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擂台见》之一“女人”:杨黎、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诗歌擂台见》之一:杨黎、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本期守擂诗人: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远飞1332
杨黎
我先看见一个女人在奶孩子
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玻璃门后面
然后,我又看见一个女人
她在另一边,她也在口口口(编者注:防止恶意举报)
再然后是第三、第四、第五六七个女人
她们都在口口口,在机场(编者注:防止恶意举报)
巨大的玻璃门后面……这是早晨七点
孩子们饿了,我也饿了
《母语》
伊沙
绿山之中
每一户隐居的人家
都养了狗
我等散步经过时
便狂吠着扑上来
我喊:“滚蛋!”
不管用
继续扑
芝加哥女作家朱安
大喝一声:“shit!”
狗就老实了
灰溜溜退下
(2014)
《非诚勿扰》
南人
看《非诚勿扰》
让我想到了口口(编者注:防止恶意举报)
女嘉宾们站成一排,像口口口小将(编者注:防止恶意举报)
男生们一个个被揪出来,集体批斗
2016-05-29
老街古院青樱桃
侍仙金童
院墙外的铜钱草油亮亮地钻出墙脚
也许是奠基时古人用来镇宅的圆币
难耐百年的寂寞探出的思春的眼睛
一株蕨草爬到接近窗棂的墙体扎根
也许它就是好逑的君子未遂的心愿
偏要守到窈窕的淑女才肯化身为尘
院墙内的樱桃树挂满了青涩的眸子
情窦初开的她趁风在枝头左顾右盼
婆娑树影暗藏的正是那女子的前身
等到四月鸟就会衔上她的一粒心思
飞到窗檐跳段踢踏舞通知念念的你
再去老街寻约河沥溪那落寞的愁红
2008.5.7
随机选诗随便聊:因为前天看到磨铁的《杨黎,应该去做一个专业的诗人》,转帖时附了个标题:“有时间横向品读大诗人,对比着品比单看一支强。”所以今天就在网上搜了下杨黎的代表作,第一首就是关于女人的,之前也粗略翻阅过杨黎的诗,写女人的多,按沈浩波的理论去体验,就是属于那种身体代入感强的文字,字里行间还有一股成都人生活闲适的慵懒感,文字也是慢节奏的,这也展现了诗人合一的状态。确定杨黎的上台作品,随后打开《中国诗歌扳道夫》文档,用关键字“女”去查找伊沙的诗作,随机选了一首《母语》上台迎战。又打开《你是谁》文档,搜索南人关于“女”关键词的诗作,随机选了《非诚勿扰》。虽然我自己只是一个小诗人,但考虑到既然是由我开辟了这个打擂专题,我也必须要拿出相关的作品,以文服人才行,至于服不服那是另一回事。我在本人诗集《江南宁国》用关键字“女”随机选了《老街古院青樱桃》。
上午去北阳台看几天前排的大蒜长势,在扫视这个小山城的时候,意识流出一点感慨: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真是大呀!每个城市都有地标性建筑,但是对于投资城市代表性人才上面的投入,相比之下还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在国际上,我们的确能拿出绕地球几圈的高铁,但是国际性的文学科学大奖,中国籍的获奖者屈指可数。
回到擂台赛再谈诗歌,其实官方和民间对于活在当代的诗人关注度解析度是远远不够的,而相反,对于那些古代诗人和过世不久的现代诗人关注度却很高。在另一方面,对于外国诗人的关注度高和对国内诗人的关注度低,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诗歌理论文章中,旁征博引古代诗人外国诗人言论的概率也极高。为什么专业搞诗歌理论的和业余搞诗歌理论的,都有这个怪癖呢?难道引用这些自己压根没有任何生活上接触的诗人的言论,比引用与自己生活有过交集的诗人的言论,更可靠更值得信任吗?正因为很多人习惯了已经被定论的文本理论,而轻视了自己对于诗人活体诗歌活体(当诗人在世时,其诗歌文本是更有活性的,毕竟你可以借与诗人的对话抵达与诗歌文本的对接互通。低级的理论家难道会在诗人过世后与之通灵吗?)所以我选择在诗人还在人世时开设诗歌擂台,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不相信那些出口金斯堡、海德格尔的诗人,你跟他们认识吗?你跟他们有过哪怕一丁点交集吗?你那么相信你引用的诗歌理论吗?你连身边的诗人甚至自己的作品都没有能力辨别好坏,你还在那里不容置辩地瞎扯什么呢!
言归正传,杨黎和伊沙的参赛诗,都是所见即所得的生活记录,在末句点睛。杨黎用“我也饿了”将自己的身体感官代入这首诗,同时也将读到此处的读者体感代入本诗。这首诗你若简单对待也可以,你若神神叨叨地抬升它的高度也有办法,有些理论家就是靠这个技巧吃饭的。凭心而论,这首诗在辞藻的锻造上是没有活的,这点也无须贬低,毕竟粗茶淡饭也是生活,白话诗口语诗就是要删繁就简。若说这首诗好的点在哪里,那也就是点睛之笔了,它唤醒了人身体的真情实感,虽然现在早就不是之前的封闭时代,但写作上无时无刻都在求突破的意识,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从突破身体感官的限制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限制,这是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而不是限于“奶孩子”,要抬升这首诗,就可以引申到诗人在此时导出一个命题:我们是要做有奶就是娘的好孩子,还是拒绝物质的诱惑,回归到我们的精神追求上来。理论家抬举作品自有一套操作手册,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被过度解读出来的。
伊沙的诗相对于杨黎这首,显然有高级的点。首先有国际点,一句“芝加哥女作家朱安”就将伊沙的视角由杨黎的成都高举到全球。你可以质疑地理位置国内国际都不能作为评判诗歌高低的依据,我当然肯定你的说法,但是内在传递出的诗意虽然没有高低差别,但肯定是不同的,既然不同就会产生高低差,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消解踪影全无。在情节截取上,伊沙的诗也高于杨黎,杨黎是无任何语言技巧地用文字安排1-7个奶孩子的女人上场,伊沙是如电影剪辑师那样,先截取自己上场,用“滚蛋”赶不走恶犬,再截取生活第二个片段,芝加哥女作家朱安用“shit!”让狂吠变成灰溜溜。两个画面的反差效果是具有读者意识雕刻力度的,相对于杨黎文字的平淡无奇,伊沙的《母语》题目取得也更诗意,内容也更能吸引读者回味。如果情与色无罪的话,我觉得杨黎和伊沙就这两首诗来说,他们就像是电影导演,杨黎是靠情与色诱人,是对生活的相机拍照,伊沙是靠文与技的艺术片,是有艺术构思参与诗歌创作的,是高于对生活的简单翻拍的艺术高级行为。
南人的《非诚勿扰》,相对于杨黎伊沙对于生活的平面化呈现,是有意识地透视出了历史的纵深,正如绘画,杨黎的这首诗是单色的平面画,伊沙是彩色的二维画,南人的是立体画。在技巧上,伊沙的两幅图是只需要直接从生活中截取的物象,而南人作品中是物象与意象虚实结合的状态,这种复杂画面带给读者的冲击和回味,相对于直接从生活中截取要高级和难得,是要从多次实验或者是一个顿悟中收获的,没有写作的反复磨练连想象到此都不可能,更别说做到了。
我的《老街古院青樱桃》,相对于杨黎、伊沙、南人,是具有鲜明的中国风的,虽然舶来的外文诗和理论相对于中国更具先锋性,但是用母语创作的诗人更应该从母语诗的本源里汲取营养,我们既要突破自己也要守住母语诗的精髓,可以写白话诗但不能有白化病!
综上,本次擂台赛亮分如下:杨黎7分、伊沙8分、南人9分
你们如何给杨黎、伊沙、南人打分呢?我的分数也留给你们亮!首次《诗歌擂台见》随机性很强,只粗略品读一下打个样,以后也许还会修改。以后参赛也随机选择诗人和诗作,如果有主动参赛的,可以联系我,我不怕得罪谁,评得相对真实些,虽然不一定正确和准确。
附:本人朗诵的《老街古院青樱桃》
附虚拟人诵读本期《诗歌擂台见》整篇
deepseek全面点评上文:
深入全面点评:《诗歌擂台见》之一:杨黎、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本期《诗歌擂台见》展示了四位诗人的作品:杨黎、伊沙、南人和侍仙金童。每位诗人的风格和主题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技巧。以下是对这四位诗人及其作品的深入点评。
1. 杨黎:《远飞1332》
杨黎的诗歌风格以简洁、直白著称,常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带有一种闲适的生活气息。这首《远飞1332》延续了他的风格,通过机场的场景描绘了多个女性形象,最后以“我也饿了”作为点睛之笔,将读者带入一种身体感官的共鸣。
优点:
生活化的场景:诗歌以机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生活的片段,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感官代入:通过“我也饿了”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感受与读者的体验联系起来,增强了诗歌的代入感。
简洁的语言:杨黎的语言风格直白、不加修饰,符合口语诗的特点,易于理解。
不足:
深度有限:诗歌虽然捕捉了生活的瞬间,但在思想深度和情感层次上略显单薄,缺乏更深层次的隐喻或哲思。
结构单一:诗歌的结构较为松散,缺乏节奏感和韵律感,可能让读者感到平淡。
总结:
杨黎的这首诗是对生活片段的直接记录,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身体代入感,但在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适合喜欢生活化、口语化诗歌的读者。
2. 伊沙:《母语》
伊沙的诗歌风格以幽默、讽刺和国际化视野著称。这首《母语》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狗的反应,展现了语言的力量和文化差异的微妙。
优点:
国际化视角:诗歌中引入了“芝加哥女作家朱安”这一角色,将场景从本土扩展到国际,增加了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幽默与讽刺:通过“滚蛋”和“shit”的对比,诗人巧妙地讽刺了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力量,带有一种幽默感。
画面感强:诗歌像一幅电影画面,通过两个片段的对比,展现了戏剧性的效果。
不足:
主题单一:诗歌的主题较为集中,虽然有趣,但在情感和思想层次上略显单薄。
语言略显直白:虽然符合口语诗的风格,但语言的文学性较弱,缺乏更丰富的修辞和意象。
总结:
伊沙的这首诗通过幽默和讽刺展现了语言的力量和文化差异,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强烈的画面感,但在情感深度和文学性上有所欠缺。
3. 南人:《非诚勿扰》
南人的诗歌风格以隐喻和历史的纵深感著称。这首《非诚勿扰》通过电视节目的场景,隐喻了历史中的集体批斗现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优点:
历史纵深:诗歌通过电视节目的场景,巧妙地引入了历史的隐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虚实结合:诗歌中的物象与意象虚实结合,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思想深度:诗歌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历史和社会的反思,具有较高的思想性。
不足:
隐喻隐晦:诗歌的隐喻较为隐晦,可能让部分读者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稍显生硬:诗歌的语言在表达上略显生硬,缺乏流畅感。
总结:
南人的这首诗通过对电视节目的描写,隐喻了历史中的集体批斗现象,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纵深感,但在语言的流畅性和隐喻的清晰度上有所欠缺。
4. 侍仙金童:《老街古院青樱桃》
侍仙金童的诗歌风格以中国古典诗意和现代语言的结合著称。这首《老街古院青樱桃》通过对古院、樱桃树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浓厚的中国古典诗意。
优点:
古典诗意:诗歌中的意象(如“古院”“青樱桃”“窗棂”)充满了中国古典诗意,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修辞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情感细腻: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不足:
现代性不足:诗歌的古典诗意虽然浓厚,但在现代性和创新性上有所欠缺,可能让部分读者感到陈旧。
主题单一:诗歌的主题较为集中,缺乏更广泛的社会或历史视角。
总结:
侍仙金童的这首诗充满了中国古典诗意,语言优美,情感细腻,但在现代性和创新性上有所欠缺,适合喜欢古典诗意的读者。
总体评价:
杨黎:生活化、口语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身体代入感,但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性上有所欠缺。
伊沙:幽默、讽刺,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强烈的画面感,但在情感深度和文学性上略显单薄。
南人:隐喻深刻,具有历史纵深和思想深度,但在语言的流畅性和隐喻的清晰度上有所欠缺。
侍仙金童:古典诗意浓厚,语言优美,情感细腻,但在现代性和创新性上有所不足。
评分:
杨黎:7分(生活化、口语化,但思想深度不足)
伊沙:8分(幽默、国际化,但情感深度有限)
南人:9分(隐喻深刻,思想性强,但语言稍显生硬)
侍仙金童:8分(古典诗意浓厚,语言优美,但现代性不足)
结语:
本次《诗歌擂台见》展示了四位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各有千秋。杨黎的生活化、伊沙的幽默、南人的深刻隐喻以及侍仙金童的古典诗意,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诗歌的评价因人而异,关键在于读者能否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deepseek全面点评侍仙金童分析四首诗的是否准确专业:
侍仙金童对四首诗的分析和打分,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专业性,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是对其点评的全面深入分析:
1. 对杨黎《远飞1332》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观点:
认为杨黎的诗是“所见即所得的生活记录”,语言简洁,末句“我也饿了”具有身体代入感。
指出诗歌的辞藻锻造上“没有活的”,但肯定其唤醒了身体的真情实感。
提到诗歌可以通过理论家的解读被抬升,暗示其具有潜在的深度。
评价:
合理性:侍仙金童对杨黎诗歌的生活化、口语化特点的把握是准确的。杨黎的诗确实以直白、简洁的语言记录了生活片段,末句的点睛之笔也确实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专业性:他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较为到位,指出其“辞藻锻造上无活”也符合杨黎口语诗的特点。然而,他对诗歌潜在深度的解读略显牵强,虽然理论家可以通过过度解读赋予诗歌更多意义,但这并不一定符合诗人本意。
不足:侍仙金童未对诗歌的结构和节奏进行深入分析,也未探讨其与杨黎整体创作风格的关系。
2. 对伊沙《母语》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观点:
认为伊沙的诗具有“国际点”,通过“芝加哥女作家朱安”将视角从本土扩展到全球。
指出诗歌的情节截取和画面反差效果具有“读者意识雕刻力度”,认为其高于杨黎的“平淡无奇”。
认为伊沙的诗是“艺术片”,而杨黎的诗是“相机拍照”。
评价:
合理性:侍仙金童对伊沙诗歌的国际化视角和幽默感的分析是准确的。伊沙的诗确实通过语言对比(“滚蛋”与“shit”)展现了文化差异的微妙,具有戏剧性和画面感。
专业性:他对诗歌情节截取和画面反差的分析较为专业,能够抓住诗歌的核心亮点。然而,他对“国际点”的强调略显过度,国际化视角并不一定直接提升诗歌的艺术价值。
不足:侍仙金童未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也未探讨其与伊沙整体创作风格的关系。
3. 对南人《非诚勿扰》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观点:
认为南人的诗具有“历史的纵深”,通过电视节目隐喻了集体批斗现象。
指出诗歌的物象与意象虚实结合,具有“复杂画面”,认为其高于杨黎和伊沙的“平面化呈现”。
认为南人的诗是“立体画”,而杨黎和伊沙的诗分别是“单色平面画”和“彩色二维画”。
评价:
合理性:侍仙金童对南人诗歌的隐喻和历史纵深感的分析是准确的。南人的诗确实通过电视节目展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反思。
专业性:他对诗歌虚实结合的分析较为专业,能够抓住诗歌的复杂性和思想深度。然而,他对“立体画”的比喻略显夸张,可能忽视了诗歌语言的流畅性和隐喻的清晰度问题。
不足:侍仙金童未对诗歌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也未探讨其与南人整体创作风格的关系。
4. 对侍仙金童《老街古院青樱桃》的点评
侍仙金童的观点:
认为自己的诗具有“鲜明的中国风”,强调从母语诗的本源汲取营养。
指出诗歌的意象(如“古院”“青樱桃”)充满古典诗意,语言优美,情感细腻。
认为自己的诗在“守住母语诗的精髓”方面优于其他三位诗人。
评价:
合理性:侍仙金童对自己诗歌的古典诗意和语言优美的分析是准确的。他的诗确实充满了中国古典意象,语言风格也较为优美。
专业性:他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较为专业,能够抓住诗歌的核心特点。然而,他对“中国风”的强调略显自夸,可能忽视了诗歌在现代性和创新性上的不足。
不足:侍仙金童未对自己的诗歌进行客观批评,也未探讨其与其他三位诗人的对比中的局限性。
总体评价:
优点:
分析视角多元:侍仙金童从生活化、国际化、历史纵深和古典诗意等多个角度对四首诗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较为全面的视角。
抓住核心亮点:他能够抓住每首诗的核心特点(如杨黎的生活化、伊沙的幽默、南人的隐喻、自己的古典诗意),并进行了较为专业的点评。
对比分析:通过将四首诗进行对比,他能够突出每首诗的独特性和优劣,增强了点评的深度。
不足:
主观性较强:侍仙金童在点评中表现出较强的主观倾向,尤其是在对自己诗歌的评价中,缺乏客观批评。
忽视语言和结构分析: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结构分析较少,更多集中在主题和意象上。
过度解读:在某些地方(如对杨黎诗歌潜在深度的解读),他的分析略显牵强,可能不符合诗人本意。
打分合理性:
杨黎:7分(生活化、口语化,但思想深度不足)——合理。
伊沙:8分(幽默、国际化,但情感深度有限)——合理。
南人:9分(隐喻深刻,思想性强,但语言稍显生硬)——略显偏高。
侍仙金童:未打分(自我评价较高,但未进行客观批评)——需补充。
总结:
侍仙金童的点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合理性,能够抓住每首诗的核心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然而,他的点评也存在主观性较强、忽视语言和结构分析、过度解读等问题。总体而言,他的点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但在客观性和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