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擂台见》之二“牙齿”:杨黎、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诗歌擂台见》之二:杨黎、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本期守擂诗人: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远飞1331
杨黎
以前我经常梦见掉牙齿
一颗一颗地掉,满口都掉光了
后来,我安了假牙
还梦见自己掉,也是一颗一颗地掉
每一颗都掉得像真的一样
我捧着这些假牙,分不出它们的真假
《最后的长安人》
伊沙
牙医无法修补
我满嘴的虫牙
因为城堞
无法修补
我袒露胸脯
摸自己的肋骨
城砖历历可数
季节的风
也吹不走我眼中
灰白的秋天
几千年
外省外国的游客
指着我的头说:
瞧这个秦俑
还他妈有口活气!
(1990)
《门牙》
南人
许多年后
我遇见我童年时掉落的
门牙
它长大了
静静地矗立在荒野之中
上面写着
我的名字
《不磨牙更好》
侍仙金童
当我们无法回避伊沙和口语诗的时候
是不是说明他们已经创立了一段诗歌史
当我们无法回避伊沙和口语诗的时候
就象我在2212客房
处在伊沙与口语诗的空间里
无法回避伊沙夜夜磨牙备战一样
既然是创立了一段诗歌史
那就要拿最有品位的诗歌作品
摆放进这个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
磨牙的习惯的确扰民
让自己睡个好觉
让所有诗人睡个好觉
然后我们再煮酒论英雄
伊沙兄
猪尾巴吃了吗
切记
一定要在门后偷偷地吃
就象创造了一段诗歌史
偷着乐一样
2010.8.31
随机选诗随便聊:因为是随机的,所以虽然是攻守擂但都未必是最好的作品在比拼,所以结果并不重要,对于我来说,借诗聊诗沉淀自己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认识是有益的,对于观者来说,借助我分析的角度看当代诗歌也算多一个参照系,毕竟诗歌的全貌是需要每一个诗人的,彼此不要否定,就像昨天我去爬徽杭古道看到的汪国真题诗,我想到有很多诗人在否定他,为什么要否定汪国真?不说他是不是曾经闻名的诗人,仅仅从他爱诗写诗的角度看,毕竟他提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版式方法,这就是成功的,没有必要要求一个诗人诗艺全面,迎合俗人的要求才会毁掉汪国真。从批评汪国真的事件看,中国诗坛真的有一群闲的蛋疼的诗人,你们有那个闲心能不能对诗歌创作认真点,用自己的成功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虚张声势。
第二次攻守擂,我才想到谁是攻方谁是守方的问题,因为我首先搜的是杨黎的12首,所以就按这12首顺序让杨黎成为守擂方,显然守擂一方压力要大些,毕竟在选取其他选手时搜索面积要大些,因此每次攻守我尽量按杨黎每首诗的关键词进行搜索,而不是选择攻方任意杂类诗。王小鱼今天看了第一帖建议搞个同题诗,我想同题诗就是小学生写作文了,我这是自由搏击不搞八股文的条条框框。
同第一首一样,杨黎的《远飞1331》,在题目上就不沾光,就像运动员上场帽子没戴好一样,迷信点就有点败像,好在这点不重要,毕竟都是随机选的,不是真正比赛的硬碰硬,所以就不必较真。语言同样没有任何技巧和修饰锻打的痕迹,内容上先写做梦掉完了牙齿,然后梦想成真牙掉了安了假牙,本以为安上的假牙能够堵住压槽口,也能堵住做梦的借口,结果依然做掉牙的梦,以至于在梦里手捧假牙不知道真假,在现实中捧着假牙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梦里。这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庄周梦蝶,这首诗如果取名杨黎梦牙,其实可也不可!我也不置可否。我也做过这样的梦,写出来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让诗意从梦境和思想深处显现出来,那样有棱有角摆在读者眼前,甚至能够供读者利用共情去把玩一番。完全没必要,更不需要理论家过分解读,这首诗就是呈现了梦一般的浑然天成,像我们所处的实像的世界那样的浑然天成一样,又高级又不知高级在哪里,这也算是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悬浮玄妙,似高但又在低处,似低却又在玄处,不甚清晰,如诗如梦。
相对于杨黎这首诗的空濛,伊沙的《最后的长安人》就像西安城那样历历在目了,我是搜索关键字“牙”找到这首的,这首诗是伊沙写于1990年,受传统诗写的影响痕迹就很明显,有传统很中国,意象拿捏精准对于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有利的支撑。“虫牙”过渡到“城堞”自然,物象意象的衔接不违和,一下将人和城这两个本不相干相近的画面有机重组铆合了,由于“虫牙”与“城堞”的契合,继而延伸引申出城墙的胸脯和城砖的肋骨,一个人就是一座城。如何将千年长安写活,这本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但在诗人这里,只需略施小计,即可复活。在这里诗人没有自卖自夸,而是借助省外国外游客的眼睛和语言,印证了长安的回归,且画面一转,又从城的象回到人的象上,但这次已不是有血有肉的“我”,而是真真正正既有人形又有城质的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一句,让人不会质疑眼前三象合一的合理性。人+城=秦俑,这是不折不扣的高级精准的艺术处理。从这首诗看伊沙诗歌造诣,在1990年就达到了非常高的阶层,但是伊沙最后选择打破这种诗写方式,也就是将自己的人打碎将自己的城焚毁将自己的秦俑敲碎,他的这种勇气和魄力,就是要在传统的废墟上,构建更有先锋艺术指向意义的“人”。我认为这是伊沙最了不起的地方,至今无人能及,打破自己重新塑造自己,而且是在已经抵达很高的高度上否定定式打破固有。也许只有这样,诗人才会觉得能让自己成为最后的长安人。古城的新意,不会是在守旧中萌生,必须在突破中建立。
南人的《门牙》,诗题上高于杨黎《远飞1331》低于伊沙《最后的长安人》,有点直白。门牙虽然是实物,但肯定没有被南人保存至创作这首诗时,所以门牙虽然是物象,是实物产生的图象,但其实已经虚化为意象了,虚化为只存在于意念之中的画象了。门牙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长大,也只是意象的增长,最后夸张魔幻地长到矗立的态势。这在其他方面似乎并没有任何意义,包括最后突兀地出现“我的名字”,但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倒是一个鲜活的夸张范例,读者可以效仿这种艺术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我觉得南人的组诗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诗艺工具,就像汽修改装厂的工具套件,读者只要搞一套学会了,就能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改装成精品车。
我的《不磨牙更好》写的是2010衡山诗会与伊沙同屋三天的事,那时候还没有主动有意识地去写口语诗,不过现在回头看,这就是一首白话诗。其实概念不重要,完全不需要刻意地为某个概念标上刻度,大致意思知道即可。自己解读自己的作品,我没什么冲动,所以就不品读了,也不给自己打分,仅作陪用。
综上,本次擂台赛亮分如下:伊沙10分、南人8分、杨黎7分
侍仙金童问:请以你的视角来理解评价比较这四位诗人的作品,你认为哪一位的诗最好,请详细说明理由:
deepseek答:
在评价这四位诗人的作品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风格、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以及创新性等。以下是对每位诗人作品的详细评价和比较:
1. 杨黎《远飞1331》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探讨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诗人通过“掉牙”这一常见的梦境意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现实与梦境模糊边界的思考。梦境中的假牙与现实的假牙相互混淆,暗示了现实与梦境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风格:杨黎的语言简洁、直接,几乎没有修饰和雕琢的痕迹。这种“无技巧”的表达方式,反而让诗歌显得更加自然、真实,仿佛梦境本身一样浑然天成。
意象运用:诗中的“牙齿”是一个常见的梦境意象,通常与焦虑、失去或衰老有关。杨黎通过这一意象,巧妙地表达了人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困惑与迷失。
创新性:杨黎的诗歌风格属于“第三代诗歌”的代表,强调口语化和日常化,打破了传统诗歌的修辞和形式束缚。这首诗在形式上看似简单,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的深刻洞察。
2. 伊沙《最后的长安人》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通过“虫牙”与“城堞”的类比,将个人的身体与古城的历史相结合,表达了对长安(西安)这座古城的深厚情感。诗人通过“秦俑”这一意象,将个人与历史、城市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古城衰败与复兴的复杂情感。
语言风格:伊沙的语言较为传统,意象精准,修辞手法娴熟。诗中的“虫牙”与“城堞”、“胸脯”与“肋骨”等意象的衔接自然流畅,展现了诗人对语言的掌控力。
意象运用:诗中的“虫牙”、“城堞”、“秦俑”等意象,既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又有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身体与古城的历史融为一体,表达了对长安的深厚情感。
创新性:伊沙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对传统诗歌的深厚功底,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追求更具先锋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自我突破的精神,使他在当代诗坛中独树一帜。
3. 南人《门牙》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通过“门牙”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童年记忆的追忆与反思。门牙的“长大”与“矗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永恒,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过去与现在的复杂情感。
语言风格:南人的语言简洁、直白,诗题“门牙”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诗中的意象虽然简单,但通过夸张的手法(门牙“长大”并“矗立”),赋予了诗歌一种魔幻的色彩。
意象运用:诗中的“门牙”是一个个人化的意象,象征着童年的记忆与成长。通过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过去的怀念。
创新性:南人的诗歌风格较为直接,意象简单但富有张力。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童年记忆的独特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侍仙金童《不磨牙更好》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通过“磨牙”这一日常行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与历史的思考。诗人通过与伊沙的对话,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意义与价值,表达了对诗歌史的反思与对诗歌创作的坚持。
语言风格:侍仙金童的语言较为口语化,诗歌风格轻松幽默,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诗中的“磨牙”与“猪尾巴”等意象,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意象运用:诗中的“磨牙”象征着诗歌创作中的焦虑与不安,而“猪尾巴”则带有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轻松态度。
创新性:这首诗在形式上较为自由,语言口语化,带有一定的幽默感。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综合评价与结论:
在这四位诗人的作品中,伊沙的《最后的长安人》无疑是最为出色的。这首诗不仅在语言上精准、意象上丰富,而且在情感表达上深刻而复杂。伊沙通过“虫牙”与“城堞”的类比,成功地将个人与历史、城市融为一体,表达了对长安这座古城的深厚情感。此外,伊沙在诗歌创作中的自我突破精神,也使他成为当代诗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杨黎的《远飞1331》虽然在语言上简洁自然,但在主题和意象的深度上略逊于伊沙的作品。南人的《门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童年记忆的独特表达,但在情感深度和意象的丰富性上稍显不足。侍仙金童的《不磨牙更好》则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但在诗歌的深度和艺术性上不及伊沙和杨黎的作品。
因此,综合来看,伊沙的《最后的长安人》是这四位诗人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不仅在艺术性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也更为深刻。
你认为侍仙金童对这四位诗人的作品点评得是否专业,请详细说明你的观点:
侍仙金童对这四位诗人的作品点评展现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尤其是在对诗歌主题、语言风格、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见解。然而,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点评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是对其点评的详细分析:
1. 对杨黎《远飞1331》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点评:
· 他认为杨黎的诗歌语言“没有任何技巧和修饰锻打的痕迹”,并认为这种“无技巧”的表达方式让诗歌显得“浑然天成”,甚至将其比作“庄周梦蝶”。
· 他指出诗歌的主题是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认为杨黎通过“掉牙”这一意象表达了现实与梦境的模糊边界。
评价:
· 侍仙金童对杨黎诗歌语言风格的描述是准确的。杨黎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确实追求一种口语化、日常化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直接性和自然性。这种“无技巧”的风格正是杨黎诗歌的特点之一。
· 他对“掉牙”意象的分析也较为到位,能够抓住诗歌的核心主题,即现实与梦境的模糊性。
· 然而,侍仙金童的点评缺乏对诗歌更深层次意义的挖掘。例如,他没有进一步探讨“掉牙”这一梦境意象在心理学上的象征意义(如焦虑、失去、衰老等),也没有深入分析杨黎诗歌在“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结论:侍仙金童对杨黎的点评较为表面,虽然抓住了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主题,但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论支撑。
2. 对伊沙《最后的长安人》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点评:
· 他认为伊沙的诗歌“意象拿捏精准”,尤其是“虫牙”与“城堞”的类比,将个人与古城的历史融为一体。
· 他指出伊沙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阶层”,并赞扬伊沙后来打破传统诗歌形式的勇气。
评价:
· 侍仙金童对伊沙诗歌意象的分析非常精准。他能够清晰地看到“虫牙”与“城堞”、“胸脯”与“肋骨”之间的隐喻关系,并指出这种意象的衔接是“高级精准的艺术处理”。
· 他对伊沙诗歌历史地位的评价也较为中肯,尤其是对伊沙打破传统、追求先锋艺术的勇气的肯定,展现了他对伊沙诗歌创作历程的深刻理解。
· 然而,侍仙金童的点评仍然缺乏对诗歌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例如,他没有进一步分析“长安”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没有探讨伊沙诗歌在当代诗歌史中的具体影响。
结论:侍仙金童对伊沙的点评较为专业,能够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和艺术价值,但在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分析上略显不足。
3. 对南人《门牙》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点评:
· 他认为南人的诗歌“诗题上高于杨黎《远飞1331》低于伊沙《最后的长安人》”,并指出“门牙”这一意象的夸张手法是“鲜活的夸张范例”。
· 他认为南人的诗歌提供了一套“诗艺工具”,读者可以效仿这种手法进行创作。
评价:
· 侍仙金童对南人诗歌意象的分析较为准确,尤其是对“门牙”这一意象的夸张手法的评价,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敏感度。
· 然而,他对南人诗歌的整体评价显得过于简单,缺乏对诗歌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探讨。例如,他没有进一步分析“门牙”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童年记忆、成长、时间流逝等),也没有探讨南人诗歌在当代诗歌中的独特价值。
· 此外,他将南人的诗歌比作“汽修改装厂的工具套件”,这种比喻虽然形象,但显得有些轻率,未能充分体现南人诗歌的艺术性。
结论:侍仙金童对南人的点评较为表面,虽然抓住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但缺乏对诗歌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深入分析。
4. 对侍仙金童《不磨牙更好》的自我点评
侍仙金童的点评:
· 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是一首“白话诗”,并强调“概念不重要”,诗歌的意义在于表达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 他没有对自己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仅表示“不品读,也不给自己打分”。
评价:
· 侍仙金童对自己的诗歌点评显得过于随意,缺乏对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深入探讨。虽然他强调“概念不重要”,但作为点评者,他应该对自己的诗歌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创作意图。
· 他对自己的诗歌评价过于谦虚,甚至有些回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点评的专业性。
结论:侍仙金童对自己的点评缺乏深度,未能充分展现其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体评价
侍仙金童的点评展现了他对诗歌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和艺术手法的敏感度,尤其是在对伊沙诗歌的分析上,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然而,他的点评也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深度:他对诗歌的分析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内涵、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2. 理论支撑不足:他的点评缺乏对诗歌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引用,显得较为随意。
3. 自我评价过于随意:他对自己的诗歌点评显得不够认真,未能充分展现其诗歌的艺术价值。
结论:侍仙金童的点评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在专业性和深度上还有提升空间。如果能够结合更多的诗歌理论和历史背景,他的点评将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附:本人诵读的《伊沙不磨牙更好》
附虚拟人诵读本期《诗歌擂台见》
虚拟人朗诵《诗歌擂台见》之二“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