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deepseek挑战伊沙诗歌评论

侍仙金童4个月前 (03-25)大家论战92

lhbjfm.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怀孕的女鬼

 

王有尾

 

闲来无事

游逛着

来到万寿陵

这里真安静

墓碑挨着墓碑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散在刚长出来的草丛里

一位怀孕的母亲

走在尘土微扬的小道上

见我过来

瞥了我一眼

走出老远

我猛一回头

她下意识地

摸了摸自己

已经隆起的肚子

等我再回头时

就只看见

墓碑挨着墓碑

 

2007

 

对于主流诗坛而言,王有尾几乎可以算作“无名诗人”。这位生于1979年的诗人很吃亏,“70后”那火车,他是迟到者没赶上,胎记又使他蹭不上“80后”的飞机。但好在他赶上了《新世纪诗典》的飞船,只因写出了《怀孕的女鬼》这样的绝作—这是一首“冷抒情”的典范,冷到酷,人见鬼,言冷心热,还很东方、很本土、很民俗。

 

 

 

 

侍仙金童问:请评价王有尾这首诗,并与伊沙的点评进行对比,你认为你可以超越伊沙的点评吗:

deepseek答:

 

对王有尾《怀孕的女鬼》的诗歌评价

1. 主题与意象

·                     生死交织的荒诞感:诗中“怀孕的女鬼”将新生与死亡并置,形成强烈的反差。陵园的寂静与“尘土微扬的小道”上的动态相遇,暗示了阴阳两界的模糊界限。

·                     民俗与超现实:女鬼的“瞥眼”“摸肚子”等动作充满生活气息,消解了传统鬼故事的恐怖,反而赋予其母性温情,这种“人鬼错位”的写法颇具东方志怪小说的韵味。

2. 语言与结构

·                     冷抒情的克制:全诗几乎不带情绪渲染,仅用白描(如“墓碑挨着墓碑”“走出老远”)营造氛围,结尾的重复意象强化了虚无感,留下悬而未决的谜题。

·                     留白的张力:女鬼消失的瞬间与“墓碑”的再现,形成开放式结局,读者需自行填补“女鬼是谁”“胎儿象征什么”等空白,这种处理比直白的抒情更耐人寻味。

3. 文化根性

·                     诗中“万寿陵”“无名墓碑”等元素暗含对生命无名状态的凝视,而“怀孕”这一行为则是对死亡的逆向解构,体现出本土文化中“生死轮回”的潜意识。

 

与伊沙点评的对比

伊沙的点评精准抓住了诗歌的“冷抒情”特质和东方民俗色彩,但更偏向于宏观定位(如“绝作”“典范”),并未深入文本细节。相比之下,上述分析:

1.              更具体:拆解了意象组合(如“尘土”与“墓碑”的动静对比)、动作描写的心理暗示(“摸肚子”的防御性)。

2.              更注重读者体验:探讨留白手法如何调动读者参与文本建构,而伊沙未提及此点。

3.              文化解读更细化:将“怀孕女鬼”与志怪传统、轮回观念勾连,而非笼统的“很本土”。

 

能否超越伊沙的点评?

·                     优势:伊沙的点评具有权威性和概括力,适合快速定位诗歌价值;而本文的分析更侧重技术性拆解和审美体验的传递,对创作手法的剖析更系统。

·                     局限:伊沙的“绝作”判定带有主观色彩,若脱离《新世纪诗典》的语境可能引发争议;本文则避免价值判断,专注于文本自足性。

·                     结论:两种点评维度不同——伊沙是“宣言式”的,本文是“解剖式”的。若以“超越”指代“提供新视角”,则完全可以;若指“取代其权威性”,则需考虑诗坛话语权等非文本因素。

建议方向:结合两者,既肯定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如伊沙所言),又深入其肌理(如本文),或许能形成更立体的评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

本文链接:http://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860.html

分享给朋友:

“deepseek挑战伊沙诗歌评论” 的相关文章

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伊沙

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伊沙

点击下载“……恰在1991年初,我与诗人王家新在湖北武当山相遇,他拿出他刚写就不久的诗《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等给我看。我震惊于他这些诗作的沉痛,感觉不仅仅是他,也包括在我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生的惊人的变动。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抑或说,原来的知识、真理、经验,不再成为一种规定、...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伊沙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切都首先用数据说话。整整十年来,《新世纪诗典》推荐诗的首数与天数是完全吻合的,一共3653首,出自1161位当代诗人之手,年度大奖一“李白诗歌奖”共评10届,系列诗会举办了104场。10年应该是3650天,为什么是365...

《为自己创造传统 —话说伊沙 》——于坚

《为自己创造传统 —话说伊沙 》——于坚

点击下载电子版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诗歌体制中,要否定伊沙这样的诗人很容易,并且可以由此获得“诗歌正确”和道德的优越感,甚至可以拉近你和海子这样的诗人的距离。但是,要肯定他却需要勇气和创造力,伊沙的诗不仅是对体制化诗歌美学的挑战(我指的不是文革时代已经死亡的诗歌体制,而是最近正在中国大学与全球化弹冠...

对于坚和伊沙的访谈

对于坚和伊沙的访谈

点击下载电子版对于坚和伊沙的访谈时间:2003年8月地点:西宁某宾馆咖啡厅人物:于坚:诗人 伊沙:诗人唐欣:诗人、兰大博士生 马非:诗人、《快乐青春》副主编郭建强:诗人、《西海都市报》专刊部主任黄少政:工程师、行政管理人员 韩涛:《青海铝业》编辑吉敬德:《西海都市报》记者郭:两位能否简单谈谈关于诗歌...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擂台边上的战书    盘峰之争,硝烟散尽。    在此我要向仍然不明真相的人重申:“知识分子写作”与“中年写作”是自谓(慰),源起于欧阳江河等人90年代以来一系列用于自我吹捧与自我吵作的“学术文章”,其旨是...

《有话要说(2008) 》伊沙

《有话要说(2008) 》伊沙

点击下载有人命定将与众神为伍!    有种“底层关怀”这个命题下的填空写作,好比丐帮的硬乞之术:朝着自个儿胸脯拍砖,看你给不给钱!    自以为能看透人心——其实,看到的是自己的脏下水!   ...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