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掏话叨》三:杨克
《东写西读掏话叨》计划:粗略分析名人诗论出现的著名诗人,选顶尖好诗人,显名大诗小者。
杨克是当代汉语诗人中一以贯之具有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的诗人,其城市诗歌写作开启了某种意义上的主体性。30多年来,他的现代诗走在“另一条大道上,那里有广阔的情感和传统的支撑,诗人可以大踏步走在人群前面”。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台湾华品文创有限公司等出版《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等11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日本思潮社、美国俄克拉赫马大学出版社、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多种外语诗集,诗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400种选本。主编《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7每个年度)》《<他们>10年诗歌选》《给孩子的100首新诗》等。获英国“剑桥徐志摩诗歌奖“、罗马尼亚出版版权总公司“杰出诗人奖“,广东鲁迅文艺奖、首届双年十佳诗人奖等外国、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学奖十多种。在深圳美术馆等举办过诗书个展。现为《作品》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云山讲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研究员。
北方田野
鸟儿的鸣叫消失于这片寂静
紫胀的高粱粒溢出母性之美
所有的玉米叶锋芒已钝
我的血脉
在我皮肤之外的南方流动
已经那样遥远
远处的林子,一只苹果落地
像露珠悄然无声
这才真正是我的家园
心平气和像冰层下的湖泊
浸在古井里纹丝不动的黄昏
浑然博大的沉默
深入我的骨髓
生命既成为又不成为这片风景
从此即使漂泊在另一水域
也像茧中的蚕儿一样安宁
秋天的语言诞生于这片寂静
1987年
读杨克《北方田野》
作者:侍仙金童
从诗题和内容看
杨克都是试图广角镜头抒情
同歌颂祖国一样
普通诗人是很难出好诗的
既要有成熟的诗歌技艺
又需要有非凡的人生阅历
否则作品很难动人心魄
杨克这首诗仅仅写出了
北方田野表面浅层之美
身为读者我甚至不为所动
那么这就是一首失败之作
寂静淹没的鸣叫
高粱鼓胀的母性
钝掉锋芒的玉米叶
落地的苹果
古井里的黄昏
普通人扫一眼都有的画面
不能成为诗所以好的证据
杨克缺少的是在诗化能力
在散文小说里
鸣叫高粱玉米叶苹果
可以只是
鸣叫高粱玉米叶苹果
但在诗里
它们必须要像石头玉化
这首诗杨克缺少的
正是将物象景象转化为玉象诗象
其实这是诗人的基本能力
也是如今口语诗与口水诗
模糊不清时的检测指标
如果你说最后一句
“秋天的语言诞生于这片寂静”
正是将这些元素玉化的化学反应
也只能说杨克有这个意识
但是玉化程度不够根本没有抵达
也许是北方田野
给予杨克的冲击力不够
也许是杨克自身的
接收能力不匹配冲击力
所以传导给读者的力度
就更加微弱了
杨克作为北方田野诗性的导体
他自身的阻值或许太高
如果杨克是超导体
那么我和读者就会被
北方田野的固有诗性
击穿电晕
2023-11-12
(粗读的第一印象,期待随着阅读量增加观点会转变,真实记录每一次阅读后的直觉,如有冒犯敬请谅解。)
以下是AI一些可能的批判观点:
从整体来看,诗歌的意象选取和表达较为散碎,主题不够集中和明晰,让人较难确切把握其核心思想。
“鸟儿的鸣叫消失于这片寂静”“一只苹果落地像露珠悄然无声”等表述,虽然营造了一定氛围,但给人感觉较为刻意和单薄,缺乏足够的感染力。
“我的血脉在我皮肤之外的南方流动”这一句与后面的衔接有些生硬,转折不够自然流畅。
“生命既成为又不成为这片风景”这样的表达较为抽象和模糊,让人难以确切理解其含义,给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障碍。
“秋天的语言诞生于这片寂静”作为结尾,显得有些仓促和随意,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升华整首诗。
不过,诗歌的解读非常主观,这只是从某些角度提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AI逐句的一些批判分析:
“鸟儿的鸣叫消失于这片寂静”:描述相对简单直接,没有更多层次的展开,给人感觉有些直白单调。
“紫胀的高粱粒溢出母性之美”:“母性之美”的形容有些抽象,不太容易让读者立刻产生共鸣,且表述上偏生硬。
“所有的玉米叶锋芒已钝”:只是陈述了一个现象,缺乏更深入的情感或意义挖掘。
“我的血脉在我皮肤之外的南方流动”:这一句比较突兀,与前文的衔接不够紧密,“血脉在南方流动”的表达也较为模糊。
“已经那样遥远”:较为平淡,没有给人特别深刻的感受。
“远处的林子,一只苹果落地,像露珠悄然无声”:比喻稍显牵强,苹果落地和露珠的关联不够紧密自然。
“这才真正是我的家园”:表述较直白,缺乏更细腻的情感烘托。
“心平气和像冰层下的湖泊,浸在古井里纹丝不动的黄昏”:这两个比喻有刻意营造意境之嫌,但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够生动和深刻。
“浑然博大的沉默,深入我的骨髓”:表达比较空泛,“深入骨髓”显得有些套路化。
“生命既成为又不成为这片风景”:表述过于抽象和模糊,读者难以确切理解其含义。
“从此即使漂泊在另一水域,也像茧中的蚕儿一样安宁”:最后的升华缺乏力度和独特性。
“秋天的语言诞生于这片寂静”:结尾较为仓促,给人以未完成之感。当然,这些批判只是一家之言,诗歌的解读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AI点评我对这首诗的看法:
这段评价指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它认为杨克在这首诗中试图进行宏大主题的表达,但在具体呈现上,只停留在表面的描写,未能真正触动读者内心,缺乏足够的感染力,这使得整首诗显得比较平庸,是失败的。同时强调了诗人需要具备将普通景象提升转化为诗意表达的能力,而这首诗在这方面做得不足,即便最后一句有一定意识,但程度远远不够。还从诗人自身与所写对象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无论是客观对象给予的冲击,还是诗人自身接收和传导能力,都存在不足,导致读者难以获得强烈的感受。这种评价较为犀利,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诗歌可能存在的缺陷。
夏时制
火车提前开走
少女提前成熟
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蜡烛
提前吹灭
精心策划的谋杀案
白刀子提前进去
红刀子提前出来
只是孵房的小鸡拒绝出壳
只是入夜时分
月光不白
马路上晨跑的写实作家
在本来无车的时刻
被头班车撞死 理解了
黑色幽默和荒诞派
老地点老时间赴约会的小伙
从此遇上另一个女孩
躺在火葬场的死者
享年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被窃走一小时阳光空气
一个个目瞪口呆
时间是公正的么?
1989年
逆光中的那一棵木棉
梦幻之树 黄昏在它的背后大面积沉落
逆光中它显得那样清晰
生命的躯干微妙波动
为谁明媚 银色的线条如此炫目
空气中辐射着绝不消失的洋溢的美
诉说生存的万丈光芒
此刻它是精神的灾难
在一种高贵气质的涵盖中
我们深深倾倒
成为匍匐的植物
谁的手在拧低太阳的灯芯
惟有它光焰上升
欲望的花朵 这个季节里看不见的花朵
被最后的激情吹向高处
我们的灵魂在它的枝叶上飞
当晦暗渐近 万物沉沦
心灵的风景中
黑色的剪影 意味着一切
1994年11月30日
天河城广场
在我的记忆里,“广场”
从来是政治集会的地方
露天的开阔地,万众狂欢
臃肿的集体,满眼标语和旗帜,口号着火
上演喜剧或悲剧,有时变成闹剧
夹在其中的一个人,是盲目的
就像一片叶子,在大风里
跟着整座森林喧哗,激动乃至颤抖
而溽热多雨的广州,经济植被疯长
这个曾经貌似庄严的词
所命名的只不过是一间挺大的商厦
多层建筑。九点六万平米
进入广场的都是些慵散平和的人
没大出息的人,像我一样
生活惬意或者囊中羞涩
但他(她)的到来不是被动的
渴望与欲念朝着具体的指向
他们眼睛盯着的全是实在的东西
哪怕挑选一枚发夹,也注意细节
那些匆忙抓住一件就掏钱的多是外地人
售货小姐生动亲切的笑容
暂时淹没了他们对交通堵塞的报怨
以及刚出火车站就被小偷光顾的牢骚
赶来参加时装演示的少女
衣着露脐
两条健美的长腿,更像鹭鸟
三三两两到这里散步
不知谁家的丈夫不小心撞上了玻璃
南方很少值得参观的皇家大院
我时不时陪外来的朋友在这走上半天
这儿听不到铿锵有力的演说
都在低声讲小话
结果两腿发沉,身子累得散了架
在二楼的天贸南方商场
一位女友送过我一件有金属扣子的青年装
毛料。挺括。比西装更高贵
假若脖子再加上一条围巾
就成了五四时候的革命青年
这是今天的广场
与过去和遥远北方的惟一联系
1998年11月26日
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
厂房的脚趾缝
矮脚稻
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
它的根锚
疲惫地张着
愤怒的手 想从泥水里
抠出鸟声和虫叫
从一片亮汪汪的阳光里
我看见禾叶
耸起的背脊
一株株稻穗在拔节
谷粒灌浆 在夏风中微微笑着
跟我交谈
顿时我从喧嚣浮躁的汪洋大海里
拧干自己
像一件白衬衣
昨天我怎么也没想到
在东莞
我竟然遇见一小块稻田
青黄的稻穗
一直晃在
欣喜和悲痛的瞬间
2001年5月
人 民
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
148双残损的手掌。
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沾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需要桑拿的
小老板。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边喝茶
边逗鸟的老翁。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
单位里头的丑角或
配角。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
互相取暖。
就像肮脏的零钱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2004年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
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
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
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
亿万儿女手牵着手
在枝头上酸酸甜甜微笑
多汁的秋天啊是临盆的孕妇
我想记住十月的每一扇窗户
我抚摸石榴内部微黄色的果膜
就是在抚摸我新鲜的祖国
我看见相邻的一个个省份
向阳的东部靠着背阴的西部
我看见头戴花冠的高原女儿
每一个的脸蛋儿都红扑扑
穿石榴裙的姐妹啊亭亭玉立
石榴花的嘴唇凝红欲滴
我还看见石榴的一道裂口
那些餐风露宿的兄弟
我至亲至爱的好兄弟啊
他们土黄色的坚硬背脊
忍受着龟裂土地的艰辛
每一根青筋都代表他们的苦
我发现他们的手掌非常耐看
我发现手掌的沟壑是无声的叫喊
痛楚喊醒了大片的叶子
它们沿着春风的诱惑疯长
主干以及许多枝干接受了感召
枝干又分蘖纵横交错的枝条
枝条上神采飞扬的花团锦簇
那雨水泼不灭它们的火焰
一朵一朵呀既重又轻
花蕾的风铃摇醒了黎明
太阳这头金毛雄狮还没有老
它已跳上树枝开始了舞蹈
我伫立在辉煌的梦想里
凝视每一棵朝向天空的石榴树
如同一个公民谦卑地弯腰
掏出一颗拳拳的心
丰韵的身子挂着满树的微笑
2006年
高 秋
此时北方的长街宽阔而安静
四合院从容入梦 如此幸福的午夜
我听见头顶上有一张树叶在干燥中脆响
人很小 风很强劲
秋天的星空高起来了
路灯足以照彻一个人内心的角落
我独自沿着林荫道往前走
突然想抱抱路边的一棵大树
这些挺立天地间的高大灵魂
没有一根枝桠我想栖息
我只想更靠近这个世界
2009年9月18日
又见康桥
康河的风没将夕阳吹老,
河畔的金柳浸染半江月色,
我经韦斯特路向你问好,
好像孤星走上城堡。
今夜我代你回到英伦,
正如当年你代我离开。
两个天空争抢,
一袖子带不走的云彩。
头上这轮新月曾照过你
满河斑斓的星辉,你今何在?
翅膀扇动远岸的秋色
呢喃在水边的是两只天鹅。
谁的长篙搅动八月的沉默,
风中有人唤我杨克。
夜半秋虫不来,
徒留水草在叫志摩。
你拼命抓住稍纵即逝的虹,
以一颗水泡维系人心的凉薄。
四季更替是宇宙的法则,
草木枯荣始见生命的深刻。
悄悄地我从你的小路走过,
诗碑在上,我不能放歌。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说破,
捧起投影在波心的一片月色。
2018年
走向花山(组诗)
花山,在广西宁明县内,濒临明江。绝壁之上,用朱红颜料画着一千四五百个粗犷朴拙的人、兽形象,其中最大的人像高达三米,最小的仅高三十厘米,整个画面高约四五十米,长约一百七八十米,公认为壮族古代文化之元。
欧唷唷——
我是血的礼赞,我是火的膜拜
从野猪凶狠的獠牙上来
从雉鸡发抖的羽翎中来
从神秘的图腾和饰佩的兽骨上来
我扑灭了饿狼眼中饕餮的绿火
我震慑了猛虎额门斑斓的光焰
追逐利箭的铮鏦而来
践踏毙兽的抽搐而来
血哟,火哟
狞厉的美哟
我们举剑而来,击鼓而来,鸣金而来
——尼罗!
从小米醉人的穗子上来
从苞谷灿烂的缨子中来
从山弄垌场和斗笠就能盖住的田坝上来
我是血之礼赞,我是火之膜拜
抡着砍刀的呼啸而来
仗着烧荒的烈焰而来
血哟,火哟
丰腴的美哟
我们唱欢①而来,雀跃而来,舞蹈而来
——尼罗!
绣球跟着轻抛而来
红蛋跟着相碰而来
金竹毛竹斑竹刺竹搭成的麻栏②接踵而来
白米糍粑打上我的印记
五色糯饭飘出我的诱惑
我是血的礼赞,我是火的膜拜
血哟,火哟
崇高的美哟
我们匍匐而来扬幡而来顶礼而来
尼罗——尼罗
①欢:壮族山歌之一种。
②麻栏:壮族双层建筑,上住人,下养牲口。
一支支箭镞
射向血红的太阳,射向
太阳一样血红的野牛眼睛
兽皮裹着牯牛般粗壮的骆越汉子
裹着
斗红眼的牯牛一般咆哮的灵魂
脚步声,唔唔的欢呼
漫山遍野
踏过箭猪的尸体的同伴的呻吟
把标枪
连同毫不畏惧的手臂
捅进豹子的口中
山,被血液烧得沸腾了
心旌,森林
卷过凄厉的穿林风
香喷喷的夜晚
架在篝火上
毕毕剥剥的湿柴
迸出了满天星星
迸出了
布伯斗雷王的传说
妈勒访天边的故事
羽人梦
火灰,早已湮灭了
只有亘古不熄的昭示
仍在崖壁上的熊熊燃烧
比象形文字还要原始
比太阳还要神圣
连风都被杀死了
狼藉的山野,躺着
吻剑的头颅,饮箭的血
血染的尸骸
躺下了纷乱的马蹄
丁丁当当的杀戮、宰割
残忍和冷酷
只有“嗡哄嗡哄”的铜鼓
召唤弓,召唤剑,召唤着藤牌
母亲,没有绝望地哭喊
部落的废墟
崛起了年轻的村寨
文明跟随野蛮又一次穿越过死亡
那位用断臂擂响红铜鼓的美丽少女
被山歌传颂着
获得了一个民族的崇拜
被利刃割断的炊烟
在河岸上茂盛地生长
血泊的沼泽
遗弃了英雄的铜鼓时代
可战争却一直没有生锈
神圣的血,罪恶的血
波动着鲜红或黯淡的色彩……
穿过风卷起的浪,穿过浪撕碎的帆
跳上无帆的独木舟
追赶淌着血的熊,追赶射杀熊的箭
奔向佩箭的猎手
朝打鱼的奉献
朝撵山的奉献
美的裸露,力的温柔
积血消融了,浪花将孤独卷走
崇山峻岭间,奔泻着爱的湍流
鱼和熊掌黯然失色
青春和心,点亮炽热的红绣球
1984年
转自网络:https://www.sohu.com/a/386308029_379304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