫病的进一步蔓延。

g.受韩东、于坚、李亚伟、丁当、默默、杨黎等第三代诗人的综合性影响,在1980年代末出离学徒期,找准了契合自己心理结构的艺术方式,不但思想情感与众不同,艺术上更是反叛意向显豁,比一般诗人多了一份原创、鲜活的色彩。

h.伊沙这种始终坚守的解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抗、颠覆传统诗歌美学的意愿,开辟了另一种写作的可能性维度。

i.但是,如果被外在的公众舆论所左右,就此视伊沙为专门从事解构勾当的诗人,就是一种不完全的认识,无异于是对伊沙诗歌艺术水准的贬低。(编者加:还包括以下三种倾向与质素)

→一是经常通过仿写复制原文的戏拟、以语境对陈述语进行『明显的歪曲』⑼的反讽、貌似错误实为正确的佯谬以及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单独或综合启用,对事物进行还原、去蔽,营造出一种喜剧性的幽默效果,既切合了文艺的游戏本质,又让读者阅读时有一定的趣味。

→二是与情感与内容的『沉重』相比,『语言和形式上』愈加『轻灵』,⑾把日常口语烧出了新鲜的诗味儿,轻松自然,原创性强,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三是以自觉的文体意识,大胆汲取小说、电影、戏剧、评论、杂文、相声、新闻、广告甚至顺口溜与公文等多种文体的技巧长处,特别是在叙事技巧的『叙』之环节上做文章,情趣盎然。

k.最富于启示意义的是,伊沙中国式的后现代探索以相对成熟的风格,打开了一扇诗歌写作可能性的大门,这一点或许比诗人们在读者熟识的老路上走多远都更重要,更有价值。日常性与口语化两个维度,都不是传统诗学观念所认可的,伊沙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联手打拼,使它们有了用武之地。

l.在他人看来属于非诗的甚至是丑的事物、语言,完全能够孕育出好诗来,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感知方式、传达技法去观照和表现;日常化的审丑,拉近了世界先进诗歌潮流之间的距离,而口语化在摆脱历史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因素遮蔽后,使诗『首次返回我们的生存现场,返回我们自身真实的生命感觉』

m.伊沙的优点是写得快、写得多,缺点是写得太快,写得太多。

n.伊沙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我超越不够,很多诗歌在思维、意味、构思、语言乃至词汇上,都有严重的自我抄袭的复制嫌疑,如此说来,就难怪有人讽刺他的诗歌是流水线作业的产物,新世纪后缺少新变、写作影响力逐渐下降也不足为奇了。可见,伊沙要成为真正的诗歌大师还任重道远,仍需努力。

罗振亚: 后现代路上的孤绝探险——1990年代伊沙诗歌论,原载《诗生活》

 


5.陈超(诗歌评论家)[与伊沙的对话]

a.新世纪以来,你的诗对我有吸引力,最先是芒刺式角度刁辣的反讽,近年又有对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褶皱中秘密的揭示,包括《梦》系列对晦暝的潜意识或荒诞中可能的真义的探询……确实有快感,有意味,值得享用,凡遇到就会读的。

b.近几年来诗歌界让我产生稳定的阅读欲望的诗人已剩不多,当然包括你。我想,你的特殊性在于,即使那些“敌人”也是真看你的作品的,不仅为了攻击。对中国诗歌而言,有内在质地的幽默和贴心贴意的快感,至今还是一种稀缺的品格。不知你怎么想,有趣,有活力,坦率,对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c..你的诗能让人读下去,除去有趣外,还有个明显的特点,简单说就是确系有惊动了自己的什么东西要表达出来。记得那时我读了你写给父母家人的那些诗后,挺感动,与你谈到“充实之为美”

d..充实,在你大量的诗里体现在程度不同的“事实性”(伊沙:事实的诗意),不是蒸汽,是固体,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有些是你对本事的提炼、揭示,有些是虚构的带有熔点性的真切的生存情境。你那些写好了的诗歌,都是经由纤敏、尖厉而几乎无所顾忌的诗的眼睛发现和想象出的,它们本身就含有货真价实的诗歌难度和趣味。“难度”不在表面的修辞效果,而在陡峭的角度和精审地删繁就简,表现出的貌似随兴般的风度。新鲜、坦率、诙谐、角度刁,立马会激发经验读者的兴趣。

e..近些年来的作品体现出某种综合创造力。从题材上,视野更宽大,不是特别刻意地强调亚文化青年的“另类”视角;从诗歌的基本情绪上,也更为丰富幽微;从语言型式上,基本立足口语,但明显融入了其它语型,以求对口语肌质的增补。

陈超、伊沙:《蓝灯》之光 ——2010:冬天的对话

 


6.唐欣(博士)

a.1990年,正值24岁本命年的诗人伊沙,写出《饿死诗人》一诗,以一种决绝与决裂的方式,向既有诗歌秩序发难并挑战。

b.他呼吁:“饿死诗人”。这不期然间预言并命名了一个时代,那种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以虚幻抒情为主要手段的诗歌已经失效,已经行将作废了,诗人倘若不想被饿死,必须开辟新的空间。这首以后变成谶语式经典的诗歌也显示了伊沙的个人特点——把话说绝并以“艺术的杂种”自命。的确,这正是以后他的个人特征和个人命运。

c.伊沙选择这样的出发点,他的眼光,他的趣味确乎与众不同。很难想象,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北京师大,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伊沙何以会以这样一个“陌生”的世界来震惊诗坛并激怒读者,大概是他意识到“边缘”的、另类的世界和生活本身,即是它无须辩护的存在理由。

d.相对于各就各位、安排就绪的主流社会,相对于已沦为程式和套路的文学规范,这些混沌而混浊,粗野和粗放的“无名”社会,反而有一种原初的、本然的,更贴近生存和生命的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智慧。

e.一种热闹的、狂欢的、明亮的民间喜剧精神。

f.正如他自己说的:“历史写不出的我写。”可以说,中国诗歌的90年代,伊沙正是一位杰出的、敏锐的纪录者和阐释人。

g.在代表等级、秩序和既得利益的“绅士”们看来,张牙舞爪、横冲直撞的“痞子”简直就是一种亵渎和破坏,是一场灾难。但令他们吃惊和难堪的是,他们的“完美”、“高雅”居然不堪“痞子”们的轻轻一击,而“痞子”们那些生气旺盛、粗糙甚至“反动”的作品反倒很快登堂入室,进入到新的经典和传统的行列。这曾经是拜伦的经历、金斯堡的经历,也是伊沙的经历。他的那些“非诗”的诗歌,带着压抑不住的力量,迅速招来非议和批评,也招来大量的追随者和模仿者,并成为不容忽视的诗歌现象,使得先锋诗歌的内部格局、关系和方向发生了变化。

h.新的现象要求新的、一种包含智性的透视学,换言之,诗人的世界观同时也将是他的认识论。伊沙正是这样把一种喜剧的眼光,一种笑声,一种谬误推理的策略引进了当代诗,这也成为他独有的贡献。

i.我们不妨说,这是一种危险的思维,但也是自由的思维,解放的思维。

j.与第三代诗歌里相对平缓的叙事语调,线性结构,较为客观的描述以及语言上常见的“零度风格”不同,伊沙在自己的诗歌里,特别凸现出一种生命力的奔涌、健康个性的表达和对语言的游戏性原则。事实上,作为后来者,他也是第三代诗歌语言的一个集大成者,这成为他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k.他的诗追求效果,体现出一种他独有的锋利、速度和爆发力。

l.伊沙的方式正与尼采相仿,他以一种乍看上去不乏粗糙、潦草、简单的形式来“说话”,但这种脱口而出的口语正是最直接、最切近、最鲜活的母语,它既有简捷、率直、狂放的特征,又包含着当代精神,与都市生活的明快合拍,同时它语言的音乐性、结构的戏剧化,对节奏、回旋、韵脚的讲究,也有着别人无法模仿的,不着痕迹的技术。

m.伊沙这些多由短句构成、铿锵有力、凶狠、透辟,有很大回旋余地和想像空间的诗歌,其实已不只是日常语言,它是日常语言的华彩,巅峰和高潮体验,它给90年代诗歌注入了新的快感冲击力,起到了一种重新带动的作用。

n.进入新世纪以后,人到中年的伊沙以同代人中罕见的职业状态和职业精神展示着他的“个人进行时”,他的诗,内容更加庞杂,取诸回忆、经历、现状、时评、感想等等,不一而足情感更加复杂、丰富和沉重;形式却更加随意、轻灵和散漫;他的新作让人联想起鲁迅杂文的状态,依托具体的情境,阐发具体的智慧,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成谶。

o.一个后现代的诗人未尝不是唐人的知音,同样,一个擅长解构的诗人也未尝不能建构。

p.伊沙并未受制于西方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他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更融洽、更和谐的交流和互动,是一种“影响的焦虑”之外的愉悦、彼此欣赏和推杯换盏。

唐欣:伊沙诗歌简论,原载《读客》,2016621

 

 

 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2716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528.html

分享给朋友:

“如何评价伊沙所作新诗?” 的相关文章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点击下载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2001网上论争回视伊沙   大概在两三年前,在中国当代诗人各个圈落的聚谈中还有斥“网虫”为无聊的语言习惯。也就在这近两三年的时间里,诗人们却纷纷上网,加入了虫子们的行列。网络进入了诗人的生活,并进而成为诗人展示新作、交流诗艺的一个重要场所,数十家当...

《答〈南方都市报〉四问》 ——伊沙

《答〈南方都市报〉四问》 ——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答〈南方都市报〉四问》 ◎伊沙1、你如何看待当下社会背景下举办这次大展,在文学都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有没必要做这个大展?你希望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大展?有什么建议?当然有必要,正因为边缘化,所以才更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搞。甚至可以定期地搞,搞成一个固定的“双年展”。我希望看到一次和历史上的“8...

《“我心不俗” ——伊沙访谈录》 罗贤(提问人)

《“我心不俗” ——伊沙访谈录》 罗贤(提问人)

点击下载电子版“我心不俗”——伊沙访谈录提问人:罗贤时间:2005年9月1、 首先从你的生活谈起。西安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它对你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西安是一座秋天的城市,永远灰蒙蒙的,恍若隔世之城。它让我内心安静,创作自然就有保障了。2、 我们知道,除了写诗你还进行其它文体的创作。在生活中,你是...

《究竟谁疯了》——伊沙

《究竟谁疯了》——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作为“盘峰诗会”的参加者,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会上有一位非常超脱的人。这个人在会上的发言中谈笑风生还颇懂幽默,在会下曾来我和侯马的房间与我、徐江、侯马、于坚做过一个中午的交流。此人在“盘峰诗会”第一天的晚上神秘地消失,据我所知是赶另一场“学术会议”去了。当天的会议休止于王家新红卫兵式的咆...

《最后的“80后”》伊沙

《最后的“80后”》伊沙

点击下载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洪晃这个大嘴姐跟人煞有介事地讨论“90后”与“80后”的比较之类的话题,联想起“90后”这个词正在日益频繁愈加密集地见诸于媒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80后”该滚蛋了!所谓“退出历史舞台”。就像十年前,上个世纪末,“70后”这个概念对那代人来说刚发明出来不久,直到卫慧...

衡山诗会主题发言及答问——伊沙

衡山诗会主题发言及答问——伊沙

点击下载衡山诗会主题发言及答问(录音版) ◎伊沙时间:2010年8月14日下午地点:南岳衡阳银苑宾馆主题:2010衡山诗会——以民间力量推动诗歌  以公益精神成就诗歌        【主持人】:通过上...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