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怒诗语
余怒诗语
1. 从语言回到言语;
2. 在诗中反诗,或者说,诗包括了诗和反诗;
3. 在诗与非诗的分叉点上写作;
4. 对诗意的去除应成为现代诗写作的要务,它是写作的基础性工作;
5. 诗歌的本质是寻找未被语言驯化的自我;
6. 意义在读者那里;
7. 诗性就是语言的未完成性;
8. 所见皆诗;
9. 应将错觉视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概念;
10.寻求“非表达的文本”;
11.文本是作者、读者和历史作者同时发声、对话的场所;
12.语句平实,语境奇崛;
13.每一句话都是旧的,每一句话都是新的;
14.歧义 + 快感,二者缺一不可;
15.诗歌唤起读者的阅读感受应是:百感交集,却不知从何说起(吴西峰语)。
关于《鳗》:在诗中反诗(节选)
我曾套用约瑟夫·博伊斯“艺术包括了艺术和反艺术”的提法,说过:“诗包括了诗和反诗。”并将这个观念当作我诗歌写作的一个基点。在自90年代以来的写作中,我一直是恪守这一原则的,只不过以前是在各个“点”上(比如组词方式、分行规则、语法规范、修辞手段等)做出一些改变,而自诗集《鳗》开始,我尝试着系统性地在诗的叙述方式、赋意方式、语境结构等大的“面”上进行重构。
在《鳗》的这些诗作中,叙述上,我尽量采取多线条的、多个叙述主体并行的方式,不再是线性叙述和单纯的“作者说”的图式,而是让众多的主体、不同的角色在诗中说话,穿插了自言自语、双方对话、第三方插话和一些相关或无关的画外音,其中,多个说话主体操持着不同风貌的话语,口头语、俚俗语、书面语混杂一处,话题散布杂置,众多的子话题(如政治的、哲学的、时尚的、日常生活的,等等)使题旨无法统一或归并,不再是一个有机整体,甚或不是从属于这个整体的“残缺部分”,而是互不归属、各行其是的不同类别的原始材料的堆积。
……在语境结构的营造上,我大多采用不同系统的语境的借用、挪用或拼贴,在句子或句群间完成语境的转接和跳跃。……它们采取的是一种“佯谈”、戏谑、不予置评或自相矛盾的方式,是一种以杂糅或互文手法攫取历史文本和异质文本的精华,寄生于传统遗产的腐烂的语言根蔓上的方式。这是作者的某种“障眼法”,而这么做恰恰是对既往的历史性的神圣文本的辩驳,是对语言拜物教和言说信仰的质问。
在诗中,只要作者愿意向读者让渡一部分话语权力,诗的文本就是可以任意赋意的,不再是“表达的文本”(古典的和现代的),这也是作为语言历史的诗和作为现实经验、个体体验的反诗最终在文本中通过对话、融合达成某种一致的基础。
编者注:该文作者写于2022年12月12日,小有删节,转载自作者的个人公众号20222年12月20日的推送《余怒2022年终总结:鳗(63首)》,转载已获授权。
余怒,1966年12月出生,安徽安庆人。著有诗集《守夜人》《余怒诗选集》《余怒短诗选》《枝叶》《余怒吴橘诗合集》《现象研究》《饥饿之年》《个人史》《主与客》和长篇小说《恍惚公园》。
转自不删诗专辑16辑2023-10-29日:https://mp.weixin.qq.com/s/6YNHogZ9hZoiJWTy0GeN1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