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国大诗馆》听太阳升起、青龙子
在赵克强《2022后口语500首》选稿中精选入诗集《中国大诗馆》第一期,意图虽好但稿源有限,且做且观,随缘!
听太阳升起的诗
▎掐死穴
小摊贩牛二
被几个城管按在地上
动弹不得
挣扎一阵后
牛二停了下来
看着掀摊子的城管说
我知道你姓曾
家住哪里
还知道你的娃儿
在哪个学校读书
说完,牛二躺在地上
不吵也不闹
瞬间,几个城管
特别是姓曾的城管
态度和手上动作
明显有了变化
20220603
品读听太阳升起《掐死穴》
组织有组织的斗争经验/个人有个人的斗争经验/互联网时代/斗争手段会呈现更多形态/和谐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但是利益却另眼相看/制造不和谐因素的/往往是利益既得集团
▎护工王嫂
护工王嫂
整天乐呵呵的
是个见面熟
给3床老周喂完药
转身叫1床放心睡会儿
液输完了
她帮着喊护士
见我下床有些摇晃
主动跑过来搀扶
直到进了厕所
还在叮嘱:大哥
莫关门
我给你看到起
20220520
品读听太阳升起《护工王嫂》
世界上有小费国/也有红包国/也有宗教合一国/也有无信仰国/也有农业大国/也有经济大国/护工王嫂生活在/护惠护利国
▎那时我们活得粗糙
70年代,小街只有
三舅一家剃头铺
记得有次老张来剃头
剃着剃着突然
口吐白沫晕了过去
三舅也不慌张
把老张嘴边的白沫擦掉
再将老张扶正坐稳
然后没事儿样
挑起一挑粪去了菜园子
看着一旁吃惊的我
三舅说
他是母猪疯发作
等我浇完菜回来
他差不多就醒过来了
20220905
品读听太阳升起《那时我们活得粗糙》
经历少了/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多了/诗歌作品也一样/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某个流派里/某个流派固然有好作品/但肯定有局限性
▎桥头盛开玉兰花
下班途中
经常碰到一位有腿疾的中年人
一瘸一拐路过
今天中午
刚走到在西沙桥
又见他一瘸一拐走来
我马上停下脚步
假装欣赏桥头开着的玉兰花
直到他走远
再才拖着痛风发作的脚
一瘸一拐回家
20220326
品读听太阳升起《桥头盛开玉兰花》
换位思考/才能够最大可能地理解深入对方的心理/诗人好像都有这个习惯/心理上的角色互换/是可以瞬间完成的/是有利于诗歌创作的
▎乡下不说性感
新来的扣儿
身材好
丰满
特别是那双眼睛
忽闪忽闪的
偷瞄一眼
就让人想入非非
卫红忍不住
赞了一声
——性感
做清洁的刘姐
一旁咕哝
我们乡下不说性感
说带日相
20221014
品读听太阳升起《乡下不说性感》
通过方言土话/去看现代词汇/观感会不一样/同样一个诗歌创作素材/用传统中国风和直白口语中西通用风创作/带给读者的感觉也明显不同/变化才是永恒的/形式是次要的/完全不需要攻击排挤任何诗歌创作形式
▎想太多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烦恼不断?”
“想太多!”
品读听太阳升起《想太多》
三千烦恼丝/其实就是/三千烦恼思/思想就像我们放飞的风筝/放的风筝太多了/我们掌控它的手就不够用了/我们又不是千手观音/斩断情丝/把风筝收起来
▎在雾霾里
奶白色的太阳
像一粒止痛片
品读听太阳升起《在雾霾里》
阴气重百病生/所以太阳是一粒止痛片/但雾霾的肺病/很难治愈
青龙子的诗
▎原来核弹也是镇物
刘家公路边住。为禳镇
大路上的不干不净
在临路院墙,安置了一具石牛
牛角端端顶向河对面的崔家
不久,崔家一个10岁的男孩
河里耍水时,不幸溺亡
人们怀疑男孩是牛顶死的
崔家院墙上,也安放了一副石弓箭
直射刘家。刘家老二
酒后骑摩托撞车,瘸了腿
刘家院墙上又架起了一门石炮
轰向崔家。崔家又准备
向刘家,发射一枚石核弹
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才知道
两家请的是同一个巫师
两家的镇物出自同一个石匠
石匠还是巫师的挑担哩。巧不巧
品读青龙子《原来核弹也是镇物》
对抗只是表象/利益驱动才是内核/核弹再厉害也就是个蛋/利益才能决定将蛋下在哪
▎耢 踪
三老婆常对我说
死老汉防了她一辈子
年轻时出门
常在家门口撒灰土 耢踪
三老汉常对我说
娶媳妇千万不要娶花眼眼
叫人担心受怕一辈子
可我还是娶了个花眼眼
不过现在
都先进了
门口安个监控
比撒灰土容易多了
品读青龙子《耢踪》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本无可厚非/世事皆有度/过度防御性质就会变化/防人也会等同害人
▎安宅子
贾阴阳给人家安宅子
忘了带铃铛
就用筷子敲铜马勺代替
因为咒语太短
又怕主家嫌赚钱太容易
于是就胡乱念叨拖延时间
有人见他闭着眼念了老半天
就凑近听了一耳朵
原来他反复念的就一句:
“筷子敲马勺
马勺敲筷子”
品读青龙子《安宅子》
也许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用词本身/而是心力/这也是为什么书籍/代替不了口口相传的师承/至今也有很多意思语言无法记录
吴涛的诗
▎飘扬的警戒线
警戒线的美好
是一个小女孩传递出来的
长长的核酸检测队伍中
她旁若无人地
跳起了橡皮筋儿
“一二一,二二一……”
品读吴涛《飘扬的警戒线》
口语诗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将生活中星星点点的诗意/收集起来/从语言是艺术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够的/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习惯/在《真诗人伊沙》一诗中/我写过/他是诗创首道工序发挥极致的人/用口语诗搜捕大批灵感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