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侍仙金童 第36页

侍仙金童 管理员
暂无介绍
2007 篇文章 2 次评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李文朝诗词二十首置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李文朝诗词二十首光明网 2021-05-21 09:00作者:李文朝(一)水调歌头·红船百年(中华通韵)雾锁南湖暗,劈浪启红船。沉沉长夜犁破,艰险走千川。承载民心国梦,闯过暗礁峽谷,改地换新天。百岁青春在,沧海挂云帆。 翻身起,开富路,晋强关。长征接力,红色旗...
2024年国庆诗词作品选置顶
编者按: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中华诗词学会企业家诗词工作委员会、野草诗社、玉寿文化艺术苑等各地诗友创作了一批主题诗词,现辑选部分作品,以翔读者。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李殿仁(北京)七五春秋弹指间,江山已改旧时颜。翻身道路排千险,圆梦征途破万难。自信并非凭意造,成功而要靠登攀。复兴强国初心在...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七:艾青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六:洛夫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五: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四:汪国真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三: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景星学社社员,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二: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
《东写西读掏话叨》五十一:娜夜
娜夜,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甘肃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起风了》《个人简历》《娜夜的诗》《火焰与皱纹》等。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屈原诗歌奖。现居重庆。 拉萨 风云的变幻慢了下...
计诗器750-767《世界等着你》《撒出一泡尿补进一首诗》《偶猎》等18首
世界等着你 来凤形桃花源赏花梅花已经散落一地池塘里的锦鲤是见着我才散的我没来时凉亭立着我来了它还立着像这一排排待售的楼房在等人 2024-3-15 撒出一泡尿补进一首诗 五点起夜看到韦笳评论便回复跟京山寺老住持辩论时说过我只是工具是打印...
范大平律师近作《今日懒得写东西》《知识固化易使人愚蠢》《从芜湖到贵池》
今日懒得写东西范大平今日懒得写东西,只想静静地坐在窗前,感受春日暖阳洒在脸上的温柔抚摸。心绪如同那缓缓飘落的樱花瓣,随风漫无目的地飘荡。思绪不再被繁杂的工作所牵绊,脑海里只剩下一片宁静的蓝天。懒懒地望向窗外,街道两旁的柳树已经抽出了新芽,嫩绿色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人们招手问候。孩子们在公...
范大平律师近作《说憨》《湾沚有个和平森林公园》《乡村初夏的早晨》《傍晚,我与老伴在乡间小路上散步》《小满时节》
点击下载《范大平诗选》说憨范大平憨,是一种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品质,如同古井无波的平静湖面,却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深度。憨,并非愚笨,而是一种智慧的沉淀,是岁月洗礼后的从容与坦然。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口的大槐树下,总有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他不善言辞,却总是面带微笑,静静地坐在那儿,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