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谕翻译诗百首》41-43
申明:本系列为纯诗歌学术讨论,目的是探索真诗,无他。
41、《天问》是舍近求远
屈原的《天问》一共172问
但是身为楚国政治家身居高位
而且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
屈原舍近求远不在国难上设问
譬如
秦国兵器尺寸为什么能够统一
秦国工匠为什么终身专攻一道工序
秦弩射程为什么能达300米
屈原的舍近求远与秦楚祭祀不同也有关联
楚国祭祀的神都是虚无缥缈唯心的
如祭东皇太一象征宇宙本源(“太一”即“道”)
无具体形象抽象而哲学化
而秦国祭拜的神是白帝少昊
秦人自认是少昊氏(东方鸟图腾部落)后裔
也就是说秦国祭祀的是可以溯源的祖先
而楚国祭拜的是更加久远的无法追溯
所以楚国整个国家是舍近求远的
而屈原代表的官僚也是舍近求远的
那么务实的秦国战胜务虚的楚国
也就存在了必然性
而屈原没有认识到这个点
说明他博闻强识的天赋缺少智慧内核
这个点上从他爱修饰诗句和生活看
也是重文而缺少诗核的政治智慧的
而秦国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
而楚国30年后效仿的吴起变法失败
虽然变法都主张废除世袭特权按功授爵
关键点可能正在于商鞅就是布衣卿相
而吴起虽非贵族但是家累千金的富人
屈原则是因为贵族世袭当上三闾大夫
商鞅的成功彰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屈原的失败也说明壮士断腕概率低
爱香草美人也证明屈原并非孔武有力辈
所以《天问》证明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
而不是一个务实的智慧的政治家
国运与选择商鞅和屈原有直接关系
屈原抱石沉江的最后关头
可能都还没意识到自身也有问题吧
他的重文轻诗并不是其主观选择
而是他天赋性格和智慧的必然
因为屈原与当下绝大多数人一样
并不懂什么才是真诗真经真理
2025-8-2
42、俗文《九歌·东皇太一》
屈原是否具有S谕翻译能力
可以从《九歌·东皇太一》管窥
屈原的观察点最能说明问题
从全文看屈原是描红式
将所见所闻描画进竹简或帛书
是对现场景象的搬运式描绘翻拍
主观意识并没有调动起来分析
否则屈原会窥探巫师的具体操作
如果屈原真的也掌握了巫术
那么当他在阻止楚怀王入秦时
就可以借巫术传东皇太一S谕
哪怕是假传也能够达成目的
当然楚国的灭亡不能归咎屈原
我仅仅是借屈原的诗歌分析真诗
《九歌·东皇太一》虽被称为诗
但缺少灵机一动的诗核
诗核必须是来自诗人主观意识深处
而不是纯粹的五官接受信息的拼图
如南人在《世界真相》中
对见闻的提炼压缩变形
就有主观意识参与反应
且不是搬运式罗列世界众生相
《九歌·东皇太一》没有丝毫艺术化
更别说主观意识的智性和深度了
所以我认为《九歌·东皇太一》
是不符合神明的鉴赏品味的俗文
2025-8-2
43、《九歌·云中君》
这首诗其实并没有价值
如果读者就是云中君
你也不会在意这首屈原大作
因为你并没有让屈原见着:
“浴兰汤兮沐芳
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
烂昭昭兮未央”
联系屈原的生活情趣
这更像是为自己贴金
将自己的形象妄想作云神
如果屈原真的心生此念
祭S不成反让神明生厌
这与西川陈先发诗中妄念类似
所以屈原写妄念而非所见就没价值
再联系到张祥前对果壳星的讲述
即使没有修辞美化艺术处理
也是难得一见的标准口语诗
当我们不知灵机一动来自何方
果壳星对他的加持让这个点明了
虽然这种加持不涵盖所有加持力
但起码是能够代表加持力的影响
而从屈原的诗刊
他是没有经历过这类加持力的
他的诗就是文字对生活的拍照
是诗最浅表的基础性的功能表现
过度拔高屈原诗歌一旦成为标杆
肯定会阻碍后来人对于诗歌的理解
这是我剖析屈原诗歌的目的和意义
2025-8-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