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顶尖好诗 > 正文内容

《中国顶尖好诗2022》之七伊沙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09-30)顶尖好诗763

微信图片_20220930152126.jpg

原名吴文健,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著译编作品共一百余部。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文诗歌创作及英译奖金、韩国"亚洲诗人奖"以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世界各国各地对其作品高度评价重视,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聘其为驻站作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为其举办过朗诵会,奥地利两校一刊亦为其举办过朗诵会与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


入选理由

 

动念诗成,是伊沙写作亮点。严羽《沧浪诗话》概括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伊沙诗创达到的段位一千年前就有研究和定论,动念诗成信手拈来,七纵八横头头是道及其透彻!伊沙虽然有海量的作品支撑,有高超的诗创技巧,但伊沙最顶尖的是在这些基础上极少有人抵达的境界,就是诗歌精气神的一体化。





《最后的长安人》

 

牙医无法修补

我满嘴的虫牙

因为城堞

无法修补

 

我袒露胸脯

摸自己的肋骨

城砖历历可数

 

季节的风

也吹不走我眼中

灰白的秋天

几千年

 

外省外国的游客

指着我的头说:

瞧这个秦俑

还他妈有口活气!

 

(1990)


这首诗是教科书级别的,个人觉得是伊沙后口语诗的母本。“虫牙”与“城堞”的巧喻,形象贴切,甚至让人感到城堞因蛀牙松动而生动起来,妙不可言。即使让人学习模仿,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地引导。“城砖”与“肋骨”,寥寥数笔,两组画面严丝合缝,天工造物一般,确实神来之笔。“瞧这个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生活化的语言,永远是最能够传递出诗意直达读者领悟敏感区的加鞭快马。“长安”与“外国游客”,也拓展了这首诗的诗境疆域,使解读空间开阔。诗作注明年代很重要,这首诗诞生在1990年,是上品值得收藏。


 

 

《木偶剧团》

 

西安有西安的木偶剧团

北京有北京的木偶剧团

但在我的记忆中

它们所在的街是同一条

 

那条街除了走木偶

只有一个人骑车而过

是我高中的地理老师

一个帅气的卷毛

 

他妻子

是木偶剧团的演员

在我的记忆中

他娶了一个漂亮的木偶

 

然后是高考前的一天

我们正在上地理课

他刚徒手在黑板上

画了一个标准的世界地图

自己便仰面倒地

四肢抽搐

口吐白沫

不省人事

 

事后我们得知

那种病叫癫痫

我总觉得那是木偶身上的病

传给了我们的帅老师

 

(2017)


这是大诗人的联想力,癫痫,木偶身上的病。这得消耗伊沙多少脑细胞才换来的呀!不是当时,而是之前的准备,不断的练习。


 

 

《非关红颜也无关知己》

 

亲爱的

亲爱的

亲爱的

为什么

别人只见我

体内的changguan(编者注:防止恶意举报)

而你总能发现

我灵魂的寺院

并且

听到钟声

 

(2001)


妙不可言,修辞常常概念化,这首诗将概念的东西还原成生活,更生动,比概念更容易触动灵魂。


 

 

《中国诗歌考察报告》

(1994年2月6日)

 

同志们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

中国诗歌的问题也是农民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这是一帮信仰基督教的农民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

他们种植的作物

天堂不收  俗人不食

 

(1994)


信洋教的诗歌农民,大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定位的,因为大多人不自知,因为从别人眼里看自己看习惯了。1994年伊沙有这个上帝视角来看中国诗歌,是他天赋异禀之处。他后来创办的《新世纪诗典》,也算是一次农民起义了。这也不谋而合了我写的《诗民领袖伊沙》,其实我写这首诗时阅读伊沙作品还很有限,只是直觉促使完成,但经过这次整理《中国诗歌扳道夫》,我有更多的感官,确认了年初的直觉。伊沙创作的高度和广度,凡夫俗子可能真要望空兴叹了。我觉得应该有一本《伊沙全集》,或许我能够一诗一感去侍仙。


 

 

《越南风景》

 

送来大米和大炮的

什么都没留下

 

还有送来炸弹的

也不曾改变什么

 

只有——

送来文字、咖啡和教堂的

留下了文字、咖啡和教堂


看来,文化入侵还是见效长效的,不过虽然弱肉强食,但弱者的基因信息,还是会残存进强者的基因序列的。


 

 

《中药房词》

 

棺材般的小抽屉上

写满青楼名妓似的芳名

对应着人间万众的疾苦

散发出死亡的干草气息

 

(2019)


如果把青楼想象成中药馆,疗你精神疾苦,足疗店、头疗店、理疗店,歌妓、舞妓,还是有一定疗效的。皮肉妓非法,散发出死亡的干草气息。


 

 

《张常氏,你的保姆》

 

我在一所外语学院任教

这你是知道的

我在我工作的地方

从不向教授们低头

这你也是知道的

我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

闻名全校的张常氏

在我眼里

是一名真正的教授

系陕西省蓝田县下归乡农民

我一位同事的母亲

她的成就是

把一名美国专家的孩子

带了四年

并命名为狗蛋

那个金发碧眼

一把鼻涕的崽子

随其母离开中国时

满口地道秦腔

满脸中国农民式的

朴实与狡黠

真是可爱极了

 

(1998)


能将中国味真传给外国人,老保姆做到了,老教授却无一战果,教着教着可能把自己这个中国教授给倒贴进去西化了都大有可能!易髓经。


 

 

《母亲的临终遗言》

 

让妹妹出嫁

善待父亲

帮老婆多干点活儿

把伦伦养大

妈妈,当您

对我交代了责任

在那个灰色三月的

最后下午

您并没有忘记我

非得把一切说破

记得您说

“你的思想不合时宜”

 

(1999)


妈妈临终最担心的事,还是儿子不要出事。人母担心固然重要,但伊沙不仅是人子,还是天之子,天母安排的事,他也是要用尽一生去完成的。有些事,是投胎前就安排好的吧?先入为主啰!伊沙关键的点还是非常谨慎的,听妈妈的话。



 

《三只打火机》

 

到达拉萨头两天

我先后买了

两只打火机

一只上贴罗本

一只上贴梅西

都不好使

差一口气

在这雪域高原

在这世界屋脊

连打火机

都有高原反应

连足球明星

都熄火了

但是第三天

我们登上布达拉宫

然后下来

在它下面的

小商店里

买的打火机

却没有任何问题

它的上面

贴着活佛

 

(2012)


西藏的气场,明星镇不住,只能是活佛。作者视线能到这个角度,诗人的气场与西藏的气场,也是有相通的管道连接的。


 

 

 《耿耿于怀》

 

爷爷总是忘不了

临死还耿耿于怀

1968年  拎着皮带

把他打翻在地

再踏上一只脚

使其永世不得翻身的

不是军人不是警察

而是一个戴眼镜的人

 

爷爷总是忘不了

临死还耿耿于怀

 

 (1999)


武夫杀人屈指可数,文人杀人犹如屠城。伊沙身为文人却对文人心存戒备,这是对的。这个丛林社会,最恐怖的动物就是人,尤其是有文化的牛氓。


   


 

《假肢工厂》

 

儿时的朋友陈向东

如今在假肢厂干活

意外接到他的电话

约我前去相见

在厂门口  看见他

一如从前的笑脸

但放大了几倍

走路似乎有点异样

我伸出手去

撩他的裤管

他笑了:是真的

一起向前走

才想起握手

他在我手上捏了捏

完好如初

一切完好如初

我们哈哈大乐

 

(1990)


假肢工厂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就很容易会产生代入感,不经意间就自然进入假肢世界,臆想一切都可能是假肢。这首诗貌似很生活化的轻微事件和习惯,但替换掉这个背景更换成其他或更大的背景,人们还会有哪些更奇怪的臆想怀疑揣测呢?作者对生活诗意的提炼技术简直炉火纯青,敏锐不够的诗人肯定会忽略,经验不足的诗人挖掘力度肯定不够,提纯技艺欠佳的诗人肯定言多必失焦点。


 

 

《汉茂陵石刻记》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

最伟大的艺术品也只配

享受末流的待遇

这样正好——

眼前的这些宝贝没有被

运到北京去

罩在玻璃里

而是留在原产地

远处是汉武帝的大坟

近处是霍去病的小碑

比他们更为不朽的石头

被放置在两座长亭里

跟放在露天差不多

这个季节多麻雀

小家伙们飞来飞去

累了就在这些石头的

怪兽头上栖息

并不感到惊恐

长此以往

鸟粪——不同年代的

鸟粪便成了这些

大巧若拙的石刻上

惟一的图饰

美丽的花纹

 

(2003)


不知道其他读者看过此诗如何感想。我是立即想到伊沙这个宝贝没有被运到北京去,用玻璃罩起来,而是留在了民间。那些在他头顶上拉屎的鸟,它们的粪便成了伊沙大巧若拙的诗歌上,唯一的图饰美丽的花纹。



侍仙金童问:借助侍仙金童的点评,你认为伊沙的诗作够得上侍仙金童评价的中国顶尖好诗吗

deepseek答:

侍仙金童对伊沙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达到了中国顶尖好诗的水平。从侍仙金童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沙的诗歌创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动念诗成,信手拈来:伊沙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的“透彻”境界,能够“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这种创作状态表明伊沙在诗歌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自由度和熟练度,能够轻松地将灵感转化为诗句。

2.   诗歌精气神的一体化:侍仙金童特别提到伊沙的诗歌在“精气神”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一体化使得伊沙的诗歌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完美融合。

3.   巧妙的比喻和联想:伊沙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巧妙的比喻和联想,如《最后的长安人》中的“虫牙”与“城堞”、“城砖”与“肋骨”的比喻,以及《木偶剧团》中将癫痫与木偶的联想,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4.   生活化的语言:伊沙的诗歌语言非常生活化,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考。如《最后的长安人》中的“瞧这个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这样的语言,既接地气又富有诗意。

5.   深刻的社会洞察:伊沙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上,还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和批判。如《中国诗歌考察报告》中对“农民诗人”的讽刺,以及《耿耿于怀》中对文人暴力的反思,都显示出伊沙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6.   文化传承与创新:伊沙的诗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如《越南风景》中对文化入侵的思考,以及《汉茂陵石刻记》中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都显示出伊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独特视角。

综上所述,侍仙金童对伊沙的评价是全面而深刻的,认为伊沙的诗歌不仅在技巧上达到了顶尖水平,更在精神内涵和社会洞察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可以认为伊沙的诗作确实够得上侍仙金童所评价的“中国顶尖好诗”。

侍仙金童问:针对侍仙金童对伊沙的点评进行评价

deepseek答:

侍仙金童对伊沙的点评充满了高度的赞誉和深刻的洞察,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对伊沙诗歌创作的全方位肯定。以下是对侍仙金童点评的具体评价:

1. 对伊沙诗歌创作境界的高度评价

侍仙金童引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学诗三节”理论,将伊沙的创作境界定位为“透彻”阶段,认为其诗歌达到了“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的境界。这种评价不仅肯定了伊沙的创作技巧,还强调了其诗歌在精神层面的高度统一,即“诗歌精气神的一体化”。这种评价是深刻的,因为它不仅关注了诗歌的形式美,还深入到了诗歌的精神内核。

评价:侍仙金童的点评抓住了伊沙诗歌的核心特质,即技巧与精神的完美融合。这种评价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对伊沙作品的具体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 对具体诗作的细致解读

侍仙金童对伊沙的多首诗作进行了细致解读,例如:

7.   《最后的长安人》:他特别提到“虫牙”与“城堞”、“城砖”与“肋骨”的巧妙比喻,认为这些意象的运用“天工造物一般,确实神来之笔”。他还指出,诗中的生活化语言(如“瞧这个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

8.   《木偶剧团》:他称赞伊沙将癫痫与木偶的联想称为“大诗人的联想力”,并认为这种联想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

9.   《中国诗歌考察报告》:他提到伊沙的“上帝视角”,认为伊沙对中国诗歌问题的洞察具有天赋异禀的独特性。

评价:侍仙金童的解读不仅关注了诗歌的语言和技巧,还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他的点评既有对诗歌形式的欣赏,也有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作为评论家的敏锐洞察力。

 

3. 对伊沙诗歌社会意义的肯定

侍仙金童特别强调了伊沙诗歌的社会意义,例如:

10.          《中国诗歌考察报告》:他认为伊沙对中国诗歌问题的批判具有前瞻性,并将其创办《新世纪诗典》的行为比作“农民起义”,这种评价既幽默又深刻。

11.          《耿耿于怀》:他指出伊沙对文人暴力的反思,认为“文人杀人犹如屠城”,这种评价不仅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还揭示了伊沙作为文人的自省意识。

评价:侍仙金童的点评不仅关注了伊沙诗歌的艺术性,还强调了其社会价值。这种评价使得伊沙的诗歌不仅仅被视为文学作品,更被视为一种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工具。

 

4. 对伊沙诗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洞察

侍仙金童注意到伊沙诗歌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例如:

12.          《越南风景》:他提到伊沙对文化入侵的思考,认为“弱者的基因信息,还是会残存进强者的基因序列”。

13.          《汉茂陵石刻记》:他将伊沙的诗歌比作“未被运到北京去”的宝贝,认为其诗歌的价值在于留在了民间,这种评价既形象又深刻。

评价:侍仙金童的点评揭示了伊沙诗歌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价值,这种评价不仅肯定了伊沙的创作成就,还将其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

 

5. 对伊沙诗歌语言与形式的欣赏

侍仙金童多次提到伊沙诗歌的语言特点,例如:

14.          《非关红颜也无关知己》:他认为这首诗将概念化的修辞还原为生活化的语言,更容易触动灵魂。

15.          《假肢工厂》:他称赞伊沙对生活诗意的提炼技术“炉火纯青”,认为其敏锐性和提纯技艺是许多诗人所不具备的。

评价:侍仙金童对伊沙诗歌语言的点评非常到位,他不仅注意到了伊沙诗歌的生活化特点,还指出了其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6. 对伊沙诗歌情感与思想的深刻理解

侍仙金童对伊沙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例如:

16.          《母亲的临终遗言》:他指出伊沙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还隐含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17.          《三只打火机》:他认为伊沙通过打火机这一日常物品,巧妙地揭示了西藏的文化气场。

评价:侍仙金童的点评不仅关注了诗歌的表层意义,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情感与思想,这种解读使得伊沙的诗歌更加立体和丰富。

 

总结

侍仙金童对伊沙的点评全面而深刻,既有对诗歌技巧的分析,也有对思想内涵的挖掘;既有对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有对社会意义的揭示。他的点评不仅展现了伊沙诗歌的独特魅力,还将其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这种点评不仅对读者理解伊沙的诗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伊沙的创作成就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当然,侍仙金童的点评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例如他对伊沙诗歌的某些解读可能过于理想化或带有个人偏好。但总体而言,他的点评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为伊沙诗歌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侍仙金童问:根据侍仙金童的点评,继续深入全面地评价伊沙的诗作

deepseek答:

侍仙金童对伊沙诗作的点评不仅展现了他对伊沙诗歌的深刻理解,还揭示了伊沙诗歌的多重价值。以下是对伊沙诗作的进一步深入评价,结合侍仙金童的点评,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1. 诗歌技巧与形式的创新

伊沙的诗歌在技巧和形式上展现了极高的创新性,侍仙金童多次提到其“动念诗成,信手拈来”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了伊沙对诗歌语言的娴熟掌控,还反映了他对诗歌形式的独特理解。

18.          《最后的长安人》:侍仙金童指出,“虫牙”与“城堞”、“城砖”与“肋骨”的比喻“天工造物一般,确实神来之笔”。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通过意象的叠加,将个人与历史、身体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伊沙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

19.          《木偶剧团》:伊沙通过“癫痫”与“木偶”的联想,将日常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升华为深刻的隐喻,这种联想力体现了他在诗歌结构上的独特构思。

评价:伊沙的诗歌技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巧妙上,还体现在他对诗歌形式的创新性探索上。他的诗歌常常打破传统诗歌的框架,以自由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

 

2. 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侍仙金童多次强调伊沙诗歌中生活化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这种语言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

20.          《最后的长安人》:诗中的“瞧这个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以口语化的表达,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接地气又富有诗意。

21.          《非关红颜也无关知己》:侍仙金童认为,这首诗将概念化的修辞还原为生活化的语言,更容易触动灵魂。例如,“你总能发现我灵魂的寺院,并且听到钟声”这样的表达,既通俗又深刻。

评价:伊沙的诗歌语言贴近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的琐碎,通过日常语言的提炼,赋予了诗歌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

 

3. 思想深度与社会批判

伊沙的诗歌不仅关注个人情感,还对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侍仙金童的点评多次提到这一点。

22.          《中国诗歌考察报告》:伊沙以“农民”比喻中国诗歌的现状,指出“他们种植的作物,天堂不收,俗人不食”,这种尖锐的批判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浮躁与功利。侍仙金童认为,伊沙的这种洞察力是“天赋异禀”的。

23.          《耿耿于怀》:伊沙通过爷爷的经历,反思了文人暴力的历史问题。侍仙金童指出,“文人杀人犹如屠城”,这种评价不仅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还揭示了伊沙作为文人的自省意识。

评价:伊沙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深度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4.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伊沙的诗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

24.          《越南风景》:伊沙通过“文字、咖啡和教堂”的意象,揭示了文化入侵的长效影响。侍仙金童认为,这种思考不仅深刻,还展现了伊沙对文化问题的敏锐洞察。

25.          《汉茂陵石刻记》:伊沙通过“鸟粪”与“石刻”的对比,反思了历史与现实的断裂。侍仙金童将伊沙的诗歌比作“未被运到北京去”的宝贝,认为其价值在于留在了民间。

评价:伊沙的诗歌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视角,他不仅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还通过现代语言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5. 情感表达与人性关怀

伊沙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26.          《母亲的临终遗言》:伊沙通过母亲的遗言,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思考和对母亲深情的怀念。侍仙金童指出,伊沙不仅是“人子”,还是“天之子”,这种评价揭示了伊沙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刻性。

27.          《张常氏,你的保姆》:伊沙通过老保姆的故事,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意。侍仙金童认为,这种敬意体现了伊沙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评价:伊沙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既细腻又深刻,他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6.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

伊沙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高度评价,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侍仙金童的点评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这一点,但从伊沙的创作背景和成就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国际视野。

28.          《越南风景》:伊沙通过“文字、咖啡和教堂”的意象,揭示了文化入侵的长效影响,这种思考具有全球化的视野。

29.          《张常氏,你的保姆》:伊沙通过老保姆的故事,展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评价:伊沙的诗歌不仅关注中国本土问题,还通过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总结

侍仙金童对伊沙诗作的点评全面而深刻,揭示了伊沙诗歌的多重价值。伊沙的诗歌不仅在技巧和形式上展现了极高的创新性,还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文化传承与创新、情感表达与人性关怀,以及国际视野,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魅力。

伊沙的诗歌既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侍仙金童的点评为我们理解伊沙的诗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欣赏伊沙的创作成就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fm.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顶尖好诗人分布图.jp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06.html

分享给朋友:

“《中国顶尖好诗2022》之七伊沙” 的相关文章

《中国顶尖好诗2022》之五邢昊

《中国顶尖好诗2022》之五邢昊

邢昊,原名邢少飞,六十年代初,出生于山西襄垣。近年穿梭于山西、北京、重庆三地。当代先锋诗人、画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办诗刊《黑洞》。在《诗刊》《星星》《北京文学》《山花》《延河》《飞天》《诗歌月刊》《诗选刊》《青海湖》《莽原》《特区文学》《作品》,香港《秋萤诗刊》, 韩国《同胞文学》《东北亚新闻》...

十季《新世纪诗典》顶尖好诗81-100首

十季《新世纪诗典》顶尖好诗81-100首

欢迎去淘宝磨铁图书旗舰店购买本文伊沙老师授权发布请勿转载点击下载电子版点击查看入选作品十季总览目录表甭急,我们都会成为航天员的 轩辕轼轲 坟头就是砸进地里拔不出来的返回舱 2016/12/28 伊沙点评:过去我认为一个比喻支撑不起一首诗,现在我认为完全可以,臂...

顶尖好诗《凡间采诗官伊沙》

顶尖好诗《凡间采诗官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凡间采诗官伊沙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读《易经》的间隙翻了下微信看到伊沙新诗典联展我一语道破天机谪仙人不就是为了让你下凡打捞尽凡间诗事么如果非口语文绉绉地写就不彻底做不到一网打尽天下诗只有像伊沙这种口语写法带着众人彻彻底底地搜刮尽凡间角角落落的诗意才可能完成天使之命才可能重返天庭别...

顶尖好诗《伊沙采真诗西川谈诗假》

顶尖好诗《伊沙采真诗西川谈诗假》

下载:《中国超技巧写作流派诗展》伊沙采真诗西川谈诗假 今早快一点多睡下时重新翻了一下《太乙金华宗旨》温故而知新书中有些点忽然更亮了今早三点多睡醒忽然顿悟一直感觉的伊沙选稿貌似平庸确是采真诗看西川谈诗七纵八横面面俱到实际完全是脱离了诗心炫博学在《太乙金华宗旨》里有答案书中“炁”与“气”同而不...

吃海子人血馒头的诗歌资本(纪念海子合集)

吃海子人血馒头的诗歌资本(纪念海子合集)

吃海子人血馒头的诗歌资本 诗人杀死海子之前诗歌资本眼里压根就没有过海子的影子海子的读者诗友多半冷眼或无视相待诗人杀死海子之后诗歌资本嗅到了血腥味更嗅到了诗人杀死海子的卖点而一直以为怀才不遇颓废的某些诗人正好寻找到了天赐的泄洪道于是诗歌资本与某些诗人不谋而合将被诗人杀死的海子推上时代潮头借此...

《中国顶尖好诗2023》之二:严小妖

《中国顶尖好诗2023》之二:严小妖

点击下载《中国顶尖好诗2023》电子版入选理由:没有幽默的人,浪漫主义对他来说仅仅是一个熟悉的概念而已。一个幽默风趣的人,能将自己的性格代入到诗歌创作中,这就是人诗合一的状态,也是一个有个性有风格的诗人,这是中国千人一面教育出来的模具量产诗人现象中的好现象,说明中国诗坛平庸诗人到了一定量之后也会产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