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炼诗丹炉 > 正文内容

范大平律师《同学四篇:桐城派文人的传人-吴鹏森、著名的军事经济学家与坚韧的人生旅程-陈晓和、越是优秀越是谦虚-我的大学同学史际春、高校名师汪青松教授》

侍仙金童1年前 (2023-10-01)炼诗丹炉131

fdpsx1.jpg

点击下载《范大平诗选》

桐城派文人的传人-吴鹏森

范大平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我的大学同学,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七七级的另一位奇人吴鹏森。

吴鹏森一个真正的社会学虽然他不是文史专家,但在的身上却有着桐城派文人的重要传承桐城深厚的文风润泽了吴鹏森的谦和品质,他卓越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却从不自诩而是像桐城历代文人那样,平和而不张扬,用踏实的步伐走进了犯罪社会学的殿堂为中国社会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会长肩负犯罪社会学学科的使命,长期关注城市农民工和农民工的犯罪问题并深入监狱与罪犯面对面地交流,用心探讨和深入分析,努力揭示城市农民工犯罪的社会根源他在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形成是中国对进城农民采取“经济吸纳与社会排斥”双重政策的结果,而城市农民工的犯罪又与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分不开。他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瑰宝,城市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吴鹏森的研究硕果累累,在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十余部,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探索与争鸣》以及光明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有数十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和摘要。有多篇研究成果被《中国改革报》、《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和各种文摘类报刊介绍。先后承担过世界银贷款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政府委托课题数十项。作品9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次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7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胡绳首届学术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吴鹏森不仅在教学研方面成就卓越,他还是一位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专家。曾担任上海市政治文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财政部项目“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平台”的首席专家他为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所作的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专题研究以及关于信访制度如何改革的研究报告受到上海市政法委的高度评价,并于当年获得一等奖。

他长期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的评审和鉴定专家也曾是公安部和司法部的课题评审与鉴定专家。在这些工作中,他总是秉持一颗公正之心,尽心尽力地做好评审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表扬和肯定。

吴鹏森教授的学术才华和人格魅力令人钦佩。他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政法学院担任社会学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也做过系主任和总支书记等高校的一些行政工作,但他始终以学术为念,以培养人才为念在学术研究上,既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又始终坚持独立的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践行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神圣职责,他的影响将带动更多的年轻学人在社会学领域追求卓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著名的军事经济学家与坚韧的人生旅程-陈晓和

范大平

 

我们是七七年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在我们的大学同学中,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他就是陈晓和教授,全国著名的七大军事经济学家前列,博士生导师。他的名字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陈教授的学术成就令人惊叹。他著作等身,为军事经济学领域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还是一位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的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使他成为了广大学生和同行们的学术指路明灯。

然而,更令人钦佩的是陈教授坚韧的人生旅程。曾经的车祸,9,伤痛与挣扎,并没有阻挡他的前进步伐。他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在学术道路上追求卓越。他的坚持与勇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生动的榜样,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要心怀信念,就能战胜一切的困难。

退休并不是陈教授人生的终点,而是他新征程的开始。年近古之人稀,却义无反顾地报名前往新疆克拉玛依支教,这份无私的付出更是让人感动。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爱心。他的支教经历,不仅是对新疆地区教育的宝贵贡献,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鼓舞。

在同学微信群里,当陈教授讲述赴新疆支教的动人故事时,不少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被深深地感动了。那些温馨而真挚的瞬间,仿佛连接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陈晓和教授,是我们七七级大学生的骄傲,更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他的学术成就与人生坚韧,是我们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他的无私奉献与爱心,是我们人格塑造的楷模。让我们一同向陈晓和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激,愿他的人生继续绽放光芒,成为我们永远的前行动力。

陈教授的人生故事像一本饱含着智慧和感动的书籍,每一页都散发着坚持和努力的馨香。他的生命旅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部关于拼搏、奉献和心灵升华的传世佳作。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学术的伟大,坚持的勇气,奉献的精神。他的学术成就在军事经济学领域熠熠生辉,他的著作是知识的瑰宝,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的坚持不懈,跨越了车祸的疼痛和岁月的流转,为我们展示了无畏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奉献精神则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明白到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在于为他人付出,让自己的存在成为社会的贡献。

陈晓和教授是一颗闪亮的明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他的故事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颂歌,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他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证明,生活虽然充满了坎坷,但只要心怀信念,持之以恒,就能够创造出不朽的辉煌。

陈教授的支教经历更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高峰,也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展现。年古稀,身怀残疾,却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西域边疆,为当地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行动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以平凡之躯,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点燃了希望的火焰,照亮了他人前行的路途。

在陈晓和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坚韧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他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深深铭记陈教授的故事,将他的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传承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越是优秀越是谦虚我的大学同学史际春

范大平

 

众星拱月,岁月荣华我的大学同学史际春,一个耀眼的名字,一个谦虚的灵魂。在时光的淬炼下,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博学的知识,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学者和导师,然而,他的谦逊低调却让人更加折服。

史际春,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这是一份不可磨灭的荣誉,更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努力。他用执着和勤奋书写了他自己的奋斗历程,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越是卓越的他,越是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他的学识渊博,多次被邀请国家领导人授课,这在古代会被人称之为“帝师”,在近代则被誉为“国师”然而在他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凡的初心,一如当年恢复高考的青年。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处都非常融洽,每次同学聚会,都展现出了他平易近人的一面。尽管在学术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却没有因此而自命不凡,而是用真诚和谦和的态度待人接物。他的谦虚和亲和力,使得他能够与同学们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楷模。

史际春的学术之路也是一段饱含智慧和汗水的历程。他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后在安徽大学法律系深造,师从罗马法权威周教授,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他的求学之路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的一次深刻思考。随后,他留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为学生们传授着他的学术智慧和人生经验。

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民法学泰斗佟柔教授。他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更高的荣誉和成就。他的专业著作《经济法总论》《论商法》《企业和公司法》等,为法学领域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他的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如《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充分展现了他对法学研究的深刻思考和精湛造诣。除此之外,史际春还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法制讲座课题组组长、中央政治局学习讲座主讲人,国家领导人讲解法治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也请他为浙江省委中心组学习做过报告。他还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尊敬。

史际春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学者和导师。他的卓越学识,辛勤耕耘,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都让他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备受推崇的人物。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低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越是优秀越是谦虚”的真谛。他的一生,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正能量的典范,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楷模。

史际春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为人风范,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教育事业中播撒着智慧的种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法学人才。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史际春教授的著作在法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论文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法学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史际春并未因为学术成就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他教导学生要保持谦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他在教育岗位上展现出了极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自己的学术智慧传承给下一代。他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指导和人生引导。史际春教授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人敬佩。尽管他在法学领域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他与同学及同行相处融洽,乐于分享,乐于倾听。他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亲和力和善意,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温暖和真诚。他与他的学生聊天亦表现出谦虚的性格,正如他的一位博士学生与我聊天时描述“导师史际春的谦逊如同清晨的露珠,默默地滋润着周围的一切,不张扬,却让人心生敬佩。无论他身处何地,总是用平和的态度和谦和的言辞与人交往,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更愿意倾听别人的经历与故事。他的谦虚如同温和的风,让人感受到一份温暖和亲近,仿佛与他相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滋养。

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史际春教授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精神偶像。他的卓越成就、谦虚态度和高尚品德,鼓舞着无数人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优秀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用心去感悟、去行动,用知识去回报、去奉献。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向史际春教授学习,保持谦虚、持之以恒,用智慧和奋斗谱写属于自己的华章,为社会的繁荣昌盛,为国家的进步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校名师汪青松教授

范大平

 

一、首届高考抓机遇

我的大学同学汪青松,祖籍安徽怀宁,生于1956年9月11日,小时候在桐城农村小学和初中学习时就很用功。1973年考取高中后转学怀宁中学,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灯光温柔地映照在书本上,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流淌,他毫不知觉,专注而虔诚地投身于学习的海洋中。每一页书都被他读得如同细雨润物。他的眼神,充满坚韧与决心,仿佛能透过时光的迷雾,看到那片美好世界。窗外,夜幕已经降临,星星点点的光芒穿透窗帘,与他的灵魂交相辉映。

虽然在十年“文革”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因为国家已停止了高考;读书也不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因为农村的孩子没机会改变自己命运,但他却在读书过程中体会着读书的乐趣,体悟着学习的魅力,体验着知识的力量。即使疲惫,他也毫不退缩,他知道,人类的进化就是要不断学习。由于刻苦学习, 1975年怀宁中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担任民办教师。

1977年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汪青松兴奋不已。没有参考书,也没有人辅导,他一边坚持给初中学生上课,一边看书备考。第一年是先填志愿后考试,他第一志愿报的是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第志愿却填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因他没过高的抱负和奢望,只期望能考上师范、做一个老师就心满意足了。

二、三尺讲堂写春秋

1978年春汪青松考进了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1982年春又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93年获得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他大学毕业后专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认定为学术与技术的引领者,高校教学名师,高校学科的带头人,以及先进德育工作者。现在他是上海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名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1998年,他调任至安庆师范学院担任副院长;2002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安庆师范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和院长。2008年到2010年,任安徽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常务副院长;2010年至2011年,调任至安徽农业大学担任校党委副书记。2011年、2018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任教。

“教师的快乐在魅力的课堂,教育的成功在学生的成长”是汪青松的座右铭。他的授课一直是那样受欢迎。他讲课的特点是善于引经据典,出入于现实,他教过的课都让学生学得进去,记得牢固、用得起来。他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教育之旅。在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新成果的基础上,他创立了“三三”激情互动型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抓好“三问”,即课前问卷、课堂提问和课后学生反问三者有机结合,环环相扣,重在摸清学生思想态势,因材施教;第二课堂“三看”,即在课余组织学生看原著,看教学辅导辅助资料,看影视资料或电教片,这个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精神内涵;第三课堂“三联”,既让学生联系世情,联系国情,联系自己,将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正确观察社会,回答和处理相关问题,真正发挥理论知识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学生精神发展和人格成长中的塑造和武装作用。他的学生心悦诚服地说:“上望老师的课,我们感到的是愉快,得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思索。”

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在那里学生能亲身感受他的教学魅力。他的教学魅力不仅来自博大精深的知识,还由于将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每次他走进课堂,都带来一股新鲜的能量,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激励。他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思考、启发他们创新。他用生动的例子、清晰的解释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来诠释复杂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因为他的教学才华和对学生的关心,他的课堂是充满欢笑、充满温暖的地方。

他的课堂是一场启发、鼓舞和激励的盛宴,他的教学方式是一门艺术,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为他们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追求卓越的动力。在他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对未知的探索,一种不断进步的动力。

三、科研领域任遨游

汪青松不仅教学妙趣横生,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达到国家学术前沿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做科研的信条。作为一名学者,他如同一颗精美的钻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内外皆蕴含无穷宝藏。内心,是钻石的核心,承载着无数的思想和知识。他不断淬炼自己的思维,磨砺心智,将思想研磨得如同钻石一样纯净透亮。他追求真理,勇往直前,将智慧之光燃烧得更加炽热,不惧困难,不怕挫折,坚守内心的坚定信仰,永不止步。他是智慧的传承者,将学识之光传递给下一代,点亮更多心灵的火炬。他的精神永不磨损,永不衰减,闪烁着知识的耀眼光芒。他的科研工作如同一幅精雕细琢的艺术画,他的论文堪称充满智慧的珍宝,被广泛引用和崇敬。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他参与主持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基本观点研究”,还独立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研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

他的学术成果200多篇论文发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报刊上,他的学术影响力体现在60多部由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和教材里。笔尖飞快地舞动,思绪如江河般汹涌而来,记录下一个又一个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每一篇学术论文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每一本书都见证着他的不懈努力。

他的学术贡献获得教育界、理论界和学术界的肯定,多次获得研究奖项。

他的教研奖项有16项,主要有:1985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第二课堂”最佳指导称号,2001年主持的“邓小平理论课程建设研究”获安徽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主持的“综合拓展,人文为本——高师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再次获安徽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主持的“高师院校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又获安徽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工作)专业‘教团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上海师范大学首届“我心中的好老师”称号。

他的科研奖项有23项,主要有:独撰的“邓小平关于制度与体制划分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2001年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论文)一等奖;独著的“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2003年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独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005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合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2008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合著的“‘四化同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022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他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丛》)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出版物,专著《中国改革与中国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和教育部“高校主题出版工程”。

科研是学术团队的行为。汪青松是一位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导师,他关心学生和同事的发展,带领科研团队同仁一起成长。他倾听学生的问题和疑虑,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建议。学生们找他讨论学术问题,或者聊天交流。他培养的博士生不仅在学术上脱颖而出,更在品德和职业道德上受到熏陶。他的导师风采鼓舞着年轻学者追求科学的真理。

四、退而不休献余晖

“退而不休献余晖,老有所为展风采”,是一种崇高的品质,代表一个人在事业经历辉煌、工作岗位退下后继续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分享出去,依然以积极的方式为他人或社会作贡献。这种态度反映了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爱心。这个人不只是被成功和成就所定义,而是被善良、慷慨和智慧所定义。

汪青松正是这样一位“退而不休献余晖,老有所为展风采”的教授学者。2021年退休后,他一度因病造成腿脚神经损伤行走不便、日常生活需请人照顾,但他仍坚持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诲人不倦地指导博士生的论文。他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实际相结合,坚持为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二十大精神的宣讲、授课和报告,做到了在“退而不休中奉献余晖,在“老有所为中展现风采。

老同学汪青松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做了不少努力,为安徽的高教事业做了许多工作。他的不懈创新的学术成就令人敬佩,他的不断思考的学习精神催人奋进。他坚持学习和研究不停步,继续为社会散发光和热。我们这些七七级的老同学,都与他相互鼓舞,相互激励!

 

 

作者简介:范大平,芜湖市政府退休干部,现为安徽安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级律师。曾在中国律师等期刊上发表130多篇论文,主编或合著《致青年律师的信-律师如何开拓案源》(台海出版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建设工程法律问题精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企业合规经营及风险防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几本专著。手机:1351553291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172.html

分享给朋友:

“范大平律师《同学四篇:桐城派文人的传人-吴鹏森、著名的军事经济学家与坚韧的人生旅程-陈晓和、越是优秀越是谦虚-我的大学同学史际春、高校名师汪青松教授》” 的相关文章

石泽凤品读韦笳《参观锯木厂》:从指向单一到走向丰富多元

从指向单一到走向丰富多元——我对吴老师诗歌的预期 作者:石泽凤 这是一个失去中心的时代,(一切都四散了,世界早已保不住中心——叶芝语)也是一个反对抒情的时代。人们都在纷纷告别大词雅句,也在告别凌空蹈虚。在诗歌层面,经过层层反叛,过滤,口语诗以其平民的面孔和先锋的姿态开始异军突起甚...

品读南人诗集《你是谁》101-—圆满

品读南人诗集《你是谁》101-—圆满

点击下载36.《被服装掩盖的尸体》 西服指挥军装打死了布衣 2022-03-05 这话说得天衣无缝。  43.《战争与和平》 一个士兵打完仗后他放下枪找了张书桌坐下来 这时又一个士兵持枪向他走来 2022-03-07&n...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三》1-10首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三》1-10首

欢迎去淘宝磨铁图书旗舰店购买本文伊沙老师授权发布请勿转载“在”的证据 西娃 也许一生中,有很多日子都是如此对别人,对自己你都是消失的今日收到一个快递上面贴满投递失败的小标签“收件人不在”的前面红色的钩,非常醒目我看了收件人不在的日期2号,5号,9号,12号我告诉邮递员,这段时间,...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三》31-40首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三》31-40首

欢迎去淘宝磨铁图书旗舰店购买本文伊沙老师授权发布请勿转载食粪者说 韩东 我是一个孤儿,靠食粪为生,佛陀拯救了我,让我放弃那航脏的恶习。他让我去清凉的河水里洗干净,给我穿上衣服,让我跟随他,踩着他的脚印前进。后来我才知道这并不是教导我的方式,只是为了不踩死蚂蚁。他让我把大粪留给蚂蚁...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三》41-50首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三》41-50首

欢迎去淘宝磨铁图书旗舰店购买本文伊沙老师授权发布请勿转载县里来人 黄开兵 正在田里收早稻的村长丢下镰刀勿忙吩咐婆娘:你看着点狗日的!县里来人 村文书找到蛇王罗保三急急询问:手头可有毒物?狗日的!县里来人 村支书扯着子喊开会在村口大榕树下来回踱步嘴里低声嘀咕:狗...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五》61-70首

摘伊沙编《新世纪诗典五》61-70首

欢迎去淘宝磨铁图书旗舰店购买本文伊沙老师授权发布请勿转载图书馆 青也 走进图书馆,如走进一片墓地每本书都写着一个名字或一篇墓志铭我抽出一本,放回又抽出一本犹豫着,让谁先复活 把图书馆比作墓地,不难,貌似已经成为公共比喻,但是,读一本书就是令其“复活”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