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伊沙《中国诗歌扳道夫》诗集121-130首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老婆》
有人唱
人世间最浪漫的事
照我看
是最实在的事
就是和你一道
慢慢变老
老成两只老猴子的时候
盘腿坐在床上
就当是在树上
相互挠痒痒
有虱子的话
还可以捉两只尝尝
老婆子
你那长长的
缠在我脖子上
三圈不止的玉臂
已经枯干如柴
却是我一辈子
也享用不够的
人骨牌老头乐啊
(2004)
诗歌创作最初的冲动往往来自于爱情的倾诉需求,感性期之后是理性期,着重情感的表达也逐渐侧重与哲思的探寻。给老婆写一首诗,给绕脖三圈不止的玉臂写一首诗,给人骨牌老头乐写一首诗……
《一个北欧诗人的画像》
1
他唱歌的架势像意大利人
喝酒时像形散神不散的俄国酒鬼
但他是纯种的日尔曼
货真价实的瑞典诗人
他偶尔——只是偶尔
也曾萌生移居挪威的念头
那个邻国付给作家的薪水
比他的祖国高出十倍
2
据说他是瑞典头三号的诗人
最辉煌的当年
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中
满墙都是他的头像
这个春天,他来到昆明
在中国的顶楼花园中
对中国的同行发出警告
“要警惕浪漫主义”
他说:“我对中国的诗歌有点悲观”
但紧接着又说:“这是在两三年前”
3
在诗歌节登台朗诵的那个白天
他躲在宾馆的房间中睡了一天
养精蓄锐地恭候着
一个诗人生命仪式的到来
黄昏时在前往朗诵地的面包车上
他用草莓汁和中国小白酒
调制成的鸡尾酒款待车上的每一个人
当然他自己喝得最多
当晚的朗诵大受欢迎
当晚,朗诵结束后
他鼓动我们前去泡吧的努力
未得响应
4
第二天的早餐
它在女领班的记事簿上
画了个活灵活现的裸体女人
我们自以为是地释然
噢!原来他是想要这个呀
还惦记了一夜
蹩脚的中国诗评家猜度说
“此为隐喻——他要面包”
后来我们总算搞明白了
他要了咖啡还想要伴侣
5
我被安排在场外
在悠悠古筝演罢后的
“花间集”茶楼上朗诵时
他在听众中的表现
格外抢眼
笑得像个傻子
不笑时的表情
也像飞过的样子
他向我索要我的诗集时
我刚刚送出了最后一本
6
一位好心的中国大姐
发现他的衬衣一周未换
他离境后先去泰国再返瑞典的路线
也让男人们会心一笑
最后一夜
甚至没有来得及道别
我看见他像幽灵一样
闪进了会场外的一家酒吧
然后就不见啦
我这才猛然记起
住在石林的那个晚上
他在妖艳如蛇的傣族歌女身边
徘徊复徘徊时
也像一个幽灵
(2004)
除了几万首诗歌作品,伊沙最大的底气还来自周游世界诗国的经历,这都是有利于诗人结晶出一颗全球视野的眼睛。国外名诗人旁观者清,要中国诗人“警惕浪漫主义”,显然这是准确的,中国诗人误读外国名诗人的咖啡伴侣裸女画,就是最好的印证,浪漫主义浸泡出来的思维定式。
《老唐的艳遇》
乌市的最后一日
白天有空闲时间
我和唐欣决定去一下
自治区博物馆
主馆正在重修
只在荒草丛生的深处
开放了一个女尸展
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女尸
躺在一个幽暗的小厅里
走近了看时
我对老唐说
“看一眼赶紧走
千万不要多看”
结果也就看了一眼
欧罗巴人
身长1.68米
身材修长
骨骼小巧
活着的时候
定然是个美女
有个发现
我没有告诉老唐
就是她那无唇的
永远张开的小嘴
像是在呼唤着什么
呼唤什么呢
我根据口型判断
她在叫我旁边的
“老——唐!”
(2004)
读完,我不由自主的动了动嘴,尝试了一下发出“老——唐”时的口型,于是我知道,伊沙此诗又成功了。
《白桦生北国》
树上有疤
仔细看
那是
万人之疤
不知道有谁
树上有眼
仔细看
那是
一人之眼
你知道是谁
(2004)
问而不答,答便万千;一问一答,有辱才华!
《在美国使馆遭拒签》
整个上午
一百个人挤在一个不大的厅里
像挤在一条偷渡船的仓底
在等待签证的百无聊赖中
一个学芭蕾的美少女
成为全场的最大姣点
在与签证官见面之前
我已经有点底虚了
我怎么瞧着被签的人中
几乎没有青壮年的男人
有那么两个
一个是带着老伴的老头
一个是个头够不到窗口的侏儒
美国怕了
真的怕了
他们现在怕男人
哇靠!大胡子的签证官
其实比我长得
更接近于穆斯林
也更像个恐怖分子
他未加丝毫考虑
坚定不移地拒签我
难道是猩猩惜猩猩
他一眼便瞧出了我眼中
深藏不露的杀气
移民之嫌
有此迹象乎
大唐李白想要移民波斯
你他妈甭跟老子开国际玩笑了
在我扬长而去之时
那个学芭蕾的美少女
也被另一窗口的黑女人拒签
她真是快乐得像只欲飞的小鸭子
欢叫着离开此地
“一准儿是她父母逼着她去美国……”
队伍里有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2004)
少女是父母逼着去美国,青壮年是踊跃去美国,现在已经让美国开始挑食择优了,于是更多的是去美国看儿女的老人了,是这首诗传达的实像,虽然局部不能概括全貌。美国的吸引力还是强大的,不过我们还有机会,因为少女们还在,少男们也一时不会跑。
《1972年的元宵节》
一个孩子
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
提着一只红灯笼
在黑夜之中跑过
我第二眼
又看见他时
只见他提着的是
一个燃烧的火团
那是灯笼在燃烧
他绝望地叫唤着
仍旧在跑
在当晚的梦中
我第三次看见了他——
变成了一个火孩子
在茫茫无际的黑夜中
手里提着一轮
清冷的明月
在跑
(2005)
灯笼、火团、明月,我以为这就是一次技巧的练习,我比较反感很多评论者恨不得将名人的每一篇文章都附加上重大主题的那个劲,那样会很无趣,诗歌的趣味性会被高举重摔的。当然这首诗可以联想,毕竟2005年了,诗人心中的那团火,应该像灯笼一样,想通过燃烧自己扩大影响面扩大照耀的面积,最好是能像月亮一样,照亮半个地球。现在看,伊沙应该实现了燃烧自己,扩大了《新诗典》的影响面,照亮了大半个中国。
《姑妈口中的爷爷》
他在喧嚣的红尘中
他在时代的暗夜里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做着他的家训
为自己的后代
当好先知
他说:我们家的孩子
都是比较笨的
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那就与天与地为友
并在天地之间
安放自己的追求
(2005)
有其爷必有其孙,一般家庭都是昏昏噩噩或者军阀割据,生在有家训有先知的家庭是幸运的。基因缺陷先辈总结好,基因优势先辈也归纳了,后辈扬长避短,合理调动自身体力和智力资源,去争取最大的胜利,光宗耀祖。如今的家训基本都是一切向钱看了,还是书香门第有一份保留。
《中国人的清明节》
也许是因为没有
站在上帝面前的习惯
我们也就不会
站在死者墓前
垂首默哀
念念有词
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
我不骄傲
但很自在
清明节这天
雨过天晴
我和我的家人
围坐在
庭院一般的
先祖的墓园里
就像在家庭的晚宴上
那样正常地说话
仿佛他们都还活着
听得见
并且以沉默作答
献上的供果
最后被孩子吃掉了
据说这会有福的
清明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是用来郊游和踏青的
春天的节日
和漫山遍野的
鬼魂一起
(2005)
我的看法与作者略有不同,清明节缺乏仪式感,造成了中国人散漫不庄重的习惯,这种习惯我觉得不好,会影响中国人性格的方方面面。作者不骄傲但自在,我倒是希望伊沙在这里如鲁迅般深挖一下,但或许“清明/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用来郊游和踏青的/春天的节日/和漫山遍野的/鬼魂一起”已有这个动向。
《导弹与诗》
我离家之前
对儿子说
今天晚上
爸爸要去
二炮工程学院
给一帮学造导弹的
学生讲诗
你需要做的
就是老老实实
呆在家里
等着你妈回来
这个晚上
我离家之后
儿子的思想
不免有些困惑
他想不明白
他的只会讲诗的爸爸
怎么配给
将来要造导弹的人
上课
导弹是多牛的东西呀
诗不就是床前明月光嘛
三小时后
我回到了家
妻子已回来
儿子还没睡
他问我
见着导弹没有
我说没有
我说见着钱
就可以了
我将一名大校
给我的信封
交给了儿子
他数了数里面的钞票
然后对我说
爸爸,下回你去给
造原子弹的人讲
给的肯定更多
(2005)
没办法,伊沙就是能写出你够不到的诗,甚至你都看不到,更甚都想不到的诗,这不仅是取决于伊沙真的给导弹部队上了一堂诗课这么简单。
《零度以下的早晨》
季节的内分泌紊乱了
造成了深秋与初冬
重叠的景观——
在零度以下的早晨
天还未亮的时刻
站在街边等车
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我
看见一个环卫工人
将马路上的落叶
扫在一起
扫成一堆
然后点燃……
黑暗之中这个
熊熊燃烧的火堆
令我冲动似的
跨上前去伸出双掌
做出一个烤火的动作
那个已在收工的环卫工人
瞧着我笑了
他在黑暗中的一半笑得像个黑人
在在火光中的一半笑得像个火人
我想:不知他是否读懂了
我这烤火的动作
也是一个敬礼的手势
(2005)
心存敬畏,无论是对天还是对大地,伊沙身为诗人,心中充满敬畏,这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姿态,至于一些人眼里的狂妄自傲,那一定是面对了另一种天与地,伊沙不觉得应该敬畏的天与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