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笳诗歌研讨会方文竹发言
方文竹品读韦笳诗歌作品
首先热烈祝贺韦笳口语诗研讨会顺利召开。作为韦笳诗歌的老牌读者,我很早就想筹划一个韦笳口语诗研讨会,直到今天才实现这个愿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可见成就一位诗人需要命运和现实多因素的合力,时间是最好的礼物。感谢宁国中学和宁国市作家协会的鼎力支持!这样的好事会让人记一辈子的。
因为身为编辑,韦笳的诗我读过不少,不客气地说,他早期的诗还属于大路货的广场式写作,在我们的交流中深感自我裂变对于写作的开启意义。终于不孚所望,韦笳找到了口语诗这条适合自己的路径。几年来不断喷发,渐渐受到口语诗界的注意,终于跻身于汉语口语诗的队列。
我认为,对于韦笳的得失进行总结很有必要,这次学术层面的研讨会很有意义,在此提出我对于韦笳口语诗的拙见义不容辞。下面是我的作业,与大家交流,我的看法难免在精准和全面方面做得不够,望多加批评。
本真写作、世俗关怀与韦笳口语诗的标高
■方文竹
韦笳诗观:“诗始于本真。”这似乎很切合于他的口语诗方式。“本真”即原生,真切,现成,现场,等等。同时,“本真”离不开身体性、个人性。当然,“本真”同样脱离不了世界、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以“本真”的眼光处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呢?正是在这里,显示了“本真”的真正含义:以纯净、天真、真实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本真”构成了韦笳的诗学观念和写作出发点,而口语的写作方式正是与此映照、契合。简单地说,韦笳从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本真”的运转成就了口语诗的可靠品质。
对于口语诗如何定义呢?顾名思义,口语,口语,与书面语相对,具有日常、接地气、随口说出、亲近、亲切之意。是一种及物、随时随处可诗的写作。由于市井意味较浓,所以口语诗人具有市民心态。在语言表现上因为出自日常口语,总体上简短成篇(韦笳的诗常被称为微诗)、通俗易懂。与学院派对立,反修辞。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在日常对话中总是运用修辞进行交流,那是很可笑的。
(顺便说一下:韦笳发给我们看的19首诗中开始三首不像口语诗或不是严格的口语诗。它们不一定不成功,我说的是归类问题。)
以上这些口语诗的特征在《周年记》《剥夺》《替》等诗作中得到集中体现。
与“本真”相伴随的是韦笳口语诗不仅是及物的,也是及身的,从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现诗,具有比较强烈的写实成分。当然,韦笳的写作不囿于我,而是题材广泛,视野广阔,这种“小我”中的“大我”在同类口语写作行列中显示出可贵的优势。
口语诗仅有“本真”是不够的,还必须形式化和伦理化,否则,一味“本真”下去甚至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人是文化的。美学家苏珊·朗格说得好:“婴儿的啼哭成不了艺术。”对于韦笳来说,口语不是喧嚣,不是泛滥,不是泥沙俱下,而是精心选择和建构,有着完美的艺术类型。他的用词、句段、语调等非常考究,且篇幅精短,如《就医主诉》这首诗连用九个“不像”,衬托“哮喘”和“呻吟”父母之爱的无限空间,手法的确高明!
平淡口语中自有玄机,即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哲理。否则,口语诗只是仅到口语为止。显然不是成功的。我信欣喜地看到,韦笳是一位思考型诗人。他总是在诗作中融入意思和意味。如《磨损》一诗短短五行却有两层意思:以“心上的阴影”比对“屁股后面的补丁”,“而现在穿牛仔裤/我看中的却是那个洞”却是一种苦笑般的沧桑感,具有深厚的内容。
口语的主体是诗人即写作者,口语不是独白,而是有一个对话者或潜在的听话者,因此,诗人主体总会有所表达其自身的态度和倾向,这其中免不了世俗关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常口语的现实性生活化、市民心态与世俗关怀是十分吻合的,构建了口语诗人的情思指向。 世俗关怀正是口语诗人克服形式主义和平面写作的精神拯救内容。韦笳的口语诗几乎每一首都做到了有所表达,如亲情、友情、人情、世情、伦理等,尤其是韦笳对讥讽运用得又多又好,既轻微式的不动声色,又入理入情,让你背心发凉,如《口福不浅》这一首。
仅有世俗关怀是不够的,这只能是属于较低层次,较高层次是终极关怀。这个问题关系到口语诗到底能走到多远的大问题,也关系到口语诗在现代诗地形图上的高度、深度、段位和发展前途。在这方面,韦笳的口语诗写作并未让我们失望。虽然他是一个立足大地、紧接地气、投身烟火的诗人,其题材和主题大多涉及日常生活和个人经历。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庄子说:道在屎溺。目击道存。韦笳克服了口语诗易于流于平面化的弊端,在注入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的同时,特别可贵的是将诗意不断地提升,从而消除了人们对于口语诗的担心,促进形而上学式的思考。如《抬头之际》表达的是一种人神的交感,具有终极层面。我们知道,天空是没有尽头的。《意大利疫情记》这首诗说明了诗人对于终极问题的焦虑心态。
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都来源于诗人的精神世界。诗学就是心学。韦笳的本真诗学其实就是心学。从韦笳的口语诗可见,他没有平白用词,总是有所表达,决不会搞什么“废话”无意义操作。他牢牢掌握着“诗言志”的古训。总之,韦笳在用心观看世界,处理语言,这样,万物在他的诗里就有了个人态度。万物统一于我。《太阳升起来了》这首诗最终归结于“我”,暗示、凝聚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从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方面,可见韦笳的口语诗注入了“内核”即有思想内容的写作,从而克服了口语诗的软肋。我们知道,口语诗是在走语言和诗意的钢丝,因为稍有不慎将会变成口水诗或白开水诗,从而让诗变成了非诗(注意:这里的“非诗”与第三代诗人的“非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口语诗的失足和危险就在这里,诗坛上一直流行此类末流低劣之作。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我们高兴地看到,韦笳跨越了这个危险的临界点,真正地让口语诗了起来。
韦笳很少非诗写作,也不喜欢搞后现代的解构那一套。他的写作是严肃的,纵使有反讽和游戏或挪用喜剧成份,也是带泪的笑或蕴含着深切的人生体验。或说韦笳以非诗的方式达到了诗。一系列喜剧情境的诗作如《学生》这一首,女生从少女的羞涩到成年淡漠的表现透露出诗人老师心头的悲凉。《操声名》这一首暗示着父亲的无奈和沉痛的人生。《校史片断》中所谓的“办学成果”无疑是开了一个历史玩笑。
他不偏激,不极端,不反中心,这里的中心指诗意内容,不是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平民意识和世俗关怀。他有时不动声色,在不经意中试探一下意象的余韵,读者读到的却是口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他走着纯正的口语诗写作之路,为口语诗䊨得了声誉。可见,不偏激,不极端,绝对不是四平八稳,而是在均衡中显示创造的风度。
在《操声名》《家庭作业》《早晨的事实》《抬头之际》等等作品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不是直接表白出来的,而是在平白的口语叙述所营造的诗境中索隐、品味出来的,这缘于整首诗的总体象征效果,这就是韦笳口语诗的诗意方式和对写作难度的挑战(因为这种艺术效果比意象诗更难以取得)。也是口语诗走钢丝式的险胜,韦笳克服了粗鄙、非诗成分如为人们所诟病的贾浅浅的几首被引用的诗。韦笳的诗,口语而不口水,通俗而不庸俗,写实而不平实,淡而有味,浅近而深远,有些甚至达到了令人震撼的寓意所指,令人三品,耐嚼,的确很不容易。
口语诗由于缺乏意象特征甚至有意排斥意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短板。高明的写作者正是以此为契机,化短为长,如增强智性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我认为,口语诗与民间写作(于坚、韩东等)有结盟的嫌疑,但与知识分子写作(欧阳江河、西川、臧棣等)却视为冰火。但是,高段位的口语诗却能打破门户之见,进一步说,却能吸收人类的全部文化成果,大诗人往往带有综合包容的特点如屈原、杜甫等。更何况各类好诗在诗歌精神方面是相通的。可以说,好诗各有各的样,而差诗却只有一个样。在这方面我寄希望于韦笳,韦笳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知识面广,也不偏激,写作路子纯正,又能虚心听取各方高见,相信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我认为韦笳口语诗经典化写作的时机已经成熟,韦笳的写作需要诗歌理想。具体说来,需要打磨自己的代表作,以此凸现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加强必要的推介活动,从而加入口语诗的词语方阵,在口语诗地形图找到自己的方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