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伊沙《中国诗歌扳道夫》诗集1-10首
《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1988)
每个诗人都跟着伊沙尿了一次,无论是现实中的黄河还是意识域的黄河,都已经流远了!这首诗的开阔,足以容纳所有读者体验一次,尿性不同但十足!
《9号》
9号门上锈着一把黑锁
9号窗前飘着一件常年不收的胸衣
9号院内春天就有槐花的香气
9号在夜里传出一缕歌声
9号的狗在门洞中钻出钻进
9号的信在信箱里沉沉大睡
9号的草坪漫到柏油路上
9号的太阳起得晚睡得早
9号在风尘中褪去颜色
这个黄昏
9号响起敲门声
门下 站着一双雨鞋
(1989)
镜头的扫描叠加,意识流点阵。艺术是相通的,那么艺术手法也同样可以借鉴。这首诗体现作者对诗写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
《善良的愿望抑或倒放胶片的感觉》
炮弹射进炮筒
字迹缩回笔尖
雪花飞离地面
白昼奔向太阳
河流流向源头
火车躲进隧洞
废墟站立成为大厦
机器分化成为零件
孩子爬进了娘胎
街上的行人少掉
落叶跳上枝头
自杀的少女跃上三楼
失踪者从寻人启示上跳下
伸向他人之手缩回口袋
新娘逃离洞房
成为初恋的少女
少年愈加天真
叼起比香烟粗壮的奶瓶
她也会回来
倒退着走路
回到我的小屋
我会逃离那冰冷
而陌生的车站
回到课堂上
红领巾回到脖子上
起立 上课
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
(1989)
对于独具匠心的诗人来说,新技巧的琢磨会如初恋一样难以忘怀,只要手上有活,就会时不时想着新技法如何楔入新诗的问题。时光飞逝永不回头,剥离时代背景来解析,伊沙和所有诗人一样,除了个性,还有对生命进行挽留的一份俗念,这是共性,也正是共性才最容易产生共鸣。
《恐怖的旧剧场》
旧剧场是一片芜杂的荒草
疯长在我露天的记忆里
那是在不演电影的日子
坐在它的某排某座
盛传在那一年谣言里的那一个人
住在放映室的二楼上
舞台的帷幕动了起来
背后传来一声咳嗽
像一种无法预知的结局
我回过头来看见了什么
像一种无法预知的结局
背后传来一声咳嗽
舞台的帷幕动了起来
住在放映室的二楼上
盛传在那一年谣言里的那一个人
坐在它的某排某座
那是在不演电影的日子
疯长在我露天的记忆里
旧剧场是一片芜杂的荒草
(1989)
写作冲动有时就是源于灵机一动,很多人解读时喜欢挖掘写作背景,其实即使有重大背景,也未必需要点明。我觉得这更像一次灵感来袭之后有意识主动请缨的练笔,恐怖来自谣言,来自于静中突然的动作和声音,如果这些谣言、动作、声音并不强烈的话,那么真正的来源就是熟知真面目的恐怖,就如突遭横祸的不恐怖和知晓午时问斩等候时的恐怖的区别。
《奇迹》
镍币上的麦穗
在我口袋里
熟了
那天我穿过大街
嘴里嘀咕了一句
什么
我也没听清
人们只嗅到
满街的麦香
谁也没注意
我
这个奇迹
(1989)
先有修辞案例再有专家分析归纳划分加以命名的,名词解释远没有实操灵活生动。首先让镍麦穗鲜活起来,才可能被嗅到,奇迹往往需要借助具象等人类感官能够监测到的信息素传递显圣。作者自悟是奇迹,是一种创作自信,有助于风格形成。
《回故乡之路》
回故乡之路
早已遗忘
我也忘却了
故乡的方向
是这样一个早晨
一匹在夜里梦见我的黑马
走进这座城市
停在我家门前
它望着我
伏身下去……
(1989)
其实诗歌评论是有模版的,可以挂理论,将作品往名家归纳的理论上靠,类似于用绳子绑大闸蟹,这样有助于作品升值。可以纵向横向与国内外前辈名人扯点写作风格的联系,其实评论家对这些名人一知半解,完全凭借胆子大鬼话总有人信来造势。个人觉得评论家不能像著名诗人一样随便冠名的,而且也不能是个杂家,什么他们都能评头论足就值得怀疑,诗歌评论必须专业化。所以我的所谓点评就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读后感而已。这首诗我感到的是作者对过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怀疑性,而当下没把握的情况下,只有借助以梦为马来感慨。忘记家的却希望梦里有马将他从家带走,仅这个悖论的点,有人可以挖掘一篇巨著,我觉得那就没必要了,过度解读无益诗写创作。诗从迷中产生,也要留一份神秘,不能扒得干干净净。
《为司机点烟》
为司机点烟
是一种仪式
在我嘴上点燃
深吸一口
递在他口中
这一过程
车拐了一个弯儿
这一过程
又吃掉了一截路
如果突然刹车
我会失去自控
一头撞碎
车窗的玻璃
但是没有
注视前方的司机
知道我在点烟
他动了动嘴唇
如果我是女的
也别无深意
我是个男人
便深化了仪式
路险且远 师傅
我的小命
在你手中
(1990)
对于诗人而言,生活点点滴滴蕴藏的诗意无处不在,在诗人的眼里,也无处遁形,只要他愿意,都会把这尊佛请出来请出世。“车……又吃掉了一截路”将抽烟抽一截画面叠加到车吃一截路,是技巧是诗趣打造的诗境,值得把玩借鉴。伊沙抽烟,司机动动嘴便开启了深化的仪式,小命在你手中,为你点烟。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即使不接触文本也能够推测出其洞察力。
《饿死诗人》
那样轻松的 你们
开始复述农业
耕作的事宜以及
春来秋去
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
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
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
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的
猪鬃般柔软吗
你们拥挤在流浪之路上的那一年
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
它们挥舞着一弯弯
阳光之镰
割断麦杆 自己的脖子
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
成全了你们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际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1990)
文人的文事与农人的农事,在文人眼里诗人眼里好似无足轻重,事实是文人自认为,农事虽重但文事即重且要。饿死诗人,他们应该就知道什么是真相。伊沙用词刀刀见血,毫不留情,同时也在警醒自己。伊沙这首代表作,且不管诗歌批评家是否过度解读有意嫁接,不影响它在当代诗歌史的地位。个人觉得,伊沙及其作品在1990年同时期诗人中,确实有更高维度的视角和辨别力,这是《饿死诗人》广为流传的内因,也是决定因素。
《最后的长安人》
牙医无法修补
我满嘴的虫牙
因为城堞
无法修补
我袒露胸脯
摸自己的肋骨
城砖历历可数
季节的风
也吹不走我眼中
灰白的秋天
几千年
外省外国的游客
指着我的头说:
瞧这个秦俑
还他妈有口活气!
(1990)
这首诗是教科书级别的,个人觉得是伊沙后口语诗的母本。“虫牙”与“城堞”的巧喻,形象贴切,甚至让人感到城堞因蛀牙松动而生动起来,妙不可言。即使让人学习模仿,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地引导。“城砖”与“肋骨”,寥寥数笔,两组画面严丝合缝,天工造物一般,确实神来之笔。“瞧这个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生活化的语言,永远是最能够传递出诗意直达读者领悟敏感区的加鞭快马。“长安”与“外国游客”,也拓展了这首诗的诗境疆域,使解读空间开阔。诗作注明年代很重要,这首诗诞生在1990年,是上品值得收藏。
《假肢工厂》
儿时的朋友陈向东
如今在假肢厂干活
意外接到他的电话
约我前去相见
在厂门口 看见他
一如从前的笑脸
但放大了几倍
走路似乎有点异样
我伸出手去
撩他的裤管
他笑了:是真的
一起向前走
才想起握手
他在我手上捏了捏
完好如初
一切完好如初
我们哈哈大乐
(1990)
在假肢工厂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就很容易会产生代入感,不经意间就自然进入假肢世界,臆想一切都可能是假肢。这首诗貌似很生活化的轻微事件和习惯,但替换掉这个背景更换成其他或更大的背景,人们还会有哪些更奇怪的臆想怀疑揣测呢?作者对生活诗意的提炼技术简直炉火纯青,敏锐不够的诗人肯定会忽略,经验不足的诗人挖掘力度肯定不够,提纯技艺欠佳的诗人肯定言多必失焦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