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谢有顺《反抗”纸上的文学” 恢复对文学本身的追问》

侍仙金童2年前 (2023-10-20)大家论战164

tmjs.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反抗”纸上的文学” 恢复对文学本身的追问

谢有顺

 

  文学作为虚构的艺术,本就是“纸上的”,但在纸的背后,它应该连接一个更为广阔、深层的社会、精神和心灵空间。

  恢复对文学本身的追问

  我注意到现在文坛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学需要重新跟社会对接,需要回到现在的生活现场,这有一定的道理。确实,文学有段时间是过于玄学化、过于抽象化了,好像文学在面对现实和当下的问题上是无效的。

这不正常。钱穆先生说过,晚清文化衰落是因为文化成了“纸上的文化”,套用这个说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当代文学一度也衰落成了“纸上的文学”?当然,文学作为虚构的艺术,本就是“纸上的”,但我以为,在纸的背后,它应该连接一个更为广阔、深层的社会、精神和心灵空间。可是,我注意到,在现有的文学实践中,很容易出现两个文学极端:一是“极端抽象”的写作,这个我们并不陌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革命时期,就曾用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在语言、形式、叙事方面进行探索,这为文学拓展了空间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非常玄学、抽象的作品,一般的读者无法卒读;另一种是 “极端写实”的写作,非常写实,非常具体、琐碎、世俗,贴着地面,完全是形而下的,这成了一种文学潮流,包括那些过日子型的小说,还有一些缺乏艺术提炼的口语诗歌等。这两种写作,现在看来都有局限性,都走了极端。当革命大潮退去,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平衡、更健全、也更开阔的写作。

  当前的文学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说正在酝酿着一些新的变化、新的可能性。也许,最为重要的是,重新恢复对文学本身的追问,当然也包括对自我的追问,对存在的追问,对世界真相的追问。但现实中很多作家仅仅是在写作,是在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种状态而已,很少有人自觉地使自己的写作联于自我追问、自我追溯,连自我都不追问了,更不用说追问中国文学的精神本根了。作家多一点自我追问、多关心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甚至虚无缥缈的形而上的问题,并没有坏处。没有追问和沉思的写作往往是苍白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来,作家被文学创新、文学革命的潮流所驱动,写作很容易偏于艺术革新、艺术实验,而今天,消费主义兴起,写作又很容易偏于另一端,试图以内容取胜。可是,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是否有可能产生一种更有整体感的文学?作家是不是应该有更健全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维度,来保证他的写作接通的是一个更伟大的文学血脉?形式革命,语言探索,叙事建构,存在关怀,等等,这些过去许多人为之付出劳苦的领域,今天成了当代文学的小小的遗产,但是,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这些细微方面的变化了。就我个人来说,我期待出现这样的作家:艺术上有创新,语言上有追求,精神上有更健全的维度,从而能在整体上更完整、更深刻地把握文学。比如,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之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命题,这也是伟大作品该有的最基本的命题,比如存在的意义、生与死、人性、宗教意识等等。这不是无足轻重的。这种东西应该纳入当代写作的精神维度中去。如果一个作家具有这种艺术方面的自觉,又有精神方面的广阔视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对文学世界作出整体观照的作家。只是在某些细微方面有创新的作品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只有能进行整体性自我塑造的作家,才有可能写出大作品来。

  别把文学复杂化

  我常想,文学或许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复杂。二十世纪是把文学复杂化的世纪。过度复杂化之后,我很想知道,文学,以及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能够重新回到一个更单纯、更基本的层面来思考?过去我们一直在追求文学的变化,可在变化的下面,是否还有一些不变的核心——跟我们的内心、人性、最原始的精神经验相对应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文学现在是否应该“慢”下来?很多人崇尚“快”——快速写作,快速出版,快速成名……但我认为,“慢”才是文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观。真正的文学不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快,而是为了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传。一“慢”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文学所关注的问题,世界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事物,等等,始终都未曾发生多大的变化。由此我就想,现在的作家应该重新找回一种对世界极为单纯、简明、基本的认识能力,以直达世界的本质和核心。比如,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东西很简单,但其核心却是一些不变的、永远的、基本的问题,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说出了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还有唐诗宋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简单的句子,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却能产生一种美、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世界的本质,个人丰富的内心,连接于那些恒常的、能跟我们的内心相呼应的语词中,这是多么成功的话语方式。

由此可见,我们也曾拥有过这么一笔伟大的遗产,它能把世界的本质、核心,用简明、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重新让我们感受到话语的力量。原来单纯也可以表达出这么丰富的东西;原来最本质的往往是最简明的。比如《圣经》,就是一个极为经典的文本,它的话语方式非常单纯,但又极为深邃——它的深邃不是通过理性推演的方式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世界状态的单纯呈现来达到的。《马太福音》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多么伟大而朴实的真理。比起蕴含在这些文字里的简明的智慧,我们说的许多话,听起来多像是毫无意义的聒噪啊!看来,简明、单纯地抵达世界那不变的、永恒的、本质性的核心还是可能的,关键是看作家是否有这个能力将之这样呈现出来。这应该给我们一些启发:当文学被过度复杂化之后,在话语方式和精神方式上,我们是否还有可能重新获得对世界基本性问题的单纯、清明、透切又直达核心的认识能力?这不是幻想,因为我们至少曾经有过这么一些伟大的说话方式。

 

2006-03-02

转自网络:https://philosopher100.wordpress.com/2007/09/18/%e5%8f%8d%e6%8a%97%e7%ba%b8%e4%b8%8a%e7%9a%84%e6%96%87%e5%ad%a6-%e6%81%a2%e5%a4%8d%e5%af%b9%e6%96%87%e5%ad%a6%e6%9c%ac%e8%ba%ab%e7%9a%84%e8%bf%bd%e9%97%ae/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

本文链接:http://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223.html

分享给朋友:

“谢有顺《反抗”纸上的文学” 恢复对文学本身的追问》” 的相关文章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伊沙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切都首先用数据说话。整整十年来,《新世纪诗典》推荐诗的首数与天数是完全吻合的,一共3653首,出自1161位当代诗人之手,年度大奖一“李白诗歌奖”共评10届,系列诗会举办了104场。10年应该是3650天,为什么是365...

《这诗,这人,这坛子》 ——伊沙

《这诗,这人,这坛子》 ——伊沙

点击下载《这诗,这人,这坛子》 ◎伊沙这诗,这人,这坛子——伊沙、赵丽华谈话录赵丽华:伊沙,我们可不可以先说一些轻松的话题呢?比如最近你有一些幽默的文章发在《喜剧世界》上,恰好我也喜欢那份刊物,也常在那上面发一些幽默文章。有时候我们还撞在同一期。 你觉得幽默这个东西在生活中或者在诗歌里重要吗?伊沙:...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点击下载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2001网上论争回视伊沙   大概在两三年前,在中国当代诗人各个圈落的聚谈中还有斥“网虫”为无聊的语言习惯。也就在这近两三年的时间里,诗人们却纷纷上网,加入了虫子们的行列。网络进入了诗人的生活,并进而成为诗人展示新作、交流诗艺的一个重要场所,数十家当...

《有话要说》——伊沙

《有话要说》——伊沙

点击下载 一位美国诗人(请原谅我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把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便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关于现代诗歌最懂行最具发现性的说法,你可意会,我不能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去阐释它一个字。        ...

《我整明白了吗?》——伊沙

《我整明白了吗?》——伊沙

点击下载伊沙:我整明白了吗?             ——笔答《葵》诗刊的十七个问题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请描述当时的景况。答:1983年。我读高一。我的同学姜雁飞在《语文报》...

《中场评诗》——伊沙

《中场评诗》——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中场评诗一切都如我料想中的。西川写《停电》,王家新写《日记》,欧阳江河写《落日》。三个匠人的诗歌练习。对于贞志这样的“知识分子小球迷”来说,这个阵容够豪华的吧?绝对属于他心目中中国诗歌的“铁三角”,但这一回他将亲眼目击这个脆弱的“铁三角”是怎样的有来无回。痛哉?快哉?顺便提一句,以上三...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