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诗写宁国《次韵和昊季野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次韵和昊季野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梅尧臣
楚客好山水,
五月上亭峰。
峰顶望文脊,
草树皆有容。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中记载:宁国县"文脊山,一名曷山,在县西三十里。"清初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宁国县"条目云:"文脊山,县西北三十里。高数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泾县、旌德诸山,北接宣城柏枧山,峰峦攒秀,岩洞盘回,为郡之雄镇。"
文脊山位于今港口镇山门村,山高409米,她汇集山、石、泉、潭、瀑、洞,寺等景观于一体,而被称为江南名山。
梅尧臣:(1002年一1060年)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1038)任建德仙灵,宋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生,官至上述都官员外郎。
宋代诗歌的“开山鼻祖”
宋初的诗坛的三大流派,都是在模仿唐代诗歌。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诗”派,是模仿白居易的风格。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是模仿李商隐的。以林逋为代表的“隐逸诗”派,是模仿贾岛、和姚合。所以宋初的时坛还是唐代风格流派的延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种情况直到梅尧臣的出现,才开始发生变化。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在他的《后村诗话》中说,本朝的诗歌只有梅尧臣可以作为开山祖师。因为在梅尧臣之前,宋人诗歌没有跳出中晚唐的窠臼。而梅尧臣主张越过唐代,使诗歌直接恢复到《诗经》比兴美刺的风雅传统。他标榜诗歌以“平淡”为最高艺术境界。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诗歌主张,成了后来宋代诗人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所以从梅尧臣开始宋代诗歌才有了自己的标签。
梅尧臣,字圣俞,号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他年轻时,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及第。后来因其父亲对朝廷有功,恩准其入仕为官,任桐城主簿。后来的梅尧臣,仕途并不顺利,一直沉沦下僚。韩愈说:“文章憎命达”、欧阳修说:“殆穷者而后工也”,都说的是只有仕途不得意的人。才会在诗歌文章上下功夫。也就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了。这些评价用在梅尧臣的身上,是非常合适的。他的仕进之路困厄重重,所以他的诗歌才华充分的张扬出来。
梅尧臣的诗歌,在有宋一代是非常被认可和推崇的。
欧阳修在给梅尧臣写的墓志铭上写道:“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讲的是梅尧臣的诗在当时被推崇的盛况,上至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甚至老叟儿童,都知道梅尧臣的名字。并以能得到梅尧臣的诗为荣。
梅尧臣的诗甚至被蛮夷之地的少数民族所喜爱。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记载,苏轼曾经在四川淯井监这个地方,得到一件少数民族用自己织的布作的装弓箭的袋子。上面竟然织着梅尧臣的《春雪》诗。
欧阳修《归田录》还记载“余又闻皇亲有以钱数千购梅诗一篇者。其名重于时如此。”,意思是说,我听说皇亲里有人肯花数千钱,来购买一首梅尧臣的诗。
由此可见,梅尧臣的诗,在当时影响非常大而且是非常被推崇的。
梅尧臣的代表作《鲁山山行》,践行其诗歌理论的代表作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河南鲁山县,境内有鲁山。这首诗大概是梅尧臣任河阳主簿时创作的。
这首诗的题目《鲁山山行》,明确告诉我们他诗的吟咏主题是在鲁山中行走的所见所闻。首联一个大远景,远处千山万岭高低错落,正与我喜爱山野的意趣相符合。接下来是移步换景,沿着一条幽深的小径走进了群山之中,所到之处山峰变换着模样。经过风霜之后的树林显得稀疏而空旷,不时会看到熊爬上了大树,鹿跑到林中的小溪边饮水。在这山路上走得久了,感觉自己要迷路。于是,不由得想问,这是走到什么地方了?哪里才有人家呢?正在寻思着,忽然远远地传来一声鸡叫。
这首诗,梅尧臣是在践行自己“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歌审美理论。高低错落的群山,山上幽深的小径,空旷的树林,爬树的熊,饮水的鹿,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组合成一幅辽远幽深的鲁山秋景图。这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而结尾,“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云外一声鸡,似乎回答了人家在何处。仔细琢磨,似乎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听到鸡叫了,但是这鸡叫究竟来自何处仍然不明确,还是需要琢磨。一问一答之间,引发人的无限遐思。这不正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