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看看“鲁奖诗人”臧棣的诗歌水平?

侍仙金童4个月前 (09-23)大家论战74

tmjs.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看看“鲁奖诗人”臧棣的诗歌水平?

作者:无枪的将军

 

有关于臧棣诗歌的问题,网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他的诗是思想与境界的集大成者,是当代诗歌执牛耳者”,也有人说:“臧棣的诗就是枯燥、乏味的低级废话文学产物。”

我并不认识臧棣其人,只知道他是“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在我看来,能获得中国诗歌重量级奖的诗人,其作品应该具有我辈“遥不可及”的高度。

最近,有人给我发了几篇与臧棣相关的文章,因而,才发现了藏棣的诗歌,原来被人诟病已久,尤其是他所推崇的“入门体”与“简述体”,更被一些批评者看为诗歌创作的一种“倾向性”错误。

当然,无论是支持他或者是批判他的人,他们用的都是一种“自主式概念语言”(这里的所谓自主式概念语言是指以主观性的大概、含糊、笼统方式表述或评价,毫无说服力),因此,仅仅从他们的评语中,我们是无法看到,臧棣诗歌真正的水平及问题所在。

下面,我们就以解构的方式,来探讨一下藏棣诗歌中的经纬之道:

 

人在莫奈花园 

从阳台上眺看,九月的青岛

安静得犹如命运的筛子。

幻象很真实;有没有被

不同的层次感单独隔离在

一个角落里,也很挖掘

你身上的灰尘到底有多厚。

海浪的音量已被固定好——

从东边来,烟云及时散尽,

反光的海犹如一个崭新的道具,

起伏很好看;时时刻刻,

蔚蓝从未辜负过湛蓝,

一点也不像上岸后,

人的沉浮里有太多的

影子的挣扎。落脚在太平角,

此花园非彼花园,莫奈

不过是秋天的海边的

空气的别名;每一次深呼吸,

底牌都会被轻轻掀动。

其他的迹象也不少。朦胧的

睡莲被挂在墙上,就好像

宇宙的印象已完全静止在

一个激进的美妙中;旋涡很活跃,

从你身上的海,突然就旋转到了

闪烁在阳光下的海。

 

——赠谢颐城

 

2022103

 

从这首《人在莫奈花园》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就是过多(多余)“的”字句不合理运用(如:人的沉浮里有太多的/影子的挣扎等之类似),虽然,也能读得通顺,但是,“节奏感”却表现得并不完美、舒适,反倒让读者在阅读中出现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不说他三种标点符号错落运用的杂乱无序,仅仅是用字就已存在一些问题了)

从诗歌“语法”来说,这种频繁性“助词”的运用,实际上会造成句式的不连贯性,以及画面的颤抖和加大不确定因素,因而会给人产生一种类似于“废话”的啰嗦和累赘感,当然,我们不知道,是诗人不明白其中的关系?还是他有意为之,借“以平庸的大俗来书写神性的大雅”?(这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大多数作品皆有此现象)

另外,从诗体构建关系来看,《人在莫奈花园》也存在着“意象的随意性”(这里是指诗人没有主题建构思维,想到哪些,就写出哪些),当然,也有人把这种“随意性”比作是一种所谓的“智性”创作。

[很多评论家(诗人),往往对某些诗歌的难以理解,就会臆造一些高深莫测的词汇、语句来形容,以期达到拔高诗歌的目的,反正一般人又看不懂,随便他们怎么吹嘘,这才是最可耻的]

但是,我们则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谬解,确切的说,“智性”在诗歌中应该是柔性(诗体形式)、灵性(语言)、共性(情感)三者的融合。

而,这首《人在莫奈花园》,最多,给我们表现出的,只是一种“侃侃而谈的平庸”(之所以说它侃侃而谈的平庸,是因为诗人生硬的融入了过多莫奈的创作元素,刻意去营造一种毫无意义的“杂合”(堆砌、混合)氛围,所以自然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别扭的阅读感受),当然,即使形式给人感觉非常“平庸”,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它仍然是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只是,这种“思想”,并不是有些读者认为的“纬度哲思”,它反而是诗人自身“生活化”的一种碎片式情景再现,只不过,这种所谓的“情景”披上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某些外衣元素后,就被强迫演变成了一种“高度印象”的诗景。

虽然,臧棣曾说过:“我诗歌中的深度,在当代诗界也没多少人可以企及。”(网传),但是,作为一个评论人,我还是得说,藏棣诗歌所谓的深度,其实,只是一种在“借鉴式的融入元素(比如:名人、历史、事物等)与知识点的堆砌”下,所产生出的“随性”(随着性情、感觉、不加修饰,类似于意识性创作)写作而已;他说别人不及他的深度,这倒是对的,因为,他诗歌中的深度,只是一种封闭且自我认知的情景氛围,简单说,也就是活在自嗨当中。

为了写这个评论,我们特别去查阅了臧棣曾刊发的一些诗歌(本来想找一首代表作出来,可惜查阅了无数资料,都没找到,其实,一个诗人,尤其是著名诗人,没有代表作是很可悲的,这相当于,一个人没有姓名,别人想到你的时候,对你无法用具象化作表述,自然也就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说起你,好像你什么都会,又好像你什么都不会),发现多数诗歌都会存在或多或少“语法和诗意”的问题,而,最让人不懂的,是这类具有明显“语法运用”及“诗意建构”问题的诗歌,竟然会受到一帮人(专家、教授)吹捧,甚至追捧(这里指对诗歌本质理解不够的无知者)。

更有甚者,还把他归类为当代诗歌的领军人物,把批评他诗歌的人,嘲笑为不在一个认知层次!(这里我倒可以理解,毕竟,批判就违背了臧棣说的:“诗歌批评的责任在我看来就是尽量去挖掘诗人的优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仅有些好奇,现代诗歌就该是这个样子吗?

在这些吹捧者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懂,又有多少人是在不懂装懂?

——我并不敢想象……!

 

(来源:评诗论道)

 

转自:https://cul.sohu.com/a/700606868_12165289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743.html

分享给朋友:

“看看“鲁奖诗人”臧棣的诗歌水平?” 的相关文章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那时他们/朝前走着/一个女人/跟着他们/又说:“谁能看出/他们是一群/伟大的天才”——伊沙《非非当年》昌耀或许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三月才是真正残酷的。在这一年的这个月份,从无数个电话听筒里传出的是身患绝症的昌耀先生自高楼扑向大地的消息。我是在前一年的冬天就得知昌耀先生将不久于人世的,他托...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伊沙

《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伊沙

点击下载《北京土著高晓松》(外三篇) ◎伊沙(本文来源:诗生活伊沙专栏)“人话”终于吐出伊沙   我一直以为“知识分子”诗人是不说人话的,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说人话,用的是中国人唱意大利歌剧的那种美声腔调,真是把人恶心死了!而在他们比作品还多的“学术论文”中,总是不厌其烦地罗列:...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点击下载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2001网上论争回视伊沙   大概在两三年前,在中国当代诗人各个圈落的聚谈中还有斥“网虫”为无聊的语言习惯。也就在这近两三年的时间里,诗人们却纷纷上网,加入了虫子们的行列。网络进入了诗人的生活,并进而成为诗人展示新作、交流诗艺的一个重要场所,数十家当...

《究竟谁疯了》——伊沙

《究竟谁疯了》——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作为“盘峰诗会”的参加者,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会上有一位非常超脱的人。这个人在会上的发言中谈笑风生还颇懂幽默,在会下曾来我和侯马的房间与我、徐江、侯马、于坚做过一个中午的交流。此人在“盘峰诗会”第一天的晚上神秘地消失,据我所知是赶另一场“学术会议”去了。当天的会议休止于王家新红卫兵式的咆...

《中岛的一份拒绝声明》伊沙(转载)

《中岛的一份拒绝声明》伊沙(转载)

点击下载中岛拒绝“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颁发的“2007年度诗歌贡献榜”奖声明!几天来,我一直躺在病床上,出不了门,家里又无法上网,因此对诗坛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一无所知。但是,从朋友的电话和短信得知,这些天诗坛好像非常的热闹,我也有幸地成为这些热闹事件中的一员。首先是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被评为“‘...

《中场评诗》——伊沙

《中场评诗》——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中场评诗一切都如我料想中的。西川写《停电》,王家新写《日记》,欧阳江河写《落日》。三个匠人的诗歌练习。对于贞志这样的“知识分子小球迷”来说,这个阵容够豪华的吧?绝对属于他心目中中国诗歌的“铁三角”,但这一回他将亲眼目击这个脆弱的“铁三角”是怎样的有来无回。痛哉?快哉?顺便提一句,以上三...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