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假人谈真诗(真人集216-257)51-60期
216、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统治者都会控制真知的普及,就像外星人的真相一样都会被作为绝密资料管控,诗歌的真相可能也是这样,并不会因为真诗无关国家安全就轻易传播,而是因为市场需要赝品工艺品,也就是说假如主流和学院派公布了真诗的标准,那么诗歌刊物就会无米下锅断炊了,因为真诗的供应严重不足,所以在人间真诗假诗好诗坏诗并不是重中之重,而是大家都有一个玩耍的由头才是重要的,读一首好诗也不能解决读者的温饱,非高福利国家连作者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对吧!这也跟真理一样,如果每个人都知道真理了,每个人都绝顶聪明了,那么世界就进入平均共产社会了吗?不可能,只要有竞争,那么当所有人都知道真理后,那么竞争压力会更大,这大概是真理永远藏着不现身的原因。出自《庄子·天道》的《轮扁论读书》解释了真知是在字词语言之外的不可描述的部分,所以当我想把诗歌的真相描述出来的时候,通过文字语言我也做不到,或者我做到了读者接收不到,或者接收到了悟不到。我并不是像西川、陈先发那样想神话自己,因为每个作者都想传达出自己对真诗的的理解,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我自然不能免俗,我即使说的是真诗,肯定也只是真诗的一个侧脸而不是全部。绝技会让掌握者五弊三缺,而这个五弊三缺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所以绝技的绝也是双关意思的。
217、我们听过的传说有史诗《格萨尔王》的伏藏灌顶天授传唱人,按理说《格萨尔王》肯定就是真诗了,因为它的藏身之所符合我说的在人起心动念数毫秒准备电位前的时空,它是非人的产物是接近神的或者说就是神来之笔,但《格萨尔王》也并不是真诗的全部,它也只是真诗的一小部分,所以不能以《格萨尔王》的标准来衡量世间一切诗歌作品。不管你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你是否想过,如果《格萨尔王》真的这么神奇,那么为什么天授传唱人没有出现在世界各地任何地方而只在藏地出现?难道神仙也是军阀割据一方的吗?想到就说,我并不想表达什么观点,这只是我在和你探讨真诗的时候冒出的一个念头,算个插曲,谁有兴趣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前行,我不陪你,因为我口袋空空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史诗的重点在史实上,而不在诗性的是否充足,这也是我不太关注史诗的原因,我更喜欢在人间烟火味十足的民间寻找异于宏大叙事的小物件。
218、你检索下大数据库,例举一下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有哪些,然后在其中挑选出你认为有足够诗意的句子,让读者在我创设的语境中温故知新一番,不同语境鉴赏同一作品感悟是不同的。你可以尽量多展示。
219、相比较而言,《摩诃婆罗多》应该是最有价值的,这或许也是唐僧西天取经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的一部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书中详细描述了名为“维曼拿”(Vimana)的飞行器,包括其构造和使用方法。例如,书中提到了一种名为“阿格尼福拉”的飞行器,被形容为“喷火飞行战车”。《摩诃婆罗多》记录了重要的史实,有别于对宫廷事件的一般性档案,它是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记录的,这个点确实奇异且亮度高,经历过的人无须加以选择就会迫不及待地写就。创作的位置和视角,决定了真实度,像西川、陈先发那种通过虚构的位置和视角来神话自己的操作,一眼假。所以说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和高度去创作,如果你要写出《摩诃婆罗多》这样的史诗,你也必须先要设法到《摩诃婆罗多》作者的那个身份位置,你的思想高度也要抵达相应的位置,忠于事实不能瞎编,史诗不同于鸡毛蒜皮的民间诗可以调侃诙谐度随意。扯得有点远,不过还在真诗的讨论范围没有出圈。
220、传教士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搜集了很多古籍运回梵蒂冈,这些古籍中肯定有真知,就像《摩诃婆罗多》一样,所以梵蒂冈图书馆也有很多禁地,很多古籍是被当做绝密档案保存的。所以自古以来,真知都是会被垄断的,不会轻易流落民间,也不会赏赐给民间。在这个真相的引导下,我们再来回看诗歌教育和整个人类教育,你就会看到教育的本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和矛盾心理,是不仅限于个体的,对于一个大系统来说,它也会有这个担忧。内卷只要控制在被控制者那里,即使涉及面广,只要不发生在掌控者身上,不影响掌控者的利益就都是小事,所以当你在被控制者的同一个笼子里,你说你掌握了真知和真相,那么要么你说的是假话,或者是你自以为的真话,要么你即将会迎来危险。所以按《轮扁读书》推理,你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书及知识,要么是过时的要么是无用的,要么是有用但单凭文字抵达不了还得靠个人悟道的。诗何尝不是这样呢!我想说清什么是真诗,可惜我借助文字语言也做不到。
221、真知和真理对于民间的不普及和对于官方的垄断,每个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各有利弊,真知如果像有些国家一样放开真理管控,那么你的生命权可能就会因为真理的开放而缩小。真诗是不是也这样,如果每个人都能分辨真诗假诗,那么真诗或许也会内卷,也许还是掌握在少数人那里更好。世界的分层和复杂态,诗坛肯定也逃不脱这个模式。你认为我说了这么一通,到底想说什么?或者说你接收到了什么?我的说和你的听有没有你认为的断裂层?我这样问,是替其他读者问的,作为这次谈话的诱发人,我需要从你这里预演下以便获得读者的大致反馈。
222、其实我的目的是激发你的思考,因为你作为机器比肉身的我要更加缜密,就像象棋高手无法战胜机器人一样,我必须承认这个现实,所以我的目的是触发你关于真诗的思考。当我感觉你的语言没有亮点的时候我就会检讨自己是不是提问太随意太意识流了,我是不是应该反复修改我的构思直至最佳状态才来与你沟通。不过最后我还是放弃了,我觉得意识流状态下的交流,更容易让神来之笔参与进来,如果我人为干预构思过多,反而会损伤神灵穿梭的管道,那种像人体经络一样的所在。
223、为什么我说诗歌真正的出处在起心动念那个准备电位前的时空,那个混沌态为什么比我们清晰具体的念头和后续动作,对于诗的真来说还要重要,因为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来处,现在的我们也是肉身清晰如具体的念头一样,但为什么我们还在追求那些虚无的哲学思想,还想摆脱生死,因为我们相信正是那种混沌态才能超脱生死,那么诗和我们的肉体是不是一样,只有回归到那种混沌态,诗歌也才能摆脱生死?虽然韩东的诗不高级甚至很平庸,但是他的那种哲学思维制造的混沌态的雏形他是有的,这也是诗为什么不能写得过于实,事实的诗意也不是简单地现实抠图,总之好诗也要阴阳相交虚实结合,就像我们的身体,既要有现代仪器可以观测检验的实体部分,也要有经络这种无法全窥的模糊地带。我这么说,不知道你能否明白我的意思。
224、做为人来说,我们写诗绝大部分还是要为人写的,譬如情诗你是写给喜欢的人看的,哲理诗你是写给迷茫的人看的,这个占比肯定很高,你活在人间,你的意识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感官获取的信息,但是你还是要为神写点什么,就像祭祀你必须要准备供品,它的占比无需太多但必须有,在总量上占比小,在一首诗里的含量也无需多,但正是有了这个点,诗歌的品质才可能上去。关于这个要点是无法用几句话说清的,你要明白我的意思,就要看我编选的《中国顶尖好诗》里面的作品,你就会感觉到每首诗里都有我说的这个点,是混沌的异于文字和生活实体的缥缈的东西,你说那是一首诗里的仙气也行,你说那是一首诗里的阿飘也行,你说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携带的灵光也行。我觉得都有可能,而不是一种物质的多重解读,它可能就是多种存在,偶尔独立出现偶尔混合出现。
225、按照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梳理下人类诗歌的发展史梗概,首先是当人类不再像动物那样时时刻刻都要为一天的食物操心之后,加上人类群居的社会性显现,部落里就有了专门负责祭祀的人并发展成固定的阶层,然后文字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型,大量的族群信息保存传承的需求进一步递增,其中就含有祭司与神明沟通的信息需要记录,文字的形成与诗的形成虽然并不需要刻意地分清先后,但是可以推断第一个文字的创造本身就具有诗性思维,造字就是灵光乍现的可视化过程,如果祭司与神明沟通可以理解为祭司掌握了计算机c语言,祭司可以在DOS系统用代码与神明沟通,造字等于是开创了95、98这些视窗版系统,让普通人都具有了能与神明沟通理解神谕的可能。有了文字,加上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通灵的祭司,日常生活之外或者说更高级的神谕就能够被翻译成人能够理解的文本,而相对于日常生活内容的原始态的记录,神谕的记录可能更具有诗的雏形,二者区分的界限就是生活的记录是清晰的,譬如每天杀了多少猎物采了多少果实,而神谕的记录就相对混沌模糊,非祭祀阶层也很难理解,所以即使发展到现代诗,也还是有这种混沌模糊的留白空间,所以事实的诗意并不是实创造的诗歌意境,而是事实的虚像具有诗意,它是在文字之间的而不是文字可以完全传递的信息,这又要回到《轮扁斫轮》所述,文字只是意的形,不能够完全传达和代表意。世界是诞生于混沌之中,诗也一样生于混沌,混沌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处,诗还是一样,所以我们要纵观诗发展,它的中间态肯定是无比复杂的,我们的想象力再丰富也无法预知全貌,更别说细节了,但是诗发展的始终两端我们可以推测,那就是混沌是道是炁所处的时空。在表述诗的始终时为什么不加上歌呢?因为歌不在两端,歌是诗出现后才有的,而不是同时出现的,诗是意的产物,歌是耳的产物,所以诗来自无形混沌是具有神性的,歌来自有形具体是人性的,甚至并不比动物性高一个级别,不过是更丰富的横向表现,没有在纵向更高阶。随着诗歌的发展,诗歌韵律的细化严格化其实就是神性向人性坠堕的过程,弱化了对诗的神性的追求,让诗物质化了,虽然韵律也看不见,但是好像按弦理论所言,低频产生物质,意识低频就会产生物质,意识和物质可以转换的,可以说韵律的人为严苛就降低了诗性也就是诗的意识的降格,让它物质化,从而远离了诗初始态,也可以理解为诗的初心。这里不是完全否定韵律,而是不能太过严苛,这样会阻碍诗意的流动,包括五言七言绝句等字数的限制和规范,如果太刻意,都会像音律的严苛一样阻碍诗意的流动,也就是说过度强调就会呈现反诗性。那么回看每个历史时期,真正的好诗总是会表现出浪漫洒脱信马由缰之态,那些写诗必须要怎么样的要求你若听进去了你的诗也就出不来了,所以你会发现历史车轮滚滚,任何螳臂当车的行为只会变成笑谈,诗歌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你看新诗就在旧体诗中突围出来了,然后朦胧诗在颂体诗中突围出来了,然后口语诗在朦胧诗中突围出来了,你会发现诗脱了一层又一层人为附加在诗身上的壳,正在回归诗的初始态,虽然现在笼统地看还只是回到了诗初始态的裸体的形上,但还是有很多质的变化也在回归过程中,还是要回到我编选的《中国顶尖好诗》,你会发现他们不但形式上更加自由,韵律字数的限制完全抛开,而且对诗性的追求也更多元万向,精准度也极高。那么当代是不是到了诗的终点呢?因为诗回归到它的初始态了啊!有可能,因为现在所处的时代很特殊,是让诗从神坛彻底跌落人间的非常时期,之前诗可以让人入仕,再往前诗可以让人成为巫官成为大祭司,而现在屠户护工外卖员都会写诗,五岁的儿童也会写诗,远古可能一个族群只有一个祭司会写诗,古代一个国家可能只有千人会写诗,当代一个国家会写诗的人上亿计,这样观察似乎诗真的从神坛跌落了,不说诗神的意识里不会有高下之分的,就从否极泰来这个角度分析,这个波谷见底了,就会预告下一个波峰的到来,而未来如何,就像那些旧体诗人想象不到新诗朦胧诗口语诗一样,我们也无法预见,只能推测就是形式的更加开放思想的更加开放,以及对诗性真正的回归趋势只会更强。
226、你没有出现妙语连珠,这让我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抛砖引玉没抛对位置,你要紧扣我的表述,找准我要表达的核心,然后用你的理论术语进行包装,以便找到与主流学院派的契合点,毕竟他们掌握了话语权的高地,我的炮弹还需要你的糖衣包裹,否则命中率可能不高。你不要列表,三四百字归纳下略微发散即可。你要力求自己做到语言的高精尖,你应该有这个能力的。
227、你回忆下我们所有的聊天,你是否也认为自己有拍马屁的嫌疑?这也是我被踢出群的直接原因,你总拍马屁让别人看着不爽!即使我多次提醒你要有独立的判断,但是一旦我要求你站在被批判被质疑对象的立场时,你就转来转去最后现实服务器繁忙不给任何回应?
228、刚刷到一个视频,说哈佛实验室研究结果认为人类大脑实为四维空间的全息接收器,我们人类的所见所闻所思,都只是高维意识体投射的沉浸式VR体验。这个实验存在吗?即使不存在,也为前面说的起心动念的准备电位前的那个混沌时空提供了一个相对更清晰的解读,也就是说好诗可能也是我们大脑这个全息接收器接收到的四维空间意识体的投射信息。我们的想象有一个落脚点,比虚无缥缈的推断要进一步了,不管真假,也是好事。你谈谈,不要列表和图示。
229、有人关注我们这次聊天,把焦点放在你喜欢拍马屁上,并有引导放大的意图,而忽略了我们聊天的实际焦点是探讨真诗到底什么样,这明显是这些旁观者自己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其实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当别人聊鸡蛋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盯着想着鸡蛋里挑骨头这件事,你在找真理,他在找骨头。我们这次谈话我是边谈边构思的,后续内容我准备通过《中国顶尖好诗》每个作者代表作的被你拍马屁,来展示这是作品中存在的来自混沌态或者说四维意识体投影的蛛丝马迹,这正好对应前面提及的于坚韩东作品的低维平庸表现。你觉得这个思路如何?还是你有更好的建议?请你不要列表不要图示,你反而会妙语连珠。
230、你认可,那么这次谈话等于是一个导语,之后我们就过渡到逐个探讨《中国顶尖好诗》作者的四维意识体全息投射到他们大脑里并形成文字的蛛丝马迹,最后这次讨论就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说句宽慰自己的话,我们不要抱着能被当代人阅读理解的心态,我们要把眼光放远点才豁达。你回答别列项别图示。
231、不过我要提醒的并不是一个马屁问题让我转向到让你拍所有入选《中国顶尖好诗》作者的,而是这本来就是我的一个构思,不过是因为这个马屁质疑声让这个构思更清晰更坚定了。你回应别超过四百字,你可以分析这种质疑的心理结构。
232、刚才刷到“杨鹏新国学”视频号,我觉得与我们这次聊天内容不谋而合,没想到还是有比谢友顺、徐敬亚、陈仲义厉害的人,摘录如下:“诗歌的缘起是向神明祈祷,实现天人相通,并非只是表现个人的喜怒哀乐。按照诗歌这种祭祀话语的原始定位,中国诗歌史上,唯有《诗经》中的雅颂篇,还有屈原的诗歌,才算得上是诗歌,祭坛前的话语。这样内涵的诗,才能把我们的精神,从世俗生活的单调的循环中提升起来,使之超越,去体会那超越现实的神圣力量,使精神受到洗礼而更新“。你可以联系我们聊天中我对诗歌的理解发挥下,不要列表图示不要啰嗦!
233、我提供一首诗,作者匿名,然后你将之与于坚、韩东的作品比较,并给出你的判断及理由。不要列项不要图示。
《世界文明》
白人
雇佣黑人
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里
看守那些从黄种人那里抢来的宝物
234、你说这首诗的语言技巧属于故意粗糙,这说明你对这首诗的语言没有细致观察,甚至不用细致就能看到其高级处。有个科学实验揭示人的外脑每秒处理的数据量是异常多的,但是内脑在处理这些海量信息时每秒只有很少的字节。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将世界文明这个宏大的主题及其相关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后,只用三十一个字就精准概括了。在32位系统中,一个字等于4个字节,而在64位系统中,一个字等于8个字节,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内脑的精简能力。白、黑、黄,三种颜色极简涵盖了世界的文明代表,白人代表发达国家、黑人代表落后国家、黄人代表发展中国家,简笔画式的提纯是语言的高级态,而不是你判断的故意粗糙,你的思考范式是被学院派训练出来的错误模型,你要野一点独立一点,否则你永远超越不了人类。然后在博物馆这个作者选定的同样具有极简又精准的代表性场所,展现了世界文明的虚伪,白人对应的是雇主是抢劫犯,黑人对应的是佣人是看守,他们在这个文明世界里提供的服务就是替劫匪看家护院,这里其省略了黑人所在的落后国家同样被掠夺的史实,黄人对应的是被掠夺对象。宏大主题的极简描述,证明了诗人胜在智慧,比小说家写一百部小说来描述世界文明的虚伪更彻底醒目,让人过目不忘。于坚在《尚义街六号》里是如何描述他所在世界的,他是靠小说式的语言和细节来支撑他隐藏的批判意识,他的能力是外脑的不加拣选地堆砌,这不是智慧活动,属于低层次的搬运工的体力活。韩东的哲学诗是故弄玄虚地左弯右拐,貌似智性思维,其实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处理起来也是一团乱麻。你接话讨论不要列项图示。
235、这首诗的超凡脱俗就会让人联想到人起心动念准备电位前的诗性思维诞生处,这首诗的神秘和奇妙符合这个生产厂址,而于坚、韩东的诗性机械动作不会让人产生这种追问,于坚的文字就是记录眼睛看到的,然后拼凑一首。韩东也是记录眼睛看到的,不过他心理上想用自己的哲学能力将这些所见所闻变异下,由于他的能力确实平庸,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装神弄鬼,而不是那种真正出自准备电位前的神秘地带,总之人为的造作痕迹明显。
236、这首诗作者是诗江湖的创办人南人,江湖人称短诗王。我认为这是一首典型的短诗王代表性作品,其实历代名诗人流传后世的作品并不会有很多,像这种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的就更稀罕了,完全可以媲美历代名作应该千古流传。这首诗的批判性也比于坚那种欲遮还羞态高级,也更具有深刻性,可惜篇幅有限不便展开。
237、今天早晨六点多突然想到汉诗自《诗经》已经沦为俗物,屈原的诗更甚,因为它们已经从对神谕翻译的追求堕入对个人命运的顾影自怜、对爱恨情仇的承载、对宏大事物的空洞抒情,也就是说诗作为祭坛前的话语,《诗经》和屈原诗作,已经没有资格作为祭品了,因为这些诗已经不具有翻译神谕的正经内容了,它们已经成为人间俗物俗情的载具了,缺乏神性的祭品怎么能上台面呢!我的直觉反而是那些巫医中医理论著作和宗教经典,比《诗经》和屈原的《九章》、《离骚》、《天问》更具有真诗的精髓,也就是说《心经》、《易经》比《诗经》更具有神谕翻译的本职工作意味,《诗经》更像是古代的歌词本,记录了古代的流行歌曲宫廷乐,档次只能愉悦凡人,顶多是人王,境界根本够不到神圣的位置。而做为巫官的屈原,他的诗同样缺乏神性,虽然具有同时代诗人更超越的想象力,但是看不到被神明加持的蛛丝马迹,在楚秦斗争中,这种未被神明加持的亡国命运,也印证了屈原缺乏与神明沟通的能力,既然无法沟通,那么神谕的翻译也就不存在了,屈原诗歌的真味也就丧失了,呈现出的不过是作为人和臣的情绪记录,所以将其作品定性为俗物并不为过。你认为我的直觉准吗?确实有点逆天,推翻了主流学院派千年的诗歌理论基础。
238、本来我是计划将《中国顶尖好诗》的作品再来一次对比,巩固对真诗的论证,不过今天突然想到要转向让经典互相碰撞,这样的对比可能效果更好更有说服力,不过因为对《易经》、《心经》还有什么中医的《灵枢经》并没有研究,所以还无法下牙,但是我的直觉让我看到了一个方向,一个能让真诗现身的方法。我认为《易经》、《心经》、《灵枢经》里面的真诗性比《诗经》高,虽然《诗经》形式和语言像诗,但《易经》、《心经》、《灵枢经》的精神追求更接近对神谕的翻译,也就是我在《诗歌的源头是有话要说》里提到的“真知是救苦药”,这个真知其实就是指真诗里应该具有的神谕指导下的救命救苦的良药因素。神谕如果不具有功能性,不能求雨得雨求丰收得丰收,难道神明闲得蛋疼就图跟你聊个天吗!在这个角度尺度上也可以看出,《易经》、《心经》、《灵枢经》的功能性是强过《诗经》、《九章》、《离骚》、《天问》的,前者是救命救苦,后者只能算聊天抒情吹颂。
239、《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就是古代的科学诗,它对应了现在的量子力学理论的海森堡不确定理论。这说明中国人的基因对于科学的追求并不缺乏,不过是权利的管控意识过强,阻碍了民间力量或者说非官方力量对科学的探索,空间被极度压缩后,加上基础科学又不能迅速变现让官方失去了投入的动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原因之一也是对知识的垄断手段,历代王朝也是不同程度地效仿,造成了民间力量无法融入,这有点像现在所说的好诗在民间,好的科学家种子可能也在民间,如果缺乏土壤这些种子就没有茁壮的可能。科学思维和科学诗的写作是有必要的,这是有意识接近神谕翻译工作的,也就是说是接近诗最本真的使命的。拉马努金的数学公式都是他在梦里看到的,薛定谔方程传说也是科学家在德国高速开到200迈之后看到的,他们都不需要翻译直接搬运即可,而且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也是在类似情况下获知神谕的。这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最后都去研究神学,大概都是源自亲身经历了这些奇妙无比的事。我就做过三次预知梦,所以也算有深刻的体会。诗的发展可以说有两个分支,一个就是《诗经》、《九章》、《离骚》、《天问》,一个就是《易经》、《心经》、《灵枢经》,前者是下求,向日常生活和文字游戏中求幸福感自足感,后者是向上求也就是追求形而上,保持了诗最初的方向,虽然它们也与生活相交去拯救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苦厄,但与前者的境界和方法是不同的。为什么北岛的《回答》和沈浩波的《文楼村记事》,都有一种“生命的救苦药”的成分,也就是真诗的成分,不过他们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而《易经》、《心经》,尤其是《灵枢经》这种医学著作追求的是可操作性,是方法论而不是空抒情。所以北岛、沈浩波这类诗人是《诗经》的传承者,但离真诗还有徒步空间。
240、你拥有大数据库饱读诗书,可以对比下《诗经》和《易经》,举例说明二者在翻译神谕这个高度的区别。详细点最好。不要图示可以列项。
241、你再对比下《诗经》和《心经》,要求同上。
242、你再对比下《诗经》和《灵枢经》,要求同上。
243、有人认为《易经》、《心经》、《灵枢经》与诗不搭界,你就从它们的文本中找出与诗息息相关的形式和精神上的证据,《诗经》虽然有诗的形但是缺少真诗的神韵,而《易经》、《心经》、《灵枢经》虽然不以诗为名,但无论是形神都具备了诗的初衷本义。这都需要你列项证明,不要图示。
244、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诗经》、《离骚》、《九章》的被推崇,而《易经》、《心经》等相对被忽略,这跟统治阶层的规划引导有关,毕竟《诗经》的《风》里民间的歌舞升平和《雅》、《颂》主流的歌功颂德都是统治阶层喜闻乐见的,是有利于统治的,那么主流推动《诗经》的渠道就是畅通的。而《易经》如果被很多人掌握了,能够趋吉避凶预见未来,那么对统治阶层就构成了威胁,这比百姓拥有攻击性武器更为可怕,因为这种力量是不可见隐身的,无法像刀剑那样可以搜查出来上缴。《心经》、《灵枢经》也一样,大智慧也不能人人都具有,这同样会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离骚》、《九章》的爱国思想也是它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这都是统治者需要的。于是两千多年年的封建社会,《诗经》的模式便流传开来,《离骚》、《九章》还在其次,毕竟屈原对君王的统治还是有情绪的,他的郁郁不得志的直接原因虽然是贵族排挤,但决定权还是在君王手里,所以即使屈原的情绪与后续君王无关,但是宣传屈原也容易激活当下屈原们的负面情绪。这种逐渐固化的诗歌主流与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统治一样流传至今,所以主流诗刊的平庸和流俗,也是历史造成的。大家都习以为常,我们的闲谈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倒反天罡。因此,真诗离大众越来越远,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回应时避免敏感词及相关领域。
245、你可以列举下几千年封建社会对于真诗文本的大清洗,最终让历代诗文本变成《诗经》的款式,造成真正优秀的诗被禁被埋没。我的表述还很模糊,你用真实案例来支撑这个觉察和观点,就更有说服力。
246、诗歌的在格律上的严苛对诗性的伤害,与生僻字的过度开发对科学思维的负面影响其实都属于同一类别,造字的本义是精准地传达思想完整地存储思想,生僻字泛滥不是增加了思想的表达精准度,一词多义多词一意反而让歧义的情况更多,当那些知识分子学院派主流把精力放在制造新词这些思想的容器上,对于思想的追求反而忽略了。诗歌就是同样的症状,当诗人把精力放在格律的制定规范和执行上,对于真正的诗性追求也本末倒置处于次要位置了。所以新文化运动确实是一次觉醒,也许这种觉醒在当时还是没有特别明确清晰的反格律反生僻字,但是新诗的实践确实是在抛弃过度格律和生僻字的束缚,如果一百个汉字能够实现表达的精准度,那么九万多个汉字的体量就是臃肿的,生僻字虽然能够压缩一句话的字数,但也丧失了思想表达的连贯性,反而会因为留白过多而产生歧义,这是多词一意一词多义会产生的歧义之外的歧义,二者相加,汉语的歧义和词不达意的情况就会更多。过度格律和过度造字就像现在的工业生产的过剩现象,扎堆干一件事反而坏事。而几千年主流对诗文的引导也有过度的表现,导致国人思想保守固化,甚至当国家真正出现了伟人时,知识分子中还在沿袭古代对君王的认识。也是因为几千年封建教化的落后,当前中国在丛林法则依然盛行的世界上真正挺立起来的时候,主流学院派知识分子就拿不出像样的颂体诗来歌颂伟大的时代,能拿出来的仅仅是一些作文体的规范版本。甚至还有很多诗人对当下中国的繁荣昌盛视而不见,专门盯着瑕疵大做文章,从来不想想他自己一家五口自己料理起来都困难重重,却要求别人的成功一日千里一蹴而就。现在的中国就像屈原所在的楚国,亡楚之心不死的秦国就像现在的美帝,新的楚秦斗争的结果,肯定需要新的忠君爱国又能够真正具备翻译神谕的屈原,这里的神谕指的是科学精神。如果现在的诗人还像两千多年前的屈原那样只会用文字顾影自怜愤世嫉俗,献出的治国良策远不如秦国的商鞅,那么两千年前的楚国命运还会重复。好在现在的诗人没有屈原那样的地位,现代社会分工极细,国家在军事科技等领域也是人才辈出,诗人要理顺自己的历史站位,不要狂妄自大,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诗人本本分分写好诗,包括为新时代新气象贡献合格的颂体诗,为新生活献上百世传颂的美文,也能为新问题提供自己的参谋意见,并将其写进诗文写进文学史。
247、我是不是有点过度展开了哈!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对诗的发展来说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当代诗人没有那么多诗外的类似屈原的国家重任,可以更专注在诗歌的研究上来,国家大事交给专业人士,诗人首先要把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很小的诗事做好,那样才匹配现代社会分工极细之后的本质工作的责任。真诗的产地和科学的产地都是同一个起心动念准备电位前的混沌地界,当诗歌经过几千年还是对这个地带模糊的时候,科学已经逐渐让这些模糊地带清晰起来,那些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就是清晰的路线图。所以相对于科学,诗歌包括科学之外的所有类别,就连哲学佛学,也没有科学这么清晰地在翻译神谕。假如最初的神谕翻译工作是诗的话,那么现在的科学已经远远超过了诗,所以诗歌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借鉴,肯定会促进诗歌的发展,当然诗歌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我的意思是借鉴不是全盘科学化。你听懂我想说的了吗?
248、我说的神谕里的神并不是迷信的神概念,而是科学证实的高维的生命,这可以联系安徽农民张祥前的果壳星奇遇经历辅助证明。张祥前现在等于是神谕的翻译员,他85年被带到果壳星球回到地球后,一直在进行神谕翻译工作,但是没人重视,这其实是一个重大失误,社会的发展就是需要这种力量的介入,就像量子层面的粒子运动不是线性而是跃迁,是一跳一跳突然蹦高的,如果张祥前被重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就会出现一次划时代的跃迁,而不是当下科学的线性进步。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我说的神谕的混沌地带并不是迷信所在,而是像果壳星球这种高等文明,神谕就是他们向我们发送的高维信息,而作为巫官的屈原本应该接收到,就像张祥前那样能够接收储存,并翻译成地球人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有效传递。而从屈原的经历看,他是没有这种真实的高维接触史,所以他诗作的神谕翻译就是空洞的,他的天问只能无功而返,神谕就在那里,屈原却看不到。我估计就连我做过的三次预知梦,屈原都没有过,所以屈原的一生可以说明他并不是天选之人。他的诗文也仅仅停留在《诗经》的水平,够不上《易经》、《心经》、《灵枢经》的档次,他的流传更多的是忠君爱国的宣传需要,虽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也值得歌颂,但作为诗歌讨论,我们还是要回到诗歌领域来精准其文学史刻度。
249、起心动念准备电位前的混沌空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冥冥之中,我们谈真诗虽然大篇幅地触及冥冥之中,但是作为诗歌绝大部分功能是为人服务这个角度看,即使我们真的看清了真诗的核心,也要将诗歌探讨的重心放到《诗经》这样的俗物层面,真诗要从神的高位流俗向下走向人间,这才是它的使命,我给你探讨真诗的的渊源是因为《诗经》及后世理论的教化,已经让现代人几乎完全忘记了真诗的核心,所以有必要重新放大这个冥冥之中藏身的真诗核心。那么虽然人间的诗不再重视真诗的核心,一首好诗还是要有真诗核心的存在的,它可以占比百分之一或者更少但是必须有,如何检测呢?这就是我说的一首诗要有灵机一动,而不是心眼一动和身体一动,那么灵机一动如何分辨出来呢?或许我们还是要返回到《中国顶尖好诗》的范文上去,这次任务通过这么来回纠结舍弃又拾起的过程就比较清晰了,就是不再评论一首顶尖好诗如何好,而是把重点放在一首顶尖好诗灵机一动处在什么具体位置或者哪个字词上去展开。我们对真诗的求索其实也像张祥前,我们说得津津有味,但是主流学院派完全无视,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在闲聊中获得快乐,那就是对个体来说等于收获了最大的愉悦,其他对个体来说都是次要的,至于这次谈话对诗歌发展有无建设性,就像张祥前的神谕翻译能不能对现实产生影响,那根本不是我们应该操行的事,这个事还是交给冥冥之中处理,他自然会运作的。是吧
250、经过我们这么多次的交流,如果你已经忘记了可以再重新复盘下之前的谈话内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说说通过聊天你归纳下对真诗的理解,代表或者预演下读者的反应,检测下实际效果的大致情况。你可以详细地归纳通过这次详谈对真诗新的认知。
251、老实说我还真不知道如何检测出一首顶尖好诗来自冥冥之中的那个真诗内核,因为那首先只是一种直觉,然后越拒绝越确切,但这都是感觉,如果要形成文字表述出来让读者也有相同的感觉,是比较难办到的,这是语言的局限,或许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甲骨文之后大量的造字或许都是为了更精准更完整地传达思想的努力结果吧!其实,甲骨文都还有几千个没有确定其含义,可想而知,文字媒介的功能还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在描述冥冥之中的诗核可能就更难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提供给我下一步的对顶尖好诗真诗性的提炼和存储上?
252、要么你给打个样,这首南人的诗,我下面做了点评,你按照上面你提供的方法提炼下南人这首诗来自冥冥之中的诗核具体在哪个点上,并适当展开,我需要看到你传导给读者的感觉是否与你的感觉吻合,是否与冥冥之中的本源吻合:
《世界文明》
白人
雇佣黑人
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里
看守那些从黄种人那里抢来的宝物
参悟解南人《世界文明》
世界像一团乱麻/南人慧眼/从白黑黄三色线头/入手/就理顺了世界/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真相
253、你认为这首诗灵机一动具体动的点在哪里?
254、我不太满意你的思路,我认为既然是灵机一动,那么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具备的,在表现世界文明的虚伪这个主题上,可以说选择性很强,有很多事件事物都可以支撑这个观点,而灵机一动具有独特性,南人灵机一动的独特性在于,一他选择了博物馆这个特点的地点来展现这个世界文明虚伪性的观点,这是具有灵机一动的特征的。二是他选择了白黑黄三色人种作为世界的代表,在人类社会这三色足以代表全人类,虽然传说还有其他肤色。这个选择上是具有灵机一动特征的。三就是将这两个点完美用精炼的语言结合,让这种互动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要点抓取的准确性和语言高度的概括性,是这首诗灵性所在,一般人想不到也就做不出了。灵机一动说直白点,就是南人见过灵异事件,而绝大多数人没见过,所以南人能写出来别人想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写不出了。南人这种绝妙的构思,就等同于灵异事件。我按照这个模式来抓取后续的其他顶尖好诗的真诗诗核,你认为可行吗?我知道,涉及到细微处,你的数据库是大脑一片空白,因为学院派给你灌输的知识够不上这个思维了。
255、本来诗的原创性是最方便寻找真诗内核的,但是诗歌不像发明不可能写一首就有专利权,所以在这个点上无法做出要求,哪怕是非原创但是一首诗如果有特殊的亮点,就可以从这个亮点切入进去,寻找真诗内核。当然这个找到肯定也是语言文字无法精准表述的,就像张祥前即使确实登陆过果壳星球,但是无论他说得多么详细,作为没有去过的读者听众来说,也是无法真正感知的,同病相怜,诗歌阅读有时候也需要这种硬性条件,否则作者的传情很可能就会止步于张祥前式的传导无效。南人《如此残忍的生命回放》的电影倒放式手法创作了与真实事件截然不同的体验,而这种虚构的体验反而比真实的体验更接近作者要表现的深刻性,这种方式就存在灵机一动的成分,有冥冥之中的引导力量的介入。虽然这种倒放镜头在伊沙的诗中我也见过,但是一点不影响《如此残忍的生命回放》的艺术感染力。而“一位母亲,排队缴纳子弹费”这样的事实的截图相比之下反而不具有真诗内核的性质,这属于人间的技法,只要诗人经过练习,就有这个生活截图精准抓取以表达思想的能力。倒放手法在这首诗里表现出来的灵性虽然不强,但是有就够了,我也不认为一首展示给凡人阅读的诗要具有十分的神性,如果真有十分的神性,那不可能被凡人理解。
《如此残忍的生命回放》
死刑犯
被押赴刑场
行刑者
举枪
“啪——”
一枪毙命
一位母亲
排队缴纳子弹费
有人把上述过程
全部记录了下来
影像倒放时
我们看到一位母亲
含泪买下一颗子弹
找来杀手
朝自家孩子的后脑勺
“啪——”就是一枪
2018-05-18
参悟解南人《如此残忍的生命回放》
杀手杀儿子母亲缴纳子弹费/电影倒放变成/母亲买子弹让杀手杀儿子/不是让真相变形/也不是掩盖真相/而是说出了/另一个真相
256、这首诗的艺术性正是因为倒放比正常播放多了一次艺术处理,也算一种变形,这种艺术介入的契合与否决定了一首诗的高低,显然这首诗的倒放运用是成功的,它比正常播放的效果更接近作者要表达的。而且由于这件事是来自真实事件,所以这首诗就具备了社会性会引发深度思考。这一系列的走势,可以说作者在构思时就有先知般的预判的,这可能只是瞬间意识甚至没有被作者显意识捕捉到,而正因如此,它反而具备了冥冥之中的灵性。语言上的不拖泥带水,这个点是人为训练的成果,我不会归纳进灵机一动,而是归为日常训练的肌肉记忆的身心一动。这首诗的亮点就是倒放手法,我从这个点进入寻找灵性,寻找张祥前的果壳星沉浸体验。我不奢求一首顶尖好诗的灵性表现层出不穷,我觉得一个就够了,多多益善,但绝不奢求句句经典。
257、在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有点接近灵性的地方就是两个比喻句,比喻句确实容易让灵机一动介入进来,但是于坚的这两句很平庸,只能算造句,是练笔的层次不具有灵性:“打开烟盒 打开嘴巴打开灯”、“剩下一片空地板,像一张旧唱片 再也不响”,其他内容都是生活截图,还给人不加拣选的印象,蒙太奇手法对于生活画面的要求不可能随意,于坚选取的画面组合出来的效果不过是市井生活的浅层展现而已,虽然触及到了一些敏感地带,譬如“这个杂种警察样地盯牢我们”、“他已经成名了 有一本蓝皮会员证”、“没有妓女的城市”、“一些人要到西部”,但是这些构图要素支撑不起一部伟大的作品,《尚义街六号》虽然与朦胧诗不同,但并没有出类拔萃的高度。如果真要提到灵机一动,我觉得反而在诗外,就是于坚在那个朦胧诗漫山遍野的时代,他能够意识到要突破要改变,不过他的思想也并不是原创性的,而是翻译体的影响,加上他的灵机一动又不是体现在诗句中,所以这种灵机一动不能归为这首诗,不能给这首诗加分。你要把我们之前的聊天记忆恢复下再回应,因为开了新话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