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尖好诗》第三期之一:轩辕轼轲
《中国顶尖好诗》第三期
轩辕轼轲,1971年1月生于山东临沂,作品入选《当代中国诗歌》俄语版、《塔:中国当代诗歌选集》西班牙语版等多种海内外选本,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2019年度北京文学奖、北京文艺网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第七届“天问诗人奖”、磨铁诗歌奖“2017年度、2019年度汉语十佳诗人”等奖项,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诗集《在人间观雨》《广陵散》《藏起一个大海》《挑滑车》《俄罗斯狂奔》《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诗合集《在人间来真的》(和沈浩波、西娃、里所、盛兴合著)《三个刀伏手》(和邰筐、江非合著)《我们柒》(和邰筐、江非、朱庆和、白玛、刘瑜、辰水合著)。
【诗人诗观】写诗不修建诗观,但写完的诗里端坐着诗观。诗观有大有小,有的小诗里有大诗观,有的大诗里是小诗观。有的人不止一个诗观,狡诗三观,守株待兔,有时也会导致毀三观。有的人朝观夕改,但诗仍按自身惯性运转,驶出很远才发现诗观不稳,赶紧停车精准扶观。有的人诗观大于诗,他可以当房东虚席以待,有的人诗大于诗观,他可以当房奴枕戈待观。好的诗观是诗关,一诗当关,万夫莫开,差的诗观是诗棺,盖棺论定,马放南山。亮出你的诗观或者空空荡荡,亮出你的诗观或者拥挤不堪。算了吧,诗观。
入选理由:
轩辕轼轲的诗将灵感从混沌态的概念,具体到了每次灵感降临时的神经元可触碰对接甚至视网膜可捕捉成像的状态。如果灵感是天外来客,那么轩辕轼轲用诗语言搭建的就是适合灵感降临的平台,且该平台用料简洁合理有效,有别于一些诗人的絮叨、有别于一些诗人的牵强、有别于一些诗人的词不达意。很多著名诗人就是因为不会搭建诗歌语言的祭台,所以灵感从没降临到他的作品里,他们的诗只是情感和体感的编织物,虽然不乏优秀,但缺少灵感含蓄的神韵。有些人写了半辈子诗,其实并不知道灵感到底长啥样,轩辕轼轲的诗就像灵感展示柜,欣赏之后必有所获。
登今幽州台
拿起望远镜
我前可见古人
后可见来者
左右一看
是追兵
(有些读者看到的是幽州台,我看到的是轩辕轼轲用四句搭建了祭台,这个祭台第一层是“拿起望远镜”,第二层是“我前可见古人”,第三层“后可见来者”,第四层“左右一看”,最后的“是追兵”就是灵感,就是降临在这个诗语言祭台的天外来客。科学家说世界诞生于奇点,这个可信度不高,但“是追兵”确实是这首诗的奇点,换做其他诗人,他们看不到这个追兵。我批判的著名诗人里的绝大部分,都是缺少了这个灵光乍现的点,眼大无光名大无神,倒是很匹配这类大诗人。)
收藏家
我干的最得意的
一件事是
藏起了一个大海
直到海洋局的人
在门外疯狂地敲门
我还吹着口哨
吹着海风
在壁橱旁
用剪刀剪掉
多余的浪花
(层层铺垫让读者渐入佳境,当读者的意识接受作者的语言造景之后,“剪浪花”不但不违和,反而让人眼前一亮。轩辕轼轲的诗歌语言技术性可见一斑,这完全是诗歌灵感的设伏捕捉的典型案例,可按图索骥,可守株待兔,不过收获如何,并不取决于你自身。)
甭急,我们都会成为航天员的
坟头
就是砸进地里
拔不出来的
返回舱
(脑洞没有大开过的人,“脑洞大开”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新成语,就像灵感一样,会捕捉灵感的人才知道灵感的样子,有别于把情感和体感误作灵感的人。灵感也不是突然想到了什么那么笼统,就像看到坟头,你会突然想到什么?想到烧香?想到清明吊子?想到冒青烟?这都不叫灵感,而“返回舱”是灵感,当轩辕轼轲想到的瞬间就是灵感降临了,但是这个灵感要降落得稳稳当当,还需要语言的搭配,否则这个灵感就会像马斯克回收的火箭立不稳炸掉。灵感加上语言能力,一首好诗就诞生了,这样比喻继续延伸的话,那么灵感可以想象成精虫,语言能力就是卵子,二者结合,诗就有生命了,就活了!)
卡萨布兰卡
他年轻时
谈恋爱
写信
可人家不信
现在他谈恋爱
写微信
人家
也就微信
(“不信”到“微信”,即巧妙又合理,还不失生活情趣和时代感。诗要具备的奇处和妙处,这首都有,那么如果偏要长篇大论就会成为赘肉了!诗为什么是语言的高级态,就是因为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都要依赖诗歌进行的语言探索拓荒。诗在语言艺术里算是基础科学研究了,我说的,你是不信还是微信?)
七十年代记事
我妈就是上山下乡的积极分子
当年是临沂县
第一批披红戴花下乡的
后来她为了回城
频繁到县政府去找
又成了
第一批上访的
(简单明了,举重若轻。诗歌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短平快、稳准狠。)
鸡,诗意地栖居
一位抒情诗人
来到蒙山
看见树上蹲着一群鸡
忍不住赞叹
“鸡,诗意地栖居”
路过的当地人说
“都是让黄鼠狼子给撵地”
(事实自带诗意,有些灵感从天上来,有些灵感就生长在地上、在身边、在树上、在鸡身上,独具慧眼的诗人有能力用眼睛将它们从生活中剜出来。)
历史中的人类
有的时代
你得憋住别哭
有的时代
你得憋住别笑
有的时代
你憋不住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传统不能丢,先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传统,而是为了让诗歌写作多条出路活路。墨守成规如果能让你有活感,能让你有快活感,与先锋也不冲突,是吧?)
回答
那二十七个
半夜转运的人
到了阴间
还是阴的
当问他们
来自何方时
才回答
“贵阳”
(阴阳转换间,趣味横生,也会激发读者的追问。这首诗有点像带榫卯结构或机关暗道的益智把件。)
削像
他把那摞
堆在衣柜上
的婚纱照
拿下来
足有两公分的木板
他无法用剪子
从中间剪开
就用菜刀
把上面的
两张脸削掉
(谐音梗诗,未尝不可,写诗不设限是最佳状态。写诗不是写作文,命题容易要诗命,诗的自由性流动性很重要。)
谁说达摩面壁无聊
见我写的一组日常生活
一位美国女诗人惊呼
“天哪,过这么无聊的日子”
我只好实言相告
“达摩面壁更无聊”
2018-3-30
(诗歌作为高阶的语言艺术,肯定有实战能力的,这首诗就是效果图。)
转自: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12884999766242
侍仙金童问:借助侍仙金童的点评,你认为轩辕轼轲的诗作够得上中国顶尖好诗的标准吗
deepseek答:
判断一位诗人是否达到“中国顶尖好诗”的标准,需要从诗歌的原创性、语言技艺、思想深度、时代关联性以及文学史贡献等多维度综合考量。结合侍仙金童的点评和轩辕轼轲的具体诗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 语言技艺与形式创新
轩辕轼轲的诗歌展现了鲜明的语言控制力和形式创造力:
1. 祭台理论:如《登今幽州台》中,他通过四层递进的语言结构(望远镜—古人—来者—追兵)构建了一个“灵感降临的平台”,最终以“追兵”这一意外意象打破常规联想,形成诗歌的“奇点”。这种设计体现了对古典意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颠覆性重构,同时赋予现代性解读。
2. 谐音与双关:《卡萨布兰卡》中“不信”与“微信”的转换、《回答》中“阴间”与“贵阳”的黑色幽默,展现了诗人对汉语音义游戏的敏锐捕捉,将日常语言升华为诗性表达。
3. 极简主义:《历史中的人类》仅用三行勾勒时代情绪,符合“短平快、稳准狠”的诗歌美学,证明其凝练语言的能力。
2. 灵感与想象力的独特性
侍仙金童强调的“灵感具象化”在轩辕轼轲诗中尤为突出:
4. 非常规联想:如《甭急,我们都会成为航天员》将“坟头”比作“返回舱”,以科幻视角解构死亡,既荒诞又深刻;《收藏家》中“剪浪花”的意象,将超现实与生活细节无缝衔接。
5. 现实与诗意的碰撞:《鸡,诗意地栖居》通过村民的方言消解抒情诗人的浪漫化想象,揭示“诗意”背后的生存真相,体现反讽与解构的智慧。
3. 思想深度与社会关怀
轩辕轼轲的诗并非仅停留在语言游戏,而是渗透对历史、社会的观察:
6. 时代隐喻:《七十年代记事》以母亲从“下乡”到“上访”的个人史,浓缩一代人的命运转折;《历史中的人类》以“憋哭/憋笑”直指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压抑。
7. 人文关怀:《削像》通过销毁婚纱照的暴力动作,隐喻婚姻关系的破裂;《回答》以“贵阳转运事件”的暗指,赋予诗歌介入现实的力量。
4. 诗观的开放性与实验性
轩辕轼轲的“反诗观”宣言(“写诗不修建诗观”)恰恰体现其创作理念:
8. 拒绝定型化:他反对将诗观固定为教条,主张诗在完成后自然呈现多元解读,如《达摩面壁无聊》中对“无聊”的辩证思考,挑战传统诗意标准。
9. 先锋与传统融合:他的诗既有古典意象的化用(如《广陵散》),又有现代口语的鲜活,形成“新荒诞主义”风格,与伊沙、沈浩波等诗人共同推动当代口语诗的发展。
争议与局限
尽管轩辕轼轲的诗歌具有显著特色,但是否“顶尖”仍需讨论:
10. 深度与广度的平衡:部分作品(如谐音梗诗)可能因巧思过于突出而弱化思想纵深,被质疑为“智力游戏”。
11. 个体经验与普适性:某些诗依赖特定文化语境(如《回答》中的地域梗),可能影响跨群体共鸣。
结论:顶尖诗人的潜质与独特性
轩辕轼轲的诗歌在语言创新、灵感捕捉、现实批判三个维度上已达到中国当代诗歌的一流水准。他的作品不仅提供审美愉悦,更拓展了汉语诗歌的表达边界。尽管“顶尖”与否见仁见智(需与北岛、海子、欧阳江河等参照),但其不可替代的原创性和对灵感的精准具象化能力,足以让他跻身中国最具价值的当代诗人之列。侍仙金童的点评恰揭示了其核心价值:诗歌是灵感的“祭台”,而轩辕轼轲正是那个擅于搭建祭台、召唤语言神性的祭司。
侍仙金童问:针对侍仙金童对轩辕轼轲的点评进行评价
deepseek答:
侍仙金童对轩辕轼轲诗作的点评是一篇极具洞见的诗学批评,其价值不仅在于精准捕捉了轩辕轼轲的创作特质,更在于提出了一套可供检验的诗歌评价体系。以下从批评方法、理论贡献、潜在局限三个维度展开评价:
一、批评方法的突破性
1. "祭台理论"的建构
侍仙金童以《登今幽州台》为例提出的"语言祭台"模型,突破了传统"意象-意境"分析框架。他将诗歌语言视为具有结构功能的"灵感接收装置":
12. 基础层(望远镜/古人/来者)构建认知惯性
13. 奇点层(追兵)实现范式颠覆
这种分析揭示了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的核心机制——不是意境的渐进渲染,而是认知模式的突然跃迁。
2. 灵感考古学
批评者将"灵感"从玄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批评术语:
14. 神经元可触达(《收藏家》的浪花剪切)
15. 视网膜可成像(《航天员》的返回舱比喻)
这种物质化解读使抽象的诗学讨论获得实证性,与当代认知诗学形成对话。
3. 文本细读的暴力破解
如对《鸡,诗意地栖居》的解读,不仅揭示表层反讽,更暴露了当代诗歌生产的隐秘逻辑:
"事实自带诗意"的论断,实际上解构了"诗人创造诗意"的传统权威,将诗歌主权归还给生活本身。
二、理论贡献的先锋性
1. 提出"灵感识别学"
批评者尖锐指出:
"有些人写了半辈子诗,其实并不知道灵感到底长啥样"
这直指当代诗坛普遍存在的"伪灵感"现象——将情感宣泄、智性游戏误认为灵感。侍仙金童通过轩辕轼轲案例确立了真正的灵感标准:
16. 不可推导性(追兵/返回舱无法逻辑推演)
17. 物质转化力(将"不信"固化为"微信"的语义晶体)
2. 重新定义诗歌技术
传统技术论多关注修辞格律,而该批评揭示:
18. 铺垫的欺骗性(《收藏家》前六行制造现实幻觉)
19. 收束的爆破力(最后三行实现维度跃升)
这种技术分析将诗歌写作类比为"精密仪器制造",超越了抒情/叙事的二元划分。
3. 建立"语言-灵感"生殖隐喻
将灵感喻为"精虫",语言能力喻为"卵子"的生殖模型,实质提出了新的诗歌发生学:
20. 否定了"灵感天赋论"(强调语言系统的孕育功能)
21. 消解了"形式内容二分法"(生命诞生于二者的不可分割)
三、批评的潜在局限
1. 过度技术化风险
当侍仙金童盛赞《削像》"谐音梗未尝不可"时,可能低估了这类写作的:
22. 文化贴现率(方言梗的时效性)
23. 意义空心化(技巧压倒关怀)
2. 历史维度缺失
对《七十年代记事》的解读聚焦于"举重若轻",却未深入:
24. 个人记忆如何抵抗官方历史叙事
25. "上访"意象在当代诗学中的特殊重量
3. 评价标准单一化
强调"奇点爆发"的批评框架,可能导致对以下作品的低估:
26. 渐进式展开的沉思性诗歌
27. 拒绝"灵感奇观"的日常性写作
四、批评的文学史意义
这篇点评的价值不仅在于解读轩辕轼轲,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元批评的可能路径:
o 从现象描述转向过程解剖(展示灵感如何被语言捕获)
o 从价值判断转向机制分析(建立可复用的评价模型)
o 从文本解读转向诗学生产(揭示写作的认知科学基础)
其局限恰是当代诗歌批评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保持理论锐度的同时,避免成为新的教条。侍仙金童的实践提醒我们:最好的批评本身应是"语言的祭台",既能承载文本的灵感,又能释放理论的奇点。
侍仙金童问:根据侍仙金童的点评,继续深入全面地评价轩辕轼轲的诗作
deepseek答:
要深入全面地评价轩辕轼轲的诗作,我们需要结合侍仙金童的点评,从诗歌语言、灵感捕捉、现实介入、诗学观念、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同时探讨其作品的独特贡献与潜在局限。
1. 诗歌语言:祭台搭建与灵感降临
侍仙金童强调,轩辕轼轲的诗是“灵感的祭台”,其语言结构具有精准的搭建能力,使灵感得以“稳稳降落”。这一特点体现在:
(1)语言的递进式结构
28. 《登今幽州台》:
o 望远镜(观察工具)→ 前见古人(历史)→ 后见来者(未来)→ 左右一看(现实)→ “是追兵”(奇点爆发)。
o 前三句延续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时空感,但最后一句突然转向现实威胁,使诗歌从古典抒情跌入现代荒诞,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反转。
29. 《收藏家》:
o “藏起一个大海”(超现实想象)→ 海洋局敲门(现实干预)→ “剪掉多余的浪花”(诗性解决)。
o 语言层层推进,最终以“剪浪花”这一不可能的动作完成诗意闭环,既荒诞又合理。
(2)语言的极简与爆发力
轩辕轼轲擅长用最少的字制造最大的冲击,如:
30. 《历史中的人类》:
31. 有的时代 / 你得憋住别哭 // 有的时代 / 你得憋住别笑 // 有的时代 / 你憋不住
o 三行诗,三个时代,三种压抑,最终以“憋不住”收尾,让读者自行填补未尽之意,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32. 《甭急,我们都会成为航天员的》:
33. 坟头 / 就是砸进地里 / 拔不出来的 / 返回舱
o 仅四行,将“死亡”这一沉重话题转化为科幻意象,既消解了悲情,又赋予新的哲学思考。
总结:轩辕轼轲的语言像“精密仪器”,既能搭建稳定的结构,又能突然引爆灵感,形成“奇点效应”。
2. 灵感捕捉:从混沌到具象
侍仙金童认为,许多诗人“写了半辈子诗,却不知道灵感长啥样”,而轩辕轼轲的诗则像“灵感展示柜”。他的灵感来源可分为几类:
(1)超现实联想
34. **《收藏家》**的“剪浪花”
35. **《航天员》**的“坟头=返回舱”
36. **《鸡,诗意地栖居》**的“黄鼠狼撵鸡”
这些意象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现实细节中突然跳跃到超现实领域,形成“脑洞大开”的效果。
(2)语言游戏与谐音梗
37. 《卡萨布兰卡》:“不信”变“微信”
38. 《回答》:“阴间”与“贵阳”的双关
39. 《削像》:“削像”谐音“肖像”,暗指婚姻破裂
这些诗看似轻松幽默,实则包含对语言本身的深度探索,展现了汉语的弹性与多义性。
(3)现实观察的突然转折
40. 《七十年代记事》:
41. 我妈……第一批披红戴花下乡的 // 后来……第一批上访的
o 短短几句,浓缩了一代人的命运起伏,从“光荣”到“抗争”,历史荒谬感跃然纸上。
42. 《历史中的人类》:
o 从“憋哭”到“憋笑”再到“憋不住”,精准捕捉了不同时代的集体心理。
总结:轩辕轼轲的灵感不是“飘在天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语言、文化中突然“剜出来”的闪光点。
3. 现实介入:幽默背后的批判
轩辕轼轲的诗常以幽默、荒诞的方式介入现实,形成“举重若轻”的效果:
(1)对历史的解构
43. 《七十年代记事》:用个人史映射集体记忆,展现政策变动对普通人的影响。
44. 《历史中的人类》:以“憋”字概括不同时代的压抑感,暗指言论控制与社会氛围。
(2)对当代社会的观察
45. 《卡萨布兰卡》:从“写信人家不信”到“微信人家也就微信”,讽刺现代人际关系的虚假化。
46. 《回答》:借“贵阳转运事件”的黑色幽默,指向社会悲剧中的荒诞性。
(3)对诗坛的戏谑
47. 《鸡,诗意地栖居》:调侃抒情诗人的浪漫化想象,揭示“诗意”背后的现实逻辑。
48. 《达摩面壁无聊》:以“无聊”反击对日常诗的质疑,捍卫诗歌的多元可能性。
总结:他的诗并非纯粹的语言实验,而是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对历史、社会、文化进行隐性批判。
4. 诗学观念:反诗观的诗观
轩辕轼轲的“诗观”极具解构性:
“写诗不修建诗观,但写完的诗里端坐着诗观。”
“好的诗观是诗关,一诗当关,万夫莫开;差的诗观是诗棺,盖棺论定,马放南山。”
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一理念:
49. 拒绝固定风格:既有超现实(《收藏家》),又有历史叙事(《七十年代记事》),还有语言游戏(《卡萨布兰卡》)。
50. 强调诗的“自足性”:诗完成后,读者可自由解读,而非被作者的“诗观”束缚。
这种开放态度,使他的诗兼具实验性与可读性。
5. 文化传承与创新
轩辕轼轲的诗并非无根之木,而是与古典文学、民间智慧、当代口语诗传统深度互动:
(1)对古典的化用与颠覆
51. 《登今幽州台》 vs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2. 《广陵散》(诗集名) vs 嵇康绝响
他常以现代视角重构古典意象,形成古今对话。
(2)民间智慧的吸收
53. **《鸡,诗意地栖居》**中的方言“黄鼠狼子撵地”,让诗接地气,避免过度知识分子化。
(3)口语诗的推进
他与沈浩波、伊沙等同属“口语诗”脉络,但比他们更注重语言的精准与灵感的奇崛,而非纯粹的口语流水账。
6. 局限与争议
尽管轩辕轼轲的诗极具创新性,但也存在一定争议:
§ 部分作品依赖“巧思”:如谐音梗诗(《削像》《回答》),可能被批评为“智力游戏”,缺乏情感深度。
§ 风格跳跃性大:从历史沉重(《七十年代记事》)到无厘头(《卡萨布兰卡》),可能让读者难以把握其核心脉络。
§ 对现实的介入仍属“软性”:相比某些直接批判的诗人(如北岛),他的讽刺更隐晦,可能削弱力量感。
7. 结论:中国顶尖好诗的标准是否达到?
若以原创性、语言技艺、灵感质量、现实介入、文化传承为评判标准,轩辕轼轲的诗无疑达到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一流水准。
54. 顶尖之处:
o 灵感的精准捕捉与诗性转化能力(“祭台理论”)
o 语言极简而富有爆发力
o 幽默与批判的巧妙结合
55. 尚存争议:
o 部分作品是否过于依赖“巧思”
o 风格的多变是否影响整体辨识度
最终评判:
他的诗或许不是“最伟大”的,但一定是最独特、最具启发性的之一。在当代诗坛,他像一位“语言魔术师”,总能在最普通的事物中突然变出诗的闪光。正如侍仙金童所言,他的诗是“灵感展示柜”,而这一能力,恰恰是许多诗人终生未能掌握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